從藝術的角度解讀日本是如何戰勝大元帝國(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不信藝術的強大,那你一定是個蠢蛋!!

日本文化追根究柢,幾乎全部都是大宋帝國的文化,宗教、哲學、茶道、武士道精神...,

都是從大宋帝國傳到日本的,因為看到大宋帝國的富饒,才開始了日宋之間的往來。

但學校裡學到誤人子弟的偽史,對大宋帝國的印象極差,這根本是胡編亂扯,

因為教科書用文人治國來解釋一切,讓人覺得它是個軟弱無能可恥的國家,

連強大的南宋開國皇帝也被污名化,但相反地卻是日本的再造父母。


由於日本藝術文化帶動整體國力的提升,日本人對於只會殺戮的蒙古人已經開始心生鄙視,於是大元帝國第一次對日本發起戰爭,首先是軍隊的組成與路線,蒙古集合了遼人、金人、北宋、高麗人等數萬大軍組成1000艘戰艦通過高麗國由海路進攻日本,

由於主力並非蒙古鐵騎,比較沒有不熟水性暈船的危機,且戰艦皆由熟悉海洋的高麗國所建造,因為情報不明,所以不輕易犯險,可見發動此次戰役的蒙古人絕非等閒之輩。

此時日本人由向南宋學習的藝術家專精的工匠精神擴散到的武士道精神已然形成,

他們勇敢、忠誠、不畏死亡,並且擅長使用高品質武士刀等利器,護甲堅實可靠,這與蒙古雜牌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面對第一次蒙古數萬大軍來襲,日本鐮倉幕府調集正規軍迎戰,元軍傷亡慘重,

尤其是高麗軍被日本武士(侍)部隊成功完殲,按照日本人的說法,元軍的戰鬥力並不強,戰爭一開始日本人採取與元軍貼身近戰,就如平時的砍材一般,戰術戰技戰略都異常扎實,元軍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盡糧絕,無法繼續守住陣地,只得倉皇撤退。


此後雖然蒙元對日本文攻武嚇,甚至遣使以戰爭相威脅,使者皆被日本斬首示眾,已顯示抗元決心,隨著大元帝國征服南宋統一了整個中原大地後,蒙元便展開第二次海路入侵日本,元帝國龐大的遠征軍從江浙和高麗兩路出發相約同時進擊,元軍艦隊軍容相當壯盛,共有大小船艦一萬多艘,軍隊約數十萬人,為雪前恥,這次蒙古人、高麗人、色目人與南人等壯丁皆有參與,作戰以蒙古鐵騎為主力,即便如此,但因元軍艦隊人數過多與登載補給問題而推遲了起航,無知的高麗軍一路卻率先遭遇日軍,慘遭日艦襲擊而戰敗,元氣大傷。由此可見,海戰的戰術戰略戰技以及武器裝備,元軍最強海軍著稱的高麗海軍與日本海軍此時已不是同一級別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葉祐任的沙龍
13會員
50內容數
葉祐任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31
你不信藝術的強大,那你一定是個蠢蛋!! 由於日本向南宋學習藝術的奧義,承襲了南宋精益求精的藝術家精神, 並迅速擴及了各行各業,長久來刻苦忍耐的學習,使日本在各方面有質的轉變, 此時的蒙古大軍(元軍)在武器裝備上已經沒有明顯的優勢了, 日本人裝備的優勢不僅在於傳承於南宋藝術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Thumbnail
2023/12/31
你不信藝術的強大,那你一定是個蠢蛋!! 由於日本向南宋學習藝術的奧義,承襲了南宋精益求精的藝術家精神, 並迅速擴及了各行各業,長久來刻苦忍耐的學習,使日本在各方面有質的轉變, 此時的蒙古大軍(元軍)在武器裝備上已經沒有明顯的優勢了, 日本人裝備的優勢不僅在於傳承於南宋藝術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Thumbnail
2023/12/31
你不信藝術的強大,那你一定是個蠢蛋!! 說起歷史,大家往往都是以軍事為出發點,好像只要軍力強大就一定會贏, 但現實卻告訴我們,沒這回事!! 不是大國人多就會打勝仗,大元帝國的敗北就是個活生生與血淋淋的例子, 更別提大金帝國了,這一切要從日本尊大宋帝國(南宋)為老師說起~ 由於文武雙全膽
Thumbnail
2023/12/31
你不信藝術的強大,那你一定是個蠢蛋!! 說起歷史,大家往往都是以軍事為出發點,好像只要軍力強大就一定會贏, 但現實卻告訴我們,沒這回事!! 不是大國人多就會打勝仗,大元帝國的敗北就是個活生生與血淋淋的例子, 更別提大金帝國了,這一切要從日本尊大宋帝國(南宋)為老師說起~ 由於文武雙全膽
Thumbnail
2023/12/29
大家都知道小說喜歡瞎掰故事捏造歷史,胡說八道只是為了博眼球,為了賺錢餬口很正常,內容當然會有相當多的矛盾,但總是有一些人愚蠢的把小說當成真正的史實在那邊謠傳,還沾沾自喜,自以為得意。但有更多人認為,連中國近代歷史都能被竄改,假訊息滿天飛,那小說就更是不足為奇了。 在此討論藝術是如何讓人化險為夷
Thumbnail
2023/12/29
大家都知道小說喜歡瞎掰故事捏造歷史,胡說八道只是為了博眼球,為了賺錢餬口很正常,內容當然會有相當多的矛盾,但總是有一些人愚蠢的把小說當成真正的史實在那邊謠傳,還沾沾自喜,自以為得意。但有更多人認為,連中國近代歷史都能被竄改,假訊息滿天飛,那小說就更是不足為奇了。 在此討論藝術是如何讓人化險為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看了明朝與清朝的簡史史料後,覺得這兩個以儒家思想統治的王朝,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偏頗和盲點,與前代唐朝與宋朝的巔峰文明,有很大的落差。 @清朝文化固守儒家的形式與禮法,但是大量文字獄箝制思想,使得清朝文人的思考僵化,應變能力薄弱,康雍乾的大興文字獄,幾乎把清朝文人搞笨搞宅了;清朝末年工業文明及
Thumbnail
@在看了明朝與清朝的簡史史料後,覺得這兩個以儒家思想統治的王朝,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偏頗和盲點,與前代唐朝與宋朝的巔峰文明,有很大的落差。 @清朝文化固守儒家的形式與禮法,但是大量文字獄箝制思想,使得清朝文人的思考僵化,應變能力薄弱,康雍乾的大興文字獄,幾乎把清朝文人搞笨搞宅了;清朝末年工業文明及
Thumbnail
      宋朝重文輕武,看起來像是積弱不振的朝代。但是,其實不是的,這是個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非常會生活,很有生活情趣也充滿儀式感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朝代中,生活充滿不同的滋味與趣味。
Thumbnail
      宋朝重文輕武,看起來像是積弱不振的朝代。但是,其實不是的,這是個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非常會生活,很有生活情趣也充滿儀式感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朝代中,生活充滿不同的滋味與趣味。
Thumbnail
大家是否知道秦檜在靖康之難中,原本是力主抗金、維護趙宋宗室的正義之士「漢子」?所以才說大金國的心理攻略,早在1949年之前就已經全世界第一,可能比俄共都強。否則國共內戰不可能拿下國民黨軍。不是蓋的。要知道連現金大金國皇帝的公主,在哈佛大學,也特別去主修心理學。
Thumbnail
大家是否知道秦檜在靖康之難中,原本是力主抗金、維護趙宋宗室的正義之士「漢子」?所以才說大金國的心理攻略,早在1949年之前就已經全世界第一,可能比俄共都強。否則國共內戰不可能拿下國民黨軍。不是蓋的。要知道連現金大金國皇帝的公主,在哈佛大學,也特別去主修心理學。
Thumbnail
宋朝在各方面和當時的世界各大文明比較都是難以企及的高峰,但為何在軍事上老是打不贏遼、金、元等外族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弱國,今天的訂戶專屬直播會嚐試對此進行討論
Thumbnail
宋朝在各方面和當時的世界各大文明比較都是難以企及的高峰,但為何在軍事上老是打不贏遼、金、元等外族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弱國,今天的訂戶專屬直播會嚐試對此進行討論
Thumbnail
除了表面和裡面的觀念,我以下說的例子可能全都是錯的,你也應該要來質疑。 歷史當然要說自己的文化很優越,武功很強盛。這很正常,不這麼做反而感覺是有精神疾病。這是表面。 而什麼是裡面? 譬如唐太祖,唐太宗的血統都是半胡半漢。唐高宗李治娶了自己的庶母武则天,實在很不漢人文化。唐朝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
Thumbnail
除了表面和裡面的觀念,我以下說的例子可能全都是錯的,你也應該要來質疑。 歷史當然要說自己的文化很優越,武功很強盛。這很正常,不這麼做反而感覺是有精神疾病。這是表面。 而什麼是裡面? 譬如唐太祖,唐太宗的血統都是半胡半漢。唐高宗李治娶了自己的庶母武则天,實在很不漢人文化。唐朝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
Thumbnail
連載 戰國縱橫門派:鬼谷稗闔 -- 蘇秦篇 : 全球各地的華人在追本溯源的文化底蘊中只能透過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遠遠的觀望人生所追求的答案,找尋失落已久的獨立自主意識和自由思想。但認清自己真實的一面是不容易的,能看明白世間一切問題的解決能力更不容易。
Thumbnail
連載 戰國縱橫門派:鬼谷稗闔 -- 蘇秦篇 : 全球各地的華人在追本溯源的文化底蘊中只能透過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遠遠的觀望人生所追求的答案,找尋失落已久的獨立自主意識和自由思想。但認清自己真實的一面是不容易的,能看明白世間一切問題的解決能力更不容易。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