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集諦(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raw-image

注視死亡才知道該怎麼活

有人說:「不要一談佛法就談生死。」實際上必須注視死亡,我們才會知道該怎麼活著!——真如老師

—出處〡《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廣論‧消文】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P175L12第三死歿及結生~ P177L9然當類知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a&st1=1457&af2=75b&af3=76a&et3=1203


癸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子一、死緣
子二、死心
子三、從何攝煖
子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子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一死緣.二死心.三從何攝煖.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今初


子一、死緣

壽盡死者.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為時死。福盡死者.謂如無資具死。

第一、死緣。依《瑜伽師地論》所說,死的因緣可以分為三種,就是壽盡而死、福盡而死、未捨不平等而死。
(一)壽盡而死,即以宿世業力所引的壽量,全部用盡而死亡,這也稱為時死,即時至而死。
(二)福盡而死,是指有些人雖然還有剩餘的壽命,但今生的福報已經消盡,因而導致死亡;例如缺乏獲得衣食、藥物等資生之具的福報而死亡。

未捨不平等死者.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三)未捨不平等死,它既非壽盡死,也非福盡死,而是一種犯險而死(或叫橫死,指遇到不好的因緣而死亡)。
依照經論中所說,有九種因緣致使壽量未盡而死。這九種死緣是:
(1)飲食無度。指飲食過多或過少,不能適量。(2)吃到不適宜的飲食。
(3)飲食尚未消化卻還繼續進食。
(4)引起身體不適的食物尚未消化,卻又吐不出來。(不消化)
(5)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然留在體內,無法順利排出。(不代謝-便祕等)
(6)有病卻不接受醫藥治療。
(7)在飲食、起居等方面,不知道哪些對自己有害?哪些有利?即生活中不懂得取捨。(8)在非時行淫事。( 9)行淫過量。

名詞註釋
未捨:還不到壽盡.福盡
不平等:不是一個自然的死法,是因特別的因緣而造成死亡。
一般修行對不平等(過早)死亡都有幫助的,比較能避免。

子二、死心

寫在「死心」這一章節之前

來自尊貴法王的囑咐

死心部分認知很重要的。因為以一個人來講,他平常所行的是惡行的話,他後世能夠轉生於善趣的唯一機會,就是他要死亡時候的意樂了,所以在死亡之前的這個善心的生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他那時候能夠生起非常強烈的善心的話,那說不定真的還有希望。所以平常如果我們有親朋好友死去的話,盡可能在他的前面,擺他平常相信的上師,或者他信奉的佛像,讓他的眼睛能夠看到,在舒適的角度情況下,能夠看著佛像,或者看著上師的尊相死去,這樣對他來講是絕對有幫助的。縱使是非佛教徒,也要盡可能讓你們的朋友死去的時候,以一種安寧的情況下死去,而不要產生強烈的,很大的起伏的情緒下而死去,那這樣的話,對死者、往生者來講,是非常不好的。

第二.死心分三。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第二、死心。即臨死時的心念,可以分為二種,粗分的死心 (粗想)和細分的死心 (細想)。粗分的死心當中,人還有善惡念頭,所以分: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三種。但是在細分的死心生起之後,這時就不會生起所謂的善心、不善心,一切的心都處在一種無記的狀態,這是以顯教的角度來作解釋。

(一)善心死。所謂善心死,就是臨終時,經由自己憶念先前所修習的善法,或者經由他人的幫助(助念的力量)使自己憶念,以這種因緣,從開始直到還有粗分的想法(念頭)的時候,緣念平日所修皈依、信心、持戒等善行,很快樂、很安寧,這叫善心死。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

另外,行善或不善的有情在臨終時,不論自己憶念先前所串習的善或不善,或者由他人的因緣令自己憶念;須視生前對哪一種法串習得多,這時憶念那一種法的力道就比較強。臨終時,就比較容易讓心專注在生前串習力強的法上,忘記其他事情。如果對善法、惡法的串習力差不多的話,就看先想起哪一法,心緣著這個法不退捨,就不再生起其他心念。

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臨死其身無重苦受。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最後,平生行善的人,就好像從黑暗處走向光明一樣。臨終時恍如置身夢境,會看見種種歡喜悅意的景象,而不會出現不可愛的亂相,如此安祥地離世。死的時候,身體也沒有遭受重大的苦受。經常行善妙業的人,當神識脫離肉體時的解肢節苦,也極其輕微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

(二) 不善心死,也就是由惡心而死亡。在臨終時,無論由自己想起,或者因他人之故而使自己想起生前串習的惡法,一直到死心在粗想位現行時,心中仍追念著貪等不善,會使身心處於嚴重的痛苦中而死。

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竪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現。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設有不俱。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

生前造惡多端的人在臨終的時候,會隨著之前的惡業,現起種種怪異的景象、幻相,而產生畏懼。就如從光明走入黑暗怖畏而死亡。
犯了極大惡行的人,會由業力看到各種猛厲恐怖的幻境,因痛苦驚嚇到出現汗毛豎立、手腳亂舞、大小便失禁、手抓虛空、雙眼翻白、口吐白沫等惡相。
如果是造作中等惡業,上述所說的惡相,有些會出現,有些不會出現,也有些部分出現。
解肢節苦,是臨終四大分解時所生的苦,除了天道和地獄的有情之外,其他人、鬼、旁生等眾生都要承受解肢節苦;其中以造惡者,解肢節苦最為慘重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所有凡夫臨終時,在現起善、惡念的粗想位已過,還沒有進入細想位時,長夜以來所串習的「我愛」會猛然現起;而且由於「我愛」的力量,心中會生起「我將消失」的恐懼感,這時會不由自主地貪愛、執取自身,而這一念的「愛取」,便成辦了中陰身。( 這正符合十二緣起中所說,生命流轉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愛」、「取」而「有」的道理 )。至於已證得初果 (預流) 和二果 (一來) 的聖者,雖然還有「我愛」,但因為已經見道,能以「無我」的空性智慧,制伏「我愛」習氣而不耽著,就像力大者制伏弱小者一樣。對已證得三果 (不還) 的聖者來說,「我愛」已經不會現行。這就是為什麼稱三果羅漢為「不還」,就是不再來欲界受生的意思。
這裡的「我愛」:不只是我執,我執之外,最主要是貪著的一種貪心

名詞註釋
二乘四果聖者
第一果 須陀洹
譯為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證果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會在初果和三善道之間輪迴,七次往返後證四果阿羅漢,永脫輪迴。初果神通:天眼通與天耳通

第二果 斯陀含
若證此果,伴隨初果證得基本的天眼通與天耳通,二果增加他心通、宿命通。此生死了,再來人間天上,也僅一次生死,即可解脫。

第三果 阿那含
意為不還,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證得此果,死後住於五凈居天(禪定之中),禪定轉深,到了滅受想定,即是解脫,所以不再還到凡夫的生死界中。三果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第四果 阿羅漢
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思煩惱,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四果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知道過去500世)、神足通、漏盡通

無記心死者.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此臨終時俱離苦樂。

(三) 無記心死。就是不管一個人生前是行善還是不善,或者都沒有做,在臨終時,自己沒有想到善事惡事,也沒有他人的助念或干擾,心念處於一種既非善、也非惡的無記狀態,所以也沒有特別的苦或樂的感受。

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俱舍論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所謂善心死,僅僅是指在粗想位(念頭)時;如果已經進入細想位,善心也會消失,而安住在無記心中。一旦進入了無記心,即使生前曾經串習過的善法也不能再憶起,別人也不能使他再憶起。以不善心死的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在細想現行時,一切死心統統會轉為無記的狀態。

《俱舍論釋》中也說:「善心和不善心的行相都很明顯,而最後死心的狀態卻極其細微,二者行相並不相同;因此當進入最後死心 (斷氣) 時,善和不善的心相都不再現起了,這時候死心是無記的。」

(由於死心包括粗想位時的善、不善、無記三種狀況;以及細想位時的無記心。因此決定到下ㄧ生,關鍵就在粗想的時候,因為一進入到細想的階段,就純屬無記,已無轉業作用了,ㄧ定會到該去的地方。)

菩薩的叮嚀:
臨終一念決定死後去向
一旦快死的時候的這個死心,緣無論善法也好,或者是不善也好,一旦緣住的話,其他的慢慢的,他就不會再去緣其他的內涵了。就針對這個善所緣,或者是惡所緣而走了,所以這時候的心非常重要的!
佛法中講後一念一定要靠前一念,這叫等無間緣,後一念一定要靠前一念,所以下一生開始的第一念,一定跟今生臨終的最後一念是有關係的,因為這是一個相續。當有這個關係的時候,想去到善趣,一定需要善心死。因為由這個善心會去滋潤以前的善業,所以這是此生唯一最後的希望。

子三、從何攝煖

第三.從何攝煖者。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上分先冷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自下分捨.下分先冷.二者俱從心處識捨。識最初託精血之中.即為肉心.最後捨處即最初託。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第三,從何處攝煖?這是說死的時候,身心將分離,體溫逐漸喪失,煖會慢慢收攝,到最後「識」會離身而出。那麼,從哪裡離開身體呢?

造惡業的人,後世會到惡趣,神識是從上半身先捨,體溫也從頭頂先冷,從上往下漸漸降至心的部位。造善業的人正好相反,神識是從下半身先捨,體溫從腳底開始冷,從下往上最後冷到心間。所以,不論是從上收煖或從下收煖,這二種情況最後都是收攝到心,「識」就從心的部位捨離身體。這個識,在最初入胎的時候,是結合父母的精血依托在心的部位,形成肉團心;臨終時,識與身體分離,最後識捨身之處,也就是最初識托生之處。

前面有提到,造惡業者是從上半身開始往下收煖,造善業者是從下半身開始往上收煖,二者都是收攝到心間的位置;經論中雖然並沒有明說,之後身體的另一部分攝煖的情形,但是這應該可以推知,即:造惡業者最後從腳底逐漸收煖至心;造善業者最後從頭部逐漸收煖至心,而煖和識最後就從心離開。




師父心靈對話

(1)福與壽,哪個重要? 來聽師父說故事:)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a&st1=1546&et1=-1

(2)古人的智慧-袁了凡的家事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b&st1=0&et1=53

(3)對於"福"與"壽" 師父的叮嚀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b&st1=53&et1=281

(4)過量飲食的過患,為什麼師父說最難對治?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b&st1=308&et1=619

(5)如何拿到去淨土的門票 ?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b&st1=706&et1=775

(6)最後一念如何訓練?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6a&st1=735&et1=986

(7)平常都做什麼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b&st1=1466&et1=1626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廣論摸象-消文整理
33會員
77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2024/09/10
修行要能夠每時每刻 洞悉到自己的心靈在發生什麼事情, 並且善於引導自己的心走向正確的方向, 不停地棄暗投明。 學習覺照的第一步, 要先打擊最粗猛的煩惱。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2024/09/10
修行要能夠每時每刻 洞悉到自己的心靈在發生什麼事情, 並且善於引導自己的心走向正確的方向, 不停地棄暗投明。 學習覺照的第一步, 要先打擊最粗猛的煩惱。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2024/09/04
要修行就要向內心鬥煩惱。 鬥煩惱的時候要當勇士,用盡最後一分力氣,也不要向煩惱屈服,死也要死在求取無上菩提的路上。 打定主意堅持到底就可以了,不要中途退怯。 煩惱是很厲害、很不好對治的,但是只要你不退,它就會退。 每天在佛前發誓非常重要,因為誓言會成為內心一種強大
Thumbnail
2024/09/04
要修行就要向內心鬥煩惱。 鬥煩惱的時候要當勇士,用盡最後一分力氣,也不要向煩惱屈服,死也要死在求取無上菩提的路上。 打定主意堅持到底就可以了,不要中途退怯。 煩惱是很厲害、很不好對治的,但是只要你不退,它就會退。 每天在佛前發誓非常重要,因為誓言會成為內心一種強大
Thumbnail
2024/08/16
一旦開始聽法,我們聽到師父的法音的時候就會直接注意到「聖教」,聖教在說什麼呢?這個就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問題了,聖教在說的就是一個解脫生死的問題。—廣海明月0343
Thumbnail
2024/08/16
一旦開始聽法,我們聽到師父的法音的時候就會直接注意到「聖教」,聖教在說什麼呢?這個就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問題了,聖教在說的就是一個解脫生死的問題。—廣海明月0343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學習以法調心 學會用法調伏心, 學會用法穿越困境, 學會用感恩的心看待你所得到的一切 ——包括痛苦。 #福智文化︱#心閱網︱#心靈小語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真如老師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學習以法調心 學會用法調伏心, 學會用法穿越困境, 學會用感恩的心看待你所得到的一切 ——包括痛苦。 #福智文化︱#心閱網︱#心靈小語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真如老師
Thumbnail
注視死亡才知道該怎麼活 有人說:「不要一談佛法就談生死。」實際上必須注視死亡,我們才會知道該怎麼活著!——真如老師 —出處〡《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Thumbnail
注視死亡才知道該怎麼活 有人說:「不要一談佛法就談生死。」實際上必須注視死亡,我們才會知道該怎麼活著!——真如老師 —出處〡《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當感覺到一個問題卡了你太久的時候, 要記住對佛菩薩祈求,然後要勤行懺悔、 服務大眾集資糧,資糧夠了的時候你就會超越。 所以要想辦法收拾難題,不要讓難題收拾你。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當感覺到一個問題卡了你太久的時候, 要記住對佛菩薩祈求,然後要勤行懺悔、 服務大眾集資糧,資糧夠了的時候你就會超越。 所以要想辦法收拾難題,不要讓難題收拾你。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師父的叮嚀: 我覺得在今天這個末法時代,大家這麼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不曉得什麼是好,居然最完整、根本的教法在這裡,啊,感到無比地慶幸!
Thumbnail
師父的叮嚀: 我覺得在今天這個末法時代,大家這麼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不曉得什麼是好,居然最完整、根本的教法在這裡,啊,感到無比地慶幸!
Thumbnail
#為什麼要為往生者誦經 「誦經助念」是佛教中特有的一種善終儀式,能讓臨終者或過世不久的人解脫身心靈痛苦,得到圓滿安樂的歸宿。
Thumbnail
#為什麼要為往生者誦經 「誦經助念」是佛教中特有的一種善終儀式,能讓臨終者或過世不久的人解脫身心靈痛苦,得到圓滿安樂的歸宿。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所有的苦難,最終都會讓我變得更勇悍! 所以必須在這條菩提路上決斷前行, 沒有剎那的猶豫,也不要有一絲絲的退意。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所有的苦難,最終都會讓我變得更勇悍! 所以必須在這條菩提路上決斷前行, 沒有剎那的猶豫,也不要有一絲絲的退意。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