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觀點】藝術家如何在AI世代生存?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原文英文版於去年04.03.2023 發布於Substack上,本篇使用ChatGPT英翻中後再做了一些潤飾。

最近在AI開發界的一則大新聞是一封由1,000多名專家、研究人員和AI支持者聯署,呼籲暫停大型人工智慧研究的公開信。簽署者中也包括不少知名科技巨頭,如Tesla的CEO伊隆馬斯克。

這封信提醒了大眾關於AI工具發展飛速,若不加以監管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ChatGPT-4和Midjourney等AI工具因其快速的學習能力讓大眾感到緊張,擔憂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在未來被AI取代的可能性。

這股無法減緩下來的AI浪潮,其實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

「人類是否已經準備好要與這些強大的、能改變世界的AI共存?」

如何使用AI來優化創作流程

其實自去年Midjourney進入大眾視野以來,AI工具已經革新了我的創作流程。作為一位數位媒體藝術家,我平時的工作中總是融合了不少新興技術,如XR、NFT和AI。與其擔憂害怕,我更傾向關注這些工具如何改善我的工作流程,並思考將AI技術融入我的藝術實踐中。

多元化靈感的來源

我之前習慣於在Pinterest和Art Station這樣的藝術設計平台上尋找靈感。現在,我也把Midjourney中混合視覺元素的功能(Blend Images),納入創意發想的環節,有時候不經意的詠唱,將一些零散的想法混合在一起,也能迸出異想不到創意!

使用Midjourney製作的展覽概念圖

2. 更有效率地製作創意提案

使用像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Leonardo AI等AI圖像產生器,能快速為提案製作視覺渲染圖,讓我可以保留更多的時間在創意發想上。

即便我依然喜歡手繪草圖,但如果要使用同樣的草稿製作多種不同的變化,AI快速產生圖像的功能就能派上用場,這讓我可以一次產生出大量樣本、素材,提供合作夥伴和客戶參考。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3. 增強軟體學習體驗

學習軟體卡關,不知道該怎麼辦,上網爬文又找不到相關的資源時,不妨問問ChatGPT吧!

有時候想用Blender或是After Effects製作某個視覺效果,將需求完整告入ChatGPT後,它果真能生成一份教學,快速解決了我學習軟體的痛點!此外,ChatGP也可以根據我們的偏好,制定出完整學習計劃。只要告訴它預計學習的時程,和想學的內容後,就能制定出每日學習計畫和回家作業囉!

4. 改善藝術家自傳撰寫能力

藝術家的傑作可能源於隨機、碎片化的概念,難以用文字表達清楚的概念。也因為並非所有藝術家都是優秀的作家,尤其當英語並非母語時,將作品簡介或是藝術家自述翻譯成英文版本會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這時候可以使用ChatGPT潤飾自己寫的文章,並請它提供正式文件格式的相關建議,就能讓寫作事半功倍。

使用AI的意圖至關重要

我雖然樂在其中,認為借助AI創作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但享受其成果之餘,並不代表我忽視了濫用技術可能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的確,AI工具能替我們處理乏味的任務,讓我們提高工作效率。然而,並非所有使用者都具備足夠的科技識別力來理解複雜的技術,沒有足夠的人文素養就貿然使用、濫用這些工具可能導致以下問題:例如Deepfake AI影片被用於政令宣傳(propoganda)目的時,可能會導致不同政黨、國家間的緊張,引發政治問題。

在使用任何AI工具時,我們要時刻意識到不該將這些工具視為理所當然,並在使用之前確定良好的意圖和清楚的道德界限。

現在就開始討論AI

作為一位不擅長程式設計和電腦科學的藝術家,我常常思考如何為自己所處的藝術社群做出貢獻,並推廣關於AI倫理的思辨。

我認為鼓勵大家多表達對AI的擔憂和任何想法,是改善AI發展的最有效方式!

受到Kate Crawford撰寫的書籍《Atlas of AI: Power, Politics, and the Planetary Cos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及Adam Nocek的演講所啟發,下面我列出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來更深入思考AI的複雜性:

  • AI演算法與人類思維有何不同?這如何影響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方式,不僅包括現實的物理世界,還包括數位/虛擬世界?
  • 我們如何使用相關的人文工具或是系統,來探討AI是一個更為複雜的系統?
  • 我們如何看見大型AI系統對自然環境和勞動者造成的影響?
  • 如何創立和使用演算法的規則是重要的,我們可以做什麼來確保這些規則存在,並且得以被廣泛應用?
AI書籍清單

AI書籍清單

AI時代的藝術家生存指南

受久遠的文化、歷史、信仰和自身經歷的啟發,藝術家所創作出的一幅圖像可能象徵數千年的人性傳承。藝術的教育並不單純只是培育技術,其中更重要關於美學及人文的反省和延續。相比之下,電腦科學的教育不一定會使學生具備相同的文化鑑賞能力。當AI使用特定的訓練資料庫來理解和分類圖像時,有可能過于簡化,降低世界的復雜性,導致其帶有二元和限制性的概念。

若我們能花時間去探討AI如何影響我們去認知世界時,也就能引導我們去思考構成人類的重要因素:人類的優勢及價值、人之所以為人,是基於我們天生超越其他物種智慧、抑或是情感、思想、記憶、感官,甚至是其他事物上?

這是自AI發展幾十年來許多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儘管AI在邏輯思維和快速資訊處理方面可能超越人類,但目前普遍認為,人類在情感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尤其是我們同理心和愛的能力。在思考如何與AI匹敵的過程中,與其將人類的智慧和感官經驗分割成可被量化的數值,我們應該專注將生命經驗視為一個整體,也唯有接受人類的複雜及完整性,我們才有機會不因AI的崛起而害怕。

因此,下方我撰寫了一份指南,希望能幫助藝術家在AI時代中探索、成長,而不至於感到不知所措:

1. 探索使我們獨一無二的地方

就像杜象的噴泉使我們重新思考雕塑是什麼,AI的快速圖像產出能力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藝術的定義。

  • 如果藝術不僅僅是一個視覺上吸引人的物件,不僅僅是看起來美的東西,那麼藝術是什麼?
  • 如果不僅僅是技巧的熟練和高端與否,那麼藝術是什麼?

藝術家能脫穎而出的最好的方法,並不是模仿,而是專注於我們創作作品背後的動力和真正的熱情。嘗試更大膽地探索那些讓我們獨一無二的特點,並在創作時突顯這些特色,即便是我們的脆弱面及黑暗面,也是無價之寶。

如果你還在理解自己為何而創作,不妨參考書籍《藝術家的職涯管理術:如何讓你的作品變商品》。書中列出了一些問題,幫助你思考為什麼想成為一名藝術家。

2. 將競爭比較的思維,轉為合作共贏思維

新技術既帶來創新及機會,同時也帶來破壞,因為它轉變了整個行業,使舊有的典範不再有用。

就像攝影技術和NFT曾經受到諸多批評一樣,由AI生成的藝術是否能重塑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乃至推翻當代藝術界對藝術的定義,仍然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話題。

目前,我更傾向於將任何新興技術視為藝術家可以用來傳達訊息及概念的媒介。多了一種技術,就代表我們多了一種媒介可以使用、多了一種語言可以與世界溝通。

嘗試思考將科技做為協作夥伴,以增強我們的獨特性和創造力,而不是與之比較或競爭。同樣,這也代表作為人類的我們,可以多嘗試與不同學科的人們互相合作,創造新的體驗,而不是孤單地抗爭。

3. 擴大多層次感官體驗

藝術的形式多元,不僅局限於視覺表達。儘管AI在快速產生圖像方面表現不錯,但聲音呢?觸摸、嗅覺或味覺的藝術呢?

能帶來集體群眾合作,或是沉浸體驗的藝術呢?

跨越時空的限制的藝術呢?

透過嘗試不同的媒材及創作方式、結合多元的感官經驗,我們就能持續擴展視野,推動藝術的界限。

4. 擁抱未知以及美麗的錯誤

我的許多藝術家朋友們都提到,創作藝術的過程與AI生成圖像的方式完全不同,它不像在Midjourney中輸入提示詞那樣,是一個可被邏輯化的過程。儘管藝術家腦中可能有一個畫面,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完美地,就像在詠唱一樣,將腦中所想按實以文字記錄下來。

這也意味著,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些片段是無法以語意、邏輯去進行分析的。創作當下容許隨機性,並且在過程中依照直覺更改結果,更像是許多藝術家習慣的做法。

而我們也承認,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探索未知、突破既定印象,以及迎接happy accident的部分通常是最令人愉快的。顏料不小心地潑灑,並沒有毀了一幅畫,反而創造出新的傑作。故障圖像也能成為藝術(Glitch),沒有比這更令人感到興奮了!

所以,不要害怕犯錯,張開雙手,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擁抱美麗的錯誤吧!

5. 深呼吸、放鬆、放慢腳步

這可能是我在藝術生涯中收到的最好建議。

當感到困惑、挫折時,嘗試放慢腳步,退後一步看,休息片刻,而不是強硬的push自己跑得更快、更加往前。

睡飽優先!獲得足夠的睡眠不僅有益於健康,還讓我們有足夠時間作夢,而夢鄉就是一個豐富的靈感來源,我大部分的創作靈感都是從夢境及冥想中獲得。

另外,安排時間休息,參與完全跟工作不相關的活動也能使我們獲得新的視野,讓我們有動力繼續創作。沒有靈感時,就去旅行吧!不論是到附近的植物園走走,或是說走說走飛往異地,讓自己有跳脫舒適圈的機會,反而更能從容不迫地創作呢!

參考資料

  1. AI Art: How artists are using and confronting machine learning | HOW TO SEE LIKE A MACHINE
  2. Between critique and autonomy: reflexions on AI as a complex ecosystem
  3. Atlas of AI: Power, Politics, and the Planetary Cos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4. ART/WORK: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nd Do) As You Pursue Your Art Career
目前沙龍停更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廟宇不僅是信仰的中心,更是教育、藝文、社交和買賣的場所。嘉義市城隍廟集結工藝與文化,無疑是最接地氣的美術館,近年透過宗教與時代文化的結合,找尋信仰在當今的共存方式。邀請旅人一起穿梭三百年時光,看看廟宇可以長成什麼樣的迷人新樣態。 嘉義城隍廟於1715年創建,作為國定古蹟之外,更是嘉義市民的信仰中心
Thumbnail
看了這本書後反而對裡面;藝術家的守則跟體悟身有同感就先寫這篇長達3,000字的心得文章。 雖然本書主要闡述的對象是藝術家,但身為文字創作者覺得裡面的內容也非常受用,是值得所有創作者所一起閱讀的好書!
Thumbnail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入圍第54屆金鐘獎14項金鐘獎,一舉拿下6座獎項,堪稱是當年金鐘的最大贏家。以「無差別殺人事件」及緊湊的故事線創造觀眾高度的共感。編劇呂蒔媛及與惡劇組的努力功不可沒,而支撐劇情背後的功臣,還有來自資策會服務創新研究所(簡稱服創所)副主任徐毓良的助益。 徐毓良副主任日前至台灣藝術
Thumbnail
象牙宮是具代表性的塊根植物,其獨特的形態令不少塊根愛好者著迷。對於一般形態的象牙宮,我們如何塑造出專屬的藝術品。
Thumbnail
創作藝術不容易。 《藝術家的正職》就是那本你需要的務實守則指南,幫助我們建立創作與生活的平衡。
Thumbnail
在21世紀,創作不僅僅是做作品,藝術家也不僅僅是藝術家。 藝術家是品牌、是製作人、是KOL。 藝術平台是IG限動,藝術家可以24小時直播帶貨。 但是當每個人都可能是藝術家,藝術的功能、場域,甚至定義,是否皆已發生質變? 以下是幾段小故事: ……   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Thumbnail
對許多藝術家而言,由藝廊代理自己是他們職涯中的最高志向。然而,新進藝術家就跟其他剛剛入行者一樣,不會立刻獲得夢寐以求的工作。藝廊也會考量你的實質地位、你作品的銷售潛力,以及你過去所取得的曝光機會—像是媒體報導或在其他藝廊舉辦展覽。利用以下的檢查清單,考量你是否已做好準備進軍藝廊!
Thumbnail
雖然藝術創作可以讓人感到愉悅、放鬆,但當我們大量從事藝術創作時並且渴望有所進展,這也同等會讓我們感到焦慮、乏味或沮喪。尤其當我們剛開始創作,還沒有足夠的技巧或工具來落實腦海中的概念時。想辦法度過低潮也是不可或缺的過程。所以遇到挫折時,仍要保持平常心,並且堅持下去。這就是身為藝術家的其中一部分。
Thumbnail
這次要來和大家揭密博物館幕後神秘的藏品運輸工作,以及藝術品包裝箱界中的神器——荷蘭「烏龜箱」!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廟宇不僅是信仰的中心,更是教育、藝文、社交和買賣的場所。嘉義市城隍廟集結工藝與文化,無疑是最接地氣的美術館,近年透過宗教與時代文化的結合,找尋信仰在當今的共存方式。邀請旅人一起穿梭三百年時光,看看廟宇可以長成什麼樣的迷人新樣態。 嘉義城隍廟於1715年創建,作為國定古蹟之外,更是嘉義市民的信仰中心
Thumbnail
看了這本書後反而對裡面;藝術家的守則跟體悟身有同感就先寫這篇長達3,000字的心得文章。 雖然本書主要闡述的對象是藝術家,但身為文字創作者覺得裡面的內容也非常受用,是值得所有創作者所一起閱讀的好書!
Thumbnail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入圍第54屆金鐘獎14項金鐘獎,一舉拿下6座獎項,堪稱是當年金鐘的最大贏家。以「無差別殺人事件」及緊湊的故事線創造觀眾高度的共感。編劇呂蒔媛及與惡劇組的努力功不可沒,而支撐劇情背後的功臣,還有來自資策會服務創新研究所(簡稱服創所)副主任徐毓良的助益。 徐毓良副主任日前至台灣藝術
Thumbnail
象牙宮是具代表性的塊根植物,其獨特的形態令不少塊根愛好者著迷。對於一般形態的象牙宮,我們如何塑造出專屬的藝術品。
Thumbnail
創作藝術不容易。 《藝術家的正職》就是那本你需要的務實守則指南,幫助我們建立創作與生活的平衡。
Thumbnail
在21世紀,創作不僅僅是做作品,藝術家也不僅僅是藝術家。 藝術家是品牌、是製作人、是KOL。 藝術平台是IG限動,藝術家可以24小時直播帶貨。 但是當每個人都可能是藝術家,藝術的功能、場域,甚至定義,是否皆已發生質變? 以下是幾段小故事: ……   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Thumbnail
對許多藝術家而言,由藝廊代理自己是他們職涯中的最高志向。然而,新進藝術家就跟其他剛剛入行者一樣,不會立刻獲得夢寐以求的工作。藝廊也會考量你的實質地位、你作品的銷售潛力,以及你過去所取得的曝光機會—像是媒體報導或在其他藝廊舉辦展覽。利用以下的檢查清單,考量你是否已做好準備進軍藝廊!
Thumbnail
雖然藝術創作可以讓人感到愉悅、放鬆,但當我們大量從事藝術創作時並且渴望有所進展,這也同等會讓我們感到焦慮、乏味或沮喪。尤其當我們剛開始創作,還沒有足夠的技巧或工具來落實腦海中的概念時。想辦法度過低潮也是不可或缺的過程。所以遇到挫折時,仍要保持平常心,並且堅持下去。這就是身為藝術家的其中一部分。
Thumbnail
這次要來和大家揭密博物館幕後神秘的藏品運輸工作,以及藝術品包裝箱界中的神器——荷蘭「烏龜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