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解析】2023 年度回顧:誠實面對不足,才能將一切化為養分

2024/01/0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專欄新年漲價通知:
本專欄訂閱費用將於 2/1 漲價至 $99 /月(目前為 $79 /月),並配合活動即日起推出限時 $790 的優惠年費方案,歡迎喜歡本專欄的朋友立即訂閱,以優惠價格擁有享有專欄服務(上述舊方案與優惠方案都將於 1/31 截止):
年費優惠方案👉 https://reurl.cc/4j3x53
目前$79 / 月方案👉https://reurl.cc/WvzZOe

此外,本專欄為產業討論,將定期整理盤況分析、注意焦點、產業報告、交易心法、潛力股介紹,以上內容並非股票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
raw-image

遲到的 2023 年度績效來了:

  • 台股:21%
  • 美股:120%
資料來源:etoro

資料來源:etoro


以上是美股的券商介面,由於台股的券商介面很難用,我就不放一堆期貨單、每筆的進出紀錄來亂版面了,反正台股績效這麼爛也不需要證明XD


其實台股的報酬不值一提,我拿出來都覺得丟臉,但為了對自己負責還是獻醜了。


另外台美個市場兩個部位績效差距非常大,主要來自於截然不同的兩個操作模式,以及自身在台股上有著非常大的失誤(其實美股也有,只是台股部位放更大),所以寫這篇文比較算是針對自己去年的檢討,以及紀錄一下收穫。


一、台股回顧:

台股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在 2023 年初決定重倉長債,且多數集中在台股倉位,導致台股帳戶中有超過 50% 的部位都在債券上。


另外除了購買債券,也有購買長債的槓桿型 ETF,導致透過高利率敏感度加上槓桿損耗,在持有約 7 個月的時間裡,當我的原型 ETF 從 Q3 的修正到 -10% ,到後續漲回約 -3% 的水準時,我的正 2 部位仍有約 -10% 的虧損。


所以在此可以得到第一部分的檢討:


1. 部位配置上單一曝險過大:

由於最重倉的部位浪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成本,導致出現了就算其他持股表現良好,都無法拯救的拉垮表現。


此外後續也開始檢討,若能力圈夠廣泛,其實當下就不會出現試圖眾傖單一兩隻持股想,要讓他與自身績效綁在一起的行為。所以這在身上,是一種能力圈不足的體現。


2. 決斷上並未考慮資金效率:

如果復盤今年初股票市場的環境,其實有超過八成的資產都非常便宜,當然債券也是。所以若把時間拉長,當下的價格也是好的買點,但問題有以下兩個:


2-1 並未詳細對於後續環境進行考量:

就算不拿上帝視角回頭看,在 2023Q1 當下也絕對得不出升息接近終點了,所以認為是終點的思維都比較像是主觀的判斷,而太多質性的判斷沒有透過量化數據佐證,就容易帶著偏誤的角度去看,最後受到懲罰。


2-2 能力圈過窄,導致無法多方考量,顧及資金效率:

就算當下抓不到 AI ,當時記憶體的庫存循環也告終,就算當時買華邦電放一整年也有 40%+ 的報酬。


除此之外當年一堆半導體廠擴大資本支出,所以在 2022 年 12 月到 2023Q1 部分廠商也有建廠營收認列題材,或是其他如殖利率預期題材、紀念品題材,甚至是美台政策支持綠能,加上數次電網脆弱造成的事件,其實有很多很多在當下優於買債的選擇,或是就算要買也不該買到 50%+,但由於能力圈過窄,產業研究過少,導致資金停泊在效率最低的地方。


3. 錯誤的工具選擇:

槓桿的損耗又是一次傷害。若要開槓桿,在不知道持有標的發動時間的狀況下,不應該選擇會消耗的槓桿 ETF,考量到債券期貨有正價差,直接去質押會是更好的選擇,但由於沒有針對標的,當下環境選擇最適宜的策略,白白繳了許多學費。


說完第一部份後,第二部分的檢討就較短:


1. 知識能力的不足:

這導致了對於循環的力量不夠信任,或是催化劑與供需的落差的考量不夠透徹,讓許多做產業循環的標的都在半途下車。


2. 資訊篩選的能力不夠:

由於當下能力不足,於是無法判斷出訊息的邏輯是否合理,其中的含金量,所以就算遇到許多送你錢的資訊也無法辨別出他的價值。


3. 資料掌握的能力不足:


3-1 資料熟悉度不夠扎實:

許多散落在外國網站的原始資料,裡面其實有著滿滿細節,而且只有特定會議出來後隔天花五分鐘去看就可以理出脈絡,但我卻不願意花點時間去翻找。


3-2 訂閱太少他人整理好的重點資訊:

這使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在分辨有用的資訊上,就像是徒手沒有利用任何工具,就去從一堆雜亂的資訊中自行挖掘,時間效率非常差,應該要花一點小錢去釋放本來用於這些繁雜工作的時間,讓時間花在從整理好的資訊中辨別出有用的內容才對。


總而言之,2023Q3 債券的下殺,讓我一度 YTD = 0%,Q4 時因為累積了較多的能力圈,於是頻繁佈局各種產業循環才勉強達到 20%+ 的績效,但回顧全年仍然是魯蛇,但同時也逐漸整理出自身的問題,並逐一解決,或是在正解決中。


所以以上的魯蛇績效就提供給大家笑話。


二、美股回顧:

其實能夠有三位數績效,運氣成份一定有,像是 Q1 第一持倉 Nvidia 靠著 AI 爆射就是我沒預期的。而在這筆交易中做得比較好的部分,就是儘管從 -40% 到 +50%+ 這段路的暴漲一部份出乎我的預料,但最後 +50% 這段我靠著動態停利的方式有吃到,所以出場的技巧有逐漸優化。



此外還有一些 2023 年美股的思維與決斷:


1. PLTR 從打入的第一筆單 -60% 持續 buy the deep,一路抱回 +20%+,雖然左側的加碼技巧仍要精進,甚至現在很少攤平的舉措,但沒有因為 -60%被洗出去等於心態上有所成長,當然也有運氣成分。


(看看我賣在約 190 的 BYND ,這種東西 buy the deep 會直接死亡,所以若不停損也要設購買的部位上限,且拒絕無上限的攤平,以避免過度曝險)

raw-image




2. 由於在這裡有相信循環的力量,加上以估值角度出場,所以 2022Q4 買的 MU 抱到 2023年 12 月才止盈,大約 55%+ ,也算是中規中矩但仍可以給予肯定的操作。


最後美股也有配置 TMF ,也因為大量消耗導致在 TLT +3% 時,TMF 仍然 -12%,這跟上面的結論一樣,工具選擇問題很大。


PS:這些東西應該都可以從上述對帳單找到。


總而言之,對比網路上神人的績效,我這個就是出來給笑的。

不過我也很坦然,比起給人笑,我更怕當縮頭烏龜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所以寫了這篇內容以紀錄滑鐵盧的一年。


若展望 2024 年,我會更加聚焦於:


1. 資金效率、進場須納入催化劑考量


2. 搭配 1. 後進而相信循環與估值的力量,並恰到好處的曝險(加大有信心曝險部位(見以下3-1 ),但考量到 BYND 那種極端狀況,仍會設置硬性購買上限。


3. 讓時間的運用更有效率:


3-1 將持倉低於 5% 以下,對於整體績效影響極小,但又要花時間的配置全都清掉,把心思拿來追蹤真正對績效有影響的倉位上。


3-2  擴大能力圈,持續尋找有意義資料整理、專欄訂閱,把時間花在「分辨資訊」,而非土法煉鋼。


以上就是我總結需要精進的能力以及改善方法,若你看到現在,非常感謝你的時間,祝你有績效爆射的一年。


然後我的專欄 2 月要漲價了,可以參考一下,置頂有連結 3Q。







7.9K會員
137內容數
本專欄筆者曾入選台灣投資 podcast 榜前三名,每兩週皆會提供一篇市場重點整理(每月共兩篇),此外將不定期分享「特殊事件分析」、「產業研究」、「個股介紹」、「投資心法」等內容。以上皆為平時研究功課分享,非投資建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