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銘峻 醫師 2024.01.08」》
今天要聊的主題是「全球美白成份大事記」,到底為什麼全球美白產品的研發如此年年引人重視。其實,大家普遍認為夏季是美白的最佳季節,但其實真正期待膚色變白,秋冬才是更好的時機。因為在這個季節,日曬減少,皮膚變白的機會更多。在秋冬季節,美白成為了一個極受歡迎的話題。最近在台灣,謝醫師讀到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本篇文章,延續影片與大家一起分享「全球美白成分開發大事記」。
2022年,東京工科大學發表了一項關於美白成分的研究。最早期的美白成分開發,實際上是在日本進行的,因為日本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喜愛有白亮皮膚的國家,所以他們特別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從1983年開始,日本就開始研發第一個美白成分,而大部分的美白成分都需要經過衛生福利部的審核才能上市。
然後在1999年,日本花王公司開發了洋甘菊萃取,這個成分有鎮靜、抗氧化、美白的效果,還可以抑制黑色素細胞的活化。接著在2001年,三詩達公司開發了亞麻油酸,雖然名字不太知名,但卻是一個重要的成分。2002年,資生堂公司推出了傳明酸,這個成分的知名度超越了前三名的美白成分。2003年,資生堂推出了4-甲氧基水楊酸鉀(4MSK)。2004年,日本的nippon公司開發了乙基維生素C,這個成分主要解決維生素C容易變色的問題,它是一種穩定性較高的新型成分。同年,大塚製藥公司也開發了單磷酸腺苷,雖然不太被炒作,但也是一個重要成分。2005年,日本佳麗寶公司推出了Magnesium美白成分。2007年,蜜絲佛陀公司開發了菸鹼醯胺。2008年,日本佳麗寶公司開發了rhododenol美白成分,但後來因檢測出有毒性而被停用。同年,香奈兒公司重新改良了傳明酸以及tsc。2009年,日本日光公司開發了維生素C四異形棕櫚酸酯。最後,在2018年,Pola Orbis Holdings公司推出了右旋泛醇,這個成分主要用於保濕和修護,同時在美白方面也有幫助,它可以促進皮膚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並且有清除非色素作用。這張表格將一些較為知名的美白成分一一列出。
讓我們更深入了解這些美白成分的工作機制。首先,有些成分可以刺激皮膚表皮層的新陳代謝,例如亞麻油酸、AMP和右旋泛醇。這些成分可以幫助皮膚代謝掉表皮層的黑色素小體和黑色素,類似去角質的作用,就像果酸、杏仁酸和複合酵素一樣。第二個層次是降低皮膚對紫外線的發炎反應,這方面的成分像是傳明酸和傳明酸衍生物,它們可以調整這個過程。在下一個層次,我們有抑制酪胺酸的成熟化。酪胺酸必須成熟化才能形成活性黑色素,因此抑制這個過程可以達到美白的效果。另一個層次是抑制黑色素小體的輸送,像維生素A醇和菸鹼醯胺都屬於這個機制。最後一個層次是降解/還原黑色素,主要透過維生素C及維生素C的衍生物實現。還有刺激酪胺酸酶降解,也就是減少酪胺酸酶的活性,像亞麻油酸就是這一類的成分。另外一個方法是減少酪胺酸酵素和酪胺酸酶的活性,這可以通過成分如麴酸、熊果素、鞣花酸、4MSK以及微生物C的衍生物來實現。這些不同的機制幫助我們分類這些美白成分。
美白成分可以分為ABCD四個等級。A級代表高效,非常有效,B級是有效,但稍微較弱,C級表示目前缺乏支持其效果的證據,D級則不太建議使用。A級的美白成分包括傳明酸、熊果素、已基維生素C、維生素C鈴酸鎂鹽、柔花酸、麴酸以及洋甘菊。B級的成分有菸鹼醯胺、維生素A醇、維生素C糖甘、杜鵑花酸等。C級的成分包括4MSK和右璇泛醇。
以下是一些美白成分的名單,包括:
這些成分中,有兩種可能不太建議使用(二丙基聯苯二醇、抗壞血酸四異棕櫚酸 酯(脂溶性維生素 C),但仍然獲得了衛生福利部的核准,作為「美白成分」的參考。
首先分享維生素C與維生素C衍生物,再抗氧化活性的比較2020年文章,
我們通過三種不同的抗氧化機制來測試維生素C和維生素C衍生物的抗氧化能力,結果顯示,第一種機制HAT中,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最強,其次是乙基維生素C,再其次是維生素C糖甘,而脂化C的抗氧化能力相對較弱。
另外,在第二個抗氧化機制中,維生素C仍然表現最出色,其次是維生素C糖甘和乙基維生素C,它們之間的差異不大。至於第三個抗氧化機制,SPLET中,維生素C仍然是最強的,其次是乙基維生素C,再來是維生素C糖甘。綜合比較後,這篇影片要告訴我們的是,對於美白效果來說,維生素C本身仍然是最為強大的。
實際上,維生素C本身的抗氧化能力非常強,但也因此相對不穩定。讓我們來分享一下這個資訊。
根據2022年的一篇文章,有提到一些人可能會對產品產生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尤其是使用維生素C相關的產品。不過更具體來說,對於引起皮膚敏感的原因,主要歸咎於乙基維生素C。你可以想像,乙基維生素C是維生素C加上一個乙基基團,這使得它更容易滲透皮膚,因此也更容易引起皮膚敏感。
根據2022年的資料,有八個案例提到了乙基維生素C引發的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再加上網路上的資訊,我們發現第一例這樣的報告是在2014年發表的。乙基維生素C是在2002年開發的,而在2014年,日本的藤天醫科大學發表了一個過敏性發炎的案例,提到了乙基維生素C的相關問題。
QA常見問題:
20%的花酸精華是一種多元的美白成分,結合了花酸植萃和維生素C糖苷,因此它可以稱為一種三合一的美白產品。有些人或許會擔心因為添加了杏仁酸,產品會變得太酸。實際上,它的pH值調整為約5左右,因此不算是非常酸的產品,仍然保持著弱酸性的特點。此外,有人問是否可以添加維生素C一同使用。
對此,謝醫師回答:當然可以,因為杏仁酸本身就有對抗黑色素的作用,並且能幫助去角質。因此,將維生素C和這個產品一起使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佳的搭配是純維生素C。
當然可以,使用泛純B5,功效抗發炎、修護、保濕,會建議首選為神經醯胺
在日本工科大學的研究中,提到了這個成分,並且將其評為略為D級,也就是不太建議使用的成分。這是因為有毒性數據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因此這份研究報告對四異棕櫚酸酯的使用較為謹慎。
我們的臉上通常都有一些白斑和黑斑,但大多數人關心的是如何抵抗黑斑,因為黑斑主要是由黑色素積聚形成的。因此,任何能夠改善黑色素的產品都具有美白功效。
根據日本東京工科大學的研究,洋甘菊被歸類為A級美白成分。洋甘菊的作用機制是抑制EG1訊息傳遞到黑色素細胞,這樣黑色素細胞就無法接收到相應的訊息。因此,謝醫師認為洋甘菊是可以被視為其他有效的美白成分之一。
甘草也是被認為是一個有效的美白成分。
抗發炎作用是為了應對皮膚的炎症,通過抑制炎症過程的機制來進行修護。
維生素C有10%是純C,而1.8%是維生素C的衍生物。純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和抗黑色素的優點,但它相對不太穩定,容易氧化和變色。為了改善這個缺點,許多研究和美容保養產品開發出了維生素C的衍生物。這些衍生物的效果與純維生素C相比略有不同,但維生素C衍生物仍然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中,乙基維生素C效果略微更好,但容易引起皮膚敏感性問題。因此,謝醫師選擇了維生素C糖甘和維生素C的結合,因為這兩者的結合效果更出色,並且能夠緩解敏感性問題。
確實維生素C本身也稍微酸性,不過達特醫實驗室已配置完全範圍,調整它的pH值為約4左右,但可能會帶來輕微的刺痛感。重要的是,要加強皮膚的保濕和修護,這樣就不會對皮膚造成太大的不適。因此,保持皮膚的保濕狀態非常重要,以確保維生素C的使用不會對皮膚造成負面影響。
兩者是相似的,維生素C衍生物與純維生素C相似,主要區別在於左旋C。
杜鵑花酸是一種藥品,通常不會添加到一般的美容保養品中。如果某個化妝品中包含杜鵑花酸,通常是它的衍生物。杜鵑花酸主要具有抗黑色素的效果,但個人感覺效果一般。根據上述提到的美白成分分級,杜鵑花酸屬於B級,通常需要較高濃度(約20%)才能看到效果。
建議同時使用這兩種產品,如果非要選擇其中一種,可以選擇22%的維生素C,但要盡快使用完並保持冷藏,如果經常冷藏怕麻煩,也可以選擇20%的花酸。
相較於左旋C,維生素C糖甘的效果較弱。使用22%的維生素C不太可能引起敏感問題,因為維生素C很少導致敏感反應,唯一容易引起敏感問題的是乙基維生素C。
當然可以!傳明酸和熊果素都是A級的美白成分。傳明酸的濃度通常在2%至3%之間,它可以與很多其他成分一起使用,最好的效果是與維生素C一同使用。此外,傳明酸和白藜蘆醇的結合效果也非常不錯。
是的!抗氧化方面,維生素E主要針對細胞膜的保護,而維生素C主要針對細胞內的抗氧化,當它們一起使用時,可以提供更強大的抗氧化效果。另一方面,維生素C和傳明酸的結合主要有助於美白效果的增強。
當然可以用在整個臉部!這款產品主要成分包括花酸、杏仁酸、植萃花酸以及維生素C糖甘,並且酸鹼值調整到約pH 5左右,這個酸鹼值非常適合皮膚,因此不算是非常酸的產品。全臉使用也不會有令人不舒適的氣味。
可以!當皮膚受傷後,它變得脆弱,更容易受到陽光的影響,進而導致黑色素的堆積。因此,我們建議在受傷部位使用具有強大抗氧化能力的產品,同時要做好充分的防曬,這樣可以有助於預防黑色素沉積的問題。
熊果素在白天使用時通常不會引起光敏感性的問題,所以可以安心使用。
文章出處:www.dr-hsie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