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的面向

競爭的面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競爭有很多種角度思考,以下分成三個範疇

1.功能面上競爭:指得是用差不多的方法,解決同樣的問題,這個也是通常大家在說的競爭對手,如不同的手機品牌本身為競品,彼此之間的差異也就是品牌、效能、價格上的差異,但對於用戶來說,使用上大致上雷同。

2.問題面上競爭:指得是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樣的問題。像是不同的車子品牌本身是競爭對手,但車子主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是從A地到B地的問題,在這個情況下,公車、火車等也在競爭的思考範疇。

3.資源面上競爭:指得是彼此看起來可能沒有競爭,但卻會因為消耗到同樣的限制資源,導致競爭。如電影院、遊樂場、棒球賽彼此可能看起來沒有競爭,但都會消耗掉消費者的閒暇娛樂時間,因此他們競爭的就是這樣的閒暇時間;另一個例子像是企業的預算,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使用相同預算的項目就會產生競爭了。而這樣的競爭,對於企業來說是最難防禦的,因為他可能從隔壁賽道把你的資源搶走,而你卻毫無知覺。




avatar-img
Jeff Chuang的沙龍
9會員
33內容數
AVA匯集多位優秀天使投資人力量,共同找尋、評估優質投資標的,快速建立創業生態圈及創業投資人的人脈網絡。 在這裡我們會分享我們對於早期投資的觀點與想法,歡迎與我們討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eff Chu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也可以是成見。經驗是過去的累積,能夠帶來讓人少走兩步路,但也可能讓人忽略了路上的風景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道路。這也是為什麼理論重要、第一性原理重要,當我們將事情還原到最單純的狀態,我們更容易看見被我們忽略的東西。但要記得,理論也可能是錯的。
在談論創業的時候,我們會說要專注,專注在特定領域、特定功能、特定客戶。但這件事情其實意外的難,除了有許多其他機會外,是否有專注在最重要的東西上也是個考驗。專注就像是棒球遊戲裡的強振,打擊面比較小,但如果要打出全壘打,這是必要的選擇。
憑空要找出定位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而我認為最簡單的方式是比較,與競爭者比較、與產業比較、與上下游比較,進而可以找出比較清晰的脈絡。而清楚的定位,是做商業規劃的重要課題。
了解自己我認為對於任何階段都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把自己當作一項產品,除了了解自己的想法,做內部優化外,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所處的位置,也是相當重要的。只有內外全盤的了解,才會知道什麼話是對自己所說,什麼東西是自己需要的。
給予忠實顧客回饋時,使用產品回饋,而不要使用金錢回饋。除了能夠加深對品牌的認知,使用產品回饋由於雙方對於價值認知的落差(售價與成本),甚至是剩餘產能而產出的商品,而能讓你用更低的成本滿足顧客的期待。
評估是否加入競爭時,除了競爭對手外,也需要考慮競爭對於客戶產生的影響。如果加入競爭對於客戶可以產生很大的價值,可以思考即使最後無法拿到客戶,是否有機會從中獲得利益。如果競爭本身就有價值,就把競爭本身當作產品。
也可以是成見。經驗是過去的累積,能夠帶來讓人少走兩步路,但也可能讓人忽略了路上的風景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道路。這也是為什麼理論重要、第一性原理重要,當我們將事情還原到最單純的狀態,我們更容易看見被我們忽略的東西。但要記得,理論也可能是錯的。
在談論創業的時候,我們會說要專注,專注在特定領域、特定功能、特定客戶。但這件事情其實意外的難,除了有許多其他機會外,是否有專注在最重要的東西上也是個考驗。專注就像是棒球遊戲裡的強振,打擊面比較小,但如果要打出全壘打,這是必要的選擇。
憑空要找出定位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而我認為最簡單的方式是比較,與競爭者比較、與產業比較、與上下游比較,進而可以找出比較清晰的脈絡。而清楚的定位,是做商業規劃的重要課題。
了解自己我認為對於任何階段都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把自己當作一項產品,除了了解自己的想法,做內部優化外,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所處的位置,也是相當重要的。只有內外全盤的了解,才會知道什麼話是對自己所說,什麼東西是自己需要的。
給予忠實顧客回饋時,使用產品回饋,而不要使用金錢回饋。除了能夠加深對品牌的認知,使用產品回饋由於雙方對於價值認知的落差(售價與成本),甚至是剩餘產能而產出的商品,而能讓你用更低的成本滿足顧客的期待。
評估是否加入競爭時,除了競爭對手外,也需要考慮競爭對於客戶產生的影響。如果加入競爭對於客戶可以產生很大的價值,可以思考即使最後無法拿到客戶,是否有機會從中獲得利益。如果競爭本身就有價值,就把競爭本身當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