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出離心|悲桑老師陪你生病、死亡、說再見

2024/01/1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悲桑老師陪你生病、死亡、說再見:用佛法智慧,面對生死


📖閱讀筆記

第一章 該怕的死

■ 死亡本身不可怕

死亡可怕嗎?我們都一把年紀了,而且還會愈來愈老,若繼續老下去卻死不了,這才更可怕吧?人的身體來自善業,無法承受過大的痛苦,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能死、會死其實是好事。地獄與餓鬼道的眾生,他們的痛苦不知是我們的多少倍,但因為要受苦的惡業還沒完盡,只能繼續活著,此時死不了本身就是極大的痛苦。但我們不一樣,我們會死,這是好事。要經常透過這些思惟,幫助自己不怕死,培養「死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情,並經常練習,讓心習慣它。

無論做或不做什麼,最後都不免一死,這是事實;如何運用這個事實,讓自己變得更勇敢,這是我們要努力的事。如果你因為觀修死亡無常而覺得自己隨時可能會死,一般而言這是好現象;但如果沒有同時培養不怕死的勇氣,因而變得疑神疑鬼,坐車怕車禍,搭飛機怕空難,思惟佛法只讓你成為緊張兮兮的人,那又何必呢?


■ 佛法要你怕的死

曾有一位格西觀修死亡無常,內心感到很不快樂,他向聖座請益。聖座說,《廣論》在「思決定死」這個項目裡,講了三個一定會死的理由,前兩個理由分別是「死主決定當來,無緣能令退卻」、「壽無可添、無間有減」,這兩個理由都可以清楚成立「一定會死」的結論;但第三個理由「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若光從表面上看,「一定會死,因為活著的時候也沒空修法」,這句話裡的因果關係似乎不太能成立。但聖座說,第三個理由一定要說,不能漏掉,因為它是佛法認為死亡之所以可怕的理由。透過這個理由,你對死亡的懼怕才會是對的、才會對你有益。

想到死亡,若你是因為想到「我要死了,我的錢保不住了,我要跟親友分開了」而感到害怕,這種害怕不用靠修行,一般人也會有這種感受。學佛的人怕死,是因為他有想要達成的目標;對他來說,沒有學法修行就死了,是很可怕的事。刻意觀修死亡無常,也是為了生起這樣的怕死之心。

透過學佛法要達成的目標,簡單來說有三個,分別是:獲得更好的來生、解脫、成佛。如果你完全沒想過這三個目標,或雖然嘴上有說,但它們在你心裡的份量不夠,觀修死亡無常對你雖然有好處,但也會帶來傷害;如果這些目標對你很有吸引力,即使只是想擁有更好的來生,思惟死亡無常後,你確定自己一定會死,也知道如何根據業果道理創造更好的來生,甚至把能投生極樂淨土的因都準備好,想到自己就要死了,應該會愈想愈高興。你會想:「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離死期愈來愈近,代表我離極樂淨土愈來愈近,真高興!也許明天就死,這代表最慢下個月,我就可以在阿彌陀佛的面前聞法了。」想到這裡,就更高興了!與學法的目標結合,觀修死亡無常,不但會讓你不怕死,還會愈修愈高興。

有一位噶當派的上師說:「還沒死時要怕死,要死之時不怕死。」但我們的做法剛好相反,我們是現在不怕死,等到要死了才非常怕。最上等的修行人,由於一開始就怕死,所以他會提早做好準備,成辦有意義的大事,到了要死的時候,他清楚自己該完成的都完成了,所以會非常開心地迎接死亡,因此,最上等的修行人會歡喜而死;中等的修行人則是無懼而死。我們至少要做到下等修行人的標準,也就是無悔而死。在死亡的時候,心裡要能夠跟自己說:「我至少努力了,因此我不後悔!」


第二章 面對死亡

■ 做好準備

必須明白一件事:像我們這樣的人,到底是明天繼續活著,還是今天就死掉比較好,其實很難說。我們是很容易被外境影響的平凡人,未來會遇到哪些因緣,在這些因緣面前,自己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其實不知道。如果因為今天或今年沒死,而有機會遇到一個起煩惱的大惡緣,因此造下極重的惡業,還不如早一點死。當然,我們也可能因為今天或今年沒死,而有機會遇到一個大善緣,因此造下很大的善業。如果能預知有這樣的未來,當然要活久一點才好。但我們不知道啊!因為不知道未來會遇到什麼事,所以到底是繼續活著好,還是早點死掉好,真的很難說。

雖然活很久,卻飽受病苦折磨,久病、重病、病到終日臥床無法自由行動,記憶力變得很差,什麼善行都做不了,與其這樣苟延殘喘地活著,是否早點結束比較好?如果你已做好準備,來生確定有更好的去處,在這種情況下,早點死應該比較好;否則就不知道了。總之,除非你能預知未來的發展與全貌,不然到底活多久才好,真的很難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要記在心裡。


第三章 思惟死無常

■ 正確思惟死亡無常

問:觀修死亡無常,內心變得很沈重,覺得很苦,一直很想哭。為何會這樣?是我修錯了嗎?

你不一定是修錯了,應該沒什麼錯,只是我們平常總覺得自己不會死,也非常不想死,因此當「會死」的想法進到心裡時,就會覺得緊張與不舒服。無論有沒有修死亡無常,死都是必然的,這是事實。對於這個事實,你可以選擇逃避,也可以選擇面對。有生就有死,這是法性,沒有辦法可以阻止,就算你再討厭、再不想死,也無濟於事。先讓這種想法進到你心裡,應該會有點用。

當你因為想到死亡而感到悲傷時,不要讓思緒停在這裡,要接著往下想:在死亡來臨時,除了法之外,其他的都幫不上忙。這件事又再分成兩部分,一是認清死亡來臨時,包括親友、錢財等其他事物都幫不上忙;二是確信死亡時,只有法能幫得了你。第一個部分比較容易,只要肯好好思惟,應該不難明白;但對於第二個部分,你要多用功,加強思惟的面向與力道,才能真正相信在死亡的那一刻,只有法能幫得了你。這是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的要領。

如果你很用功,有把握擁有更好的來世,例如你想去淨土,也把該做的準備都做得很齊全,當死亡的時間到了,不是應該開心才對嗎?因為死亡對你來說,代表著丟掉不堪用的身體、離開不好的環境、向惡業煩惱帶來的病痛說再見,這不是很棒嗎?應該要很喜歡這樣的死亡才對,為什麼要難過呢?


■ 憂鬱的人如何思惟死亡無常

按照道次第思惟死亡無常,必須思惟的三個項目是:一定會死、死期無定、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思惟之後,若只是暫時的情緒低落,這沒有關係;但如果持續好一陣子不快樂,或者你本來就很憂鬱,就要做一些調整。調整的方法是:照常思惟前兩項,微調第三項,加強思惟佛法對你的幫助。如果既感受不到佛法對你的幫助,又覺得其他什麼都幫不了你,心會變得好像無家可歸的樣子,這可能會讓你更不快樂。所以必須認真想清楚,佛法能給你的幫助有多大,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如果你的心太沉、太憂鬱,還可以試著這樣調整:把「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換成「死時除惡業外餘皆無害」。思惟方法如下:我確定會死,在死亡的那一刻,除了我曾造過的惡業,其他的都再也傷不了我。無論現在的名聲再壞,壞名聲只會跟著我到死亡的那一刻,從此之後,它就再也與我無關了;無論現在傷害我、不愛我的人再多,我跟他們的關係只會持續到我死亡的那一刻,從此之後,這些壞關係就斷了;無論現在的身體再爛、再病,我只使用它到死亡的那一刻,從此之後,這個爛身體就會被我扔掉,它不會一直跟著我。會一直跟著我、繼續傷害我的,就只有我曾經造過的惡業,所以我要努力斷除惡行、懺悔惡業。用這種方法思惟,既符合佛法的意義,又能創造更好的來生,還能讓此刻的心變得快樂輕鬆,我覺得這是很可行的思惟方法。

此外,思惟惡趣苦與皈依時,在內容上也可以略做調整。一般的思惟方法是:死了之後不是什麼都沒有,必須再度投生,投生之處不是善趣就是惡趣,一旦投生惡趣,就會領受無邊大苦,接著思惟三惡趣苦,而後求皈依。不過,心情非常低落時,可以把「思惟三惡趣苦」換成「思惟淨土殊勝」,改用以下的方法思惟:死後一定會再投生,投生之處不是善趣就是惡趣,一旦投生到極樂或妙喜淨土,就會有很多好處。接著思惟極樂或妙喜淨土的圓滿莊嚴,取代思惟三惡趣苦。透過這些思惟,產生想要投生極樂或妙喜淨土的欲求後,接著再想:能幫助我如願投生的,就只有三寶了。從這裡銜接皈依,也是一種可以考慮的做法。

總之,在一般的狀況下,要按照道次第的內容思惟,靠著那樣的思惟產生厭離感,而後生起出離心,再把所緣從自己轉移到一切眾生,由此生起悲心;但如果你因為某些特殊情況,操作上遇到困難時,可以略做調整。


■ 思惟死亡無常,讓心長大成人

思惟死亡無常、惡趣苦、業果等內容,一旦產生感受,心就會自然地向內收攝,不會像以前那樣到處亂跑。以前你的心就像小孩,什麼都想要,包括有意義與沒意義的各種事情;但在思惟這些內容後,你的心會變成大人。一個經歷過各種困難的成人,只會選擇對他而言有意義的事情去做。再者,一旦思惟死亡無常並產生感受,心會變得更穩定,如此一來,要修三摩地就不那麼困難了。

思惟死亡無常,例如想到壽命不能增加,且一刻不停地在減少,自己每分每秒都在朝向死亡前進,則不管別人如何稱讚你,你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好高興的。

有人說,應該少想一點死亡無常的事,因為那會讓人不快樂。很多人有這種想法,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平常我們擔心的事很多,不快樂的事也很多,只要認真思惟死亡無常,平常的那些擔心都會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擔心。思惟死亡無常,也對前後世與業果有一定的認識,此時你擔心的事只剩下「死後我會去哪裡」,死亡本身反而沒那麼重要了。

由於經常思惟死亡無常,你會盡力為來生做好準備。此時,你會是個自信、成熟又快樂的大人。你不害怕死亡,反而會開心地迎接它;你不擔心將至的來生,因為你做足了準備;也不擔心將逝的今生,因為你已不把它們放在心上了。沒有貪心,又怎麼會擔心呢?

73會員
28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