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怪物以前》:以香為引的入魔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會知道蕭瑋萱的這本《成為怪物以前》是看到陳思宏在臉書上強力推薦。故事簡述如下:

在弟弟死後,楊寧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嗅覺,只有在處理命案清理工作的現場,她才能透過死亡的觸發重新喚起這份能力。在一次清理任務中,楊寧不慎遭到設計,成為兇殺案的嫌疑人。原本心已破碎離散的她,開始重新聚焦,試圖找出真兇……

必須說,這是部極為陰沉的作品,是一本由死亡、性與氣味交織而成的犯罪小說。這僅是蕭瑋萱的首部長篇小說,看的過程不禁會驚嘆才處女作野心就那麼大。但事實證明,這部作品確實撐得起如此野心。以下盡可能不雷地聊聊這本書。

【壞掉的人】

書的開頭引用馬修.卡索維茲的《》作為引子,十分有意思:

這是一個人從五十樓墜下的故事。
經過每層樓,他都不停安慰自己:「到目前為止還好……」「到目前為止還好……」「到目前為止」「還好……」
但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怎麼墜落,而是怎麼著陸。

主角楊寧的設定本身就很吸引人。在弟弟楊翰自殺後,她過著行屍走肉般的「壞掉」生活。不僅活無目標,還把自己給封起來。甚至還帶著刺,把所有關心她的人都戳開。此外,楊寧還失去她引以為傲的嗅覺。高翊峰在推薦序中形容說這是一個迴旋式的設定:

依賴嗅覺的人,因創傷症候群失去嗅覺之後,只有在死亡發生的現場,才能重新恢復正常。

也因此,她近乎癲狂地栽入了她的「特殊」職業中……

【特殊職業】

楊寧的工作是特殊現場清潔員。公司的宣傳是這樣寫的:

負責命案現場清潔。解放現場,帶走死亡,將現場留還給生者,期許能陪生者與亡者走到下一個人生篇章。

說來漂亮,但死亡現場往往是一團糊塗。節段書中描述讓大家感受一下:

楊寧一面揮手撥開蠅蟲的撲襲,一面抽空拍掉逃竄上身的蟑螂。從床發生,一路綿延到門口地板,恣意流淌的血液脂肪厚厚一層,暗紅色膠著頑固地黏在地板,像一幅嚇人又令人著迷的藝術品。

然而這樣的可怖環境卻成了助楊寧找回嗅覺的神聖場域。在失去嗅覺一年後,她被公司老闆(人稱老大)硬拉回去工作。沒想到,她卻意外發現死亡的氣息能讓她的嗅覺復甦。屍味是她的藥,只要以死亡作為獻祭,就能使嗅覺重生。很愛書中這段靈動的描述:

楊寧的鼻子無法克制地動了起來,噘了起來,鼻翼像蝴蝶破繭展示、撐開、鼓起、舒張。氣味流動。她將沾滿黏液的手指放到面罩前,大口的吸著。她聞到了,腐臭黏稠的甜味竄進她鼻腔,毫不留情地,宛如要撕裂她所有體內細胞,割毀她的身體,氣味滲進她體內,像硫酸一樣腐蝕她的靈魂。

然而,這樣的黑暗救贖是有代價的。在一次清理中,她遭到兇手設計,破壞掉警方還沒有到過的現場。不僅親手抹除所有可能的犯案線索,還成了警方眼中的嫌疑犯。為了自清,她開始嘗試找出兇手。但在探尋過程中,楊寧竟發現命案現場有著與楊翰生前衣物一樣的香水味,整個故事就此展開……

故事約略介紹到這,剩下的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探索。下面想再聊些小心得,可能會稍稍劇透,大家就斟酌閱讀囉。

【氣味為引】

從上面的描述不難發現,「氣味」是整本小說的關鍵元素。楊寧的嗅覺可用「神通」來形容。所有隱藏的故事,在她的鼻翼下只能乖乖現行。比如,在書中她僅嗅到一個嗝就探透了汽水店阿伯的秘密:

他頸後和手腕除了汗,還散著女人用的廉價香水,酒精味很重,帶點辛嗆,而且這個香氣和坐在店門口搧風的老闆娘截然不同。

而這樣的超嗅力正是故事能展開的關鍵。兇手留下的線索,楊寧是少數有能力找到的人。

既然氣味是本書的要角,蕭瑋萱對氣味的描寫自然也是本書極大的看點之一。閱讀書中的各種氣味描述真的種享受。這邊節段讓大家感受感受:

公園金屬長椅上有些榕樹葉的生氣、土味與新鮮,滴漏在上頭成垢的甜湯散著陳舊蜜味,又同時存在揮之不去的體臭與飽嗝,將鼻子往鐵條上碰,還能聞出鏽蝕的金屬味以及屬於不同布料的溽濕感。

說到氣味,勢必得聊聊人稱「香水殺手」的連環殺人魔程春金。好愛這個充滿邪氣的角色。先說,程春金不是兇手,而是楊寧為了尋找真兇所找上的「導師」。楊寧相信,程春金的變態視角能帶她更深入地了解犯罪者的世界。

程春金自稱擁有台灣最好的鼻子。明明是殺人犯,卻自詡為藝術家。除了使用殘忍的手段虐殺被害者外,還會在他們身上噴香水。書中描述他畫作的段落真的讓我倒抽好幾口氣。讀的過程中,忍不住會拿程春金與《沉默的羔羊》的漢尼拔或《險路勿近》的奇哥做比較。不禁幻想,如果這本書被拍成電影,這角色要給誰演(陳慕義好像不錯)。

《成為怪物以前》裡面的香味、犯罪等元素,很難不讓人想到《香水》這本經典的犯罪小說。但蕭瑋萱卻又很巧妙地玩出了新花樣。

【成為怪物以前】

書名《成為怪物以前》是本書不斷迴旋探討的主題。換言之,這些怪物本也是與你我乍看無異的「正常人」。書中有個橋段是程春金要楊寧給真兇取個「名字」: 

妳一直說「他」,或者兇手殺人什麼的,聽了就刺耳。不能這樣啊,妳以為他距離很遙遠,或者妳跟他不同,但其實不是。

我們總喜歡把罪犯「非人化」。但殺人犯其實也是人,需要呼吸,需要生活(有趣的是,楊寧給兇手起的名字葛努乙正是《香水》中的主角)。這樣「同類」的命題在書中一直出現。除了程春金,兇手自己的獨白也說:

妳會發現嗎?我留下的線索。
妳的嗅覺,我的氣味。
妳會發現嗎?我們是同樣的人啊。

書中對犯罪者們的動機和心理狀態都花費很多心思去描寫。似乎是想表達,所謂的「惡」是很糾結的,很難有那種純然的惡。而這些對惡意生成的探索又可拿來與楊寧的狀況對照。前頭說楊寧是個壞掉的人。書名使用「成為怪物以前」,其實也就預示著楊寧就是那個「以前」。

故事中的楊寧雖然看似正義地想找到真兇,但卻被程春金狠狠戳破:

妳想找個兇手,這樣就不用承擔害死楊翰的責任。

事實上,她的積極某種程度來說是出於對楊翰的內疚。她一直覺得弟弟的死是她造成的。然而,這起命案給了她反轉想像的機會,若是有了一個「外來」的兇手,她就可以不再那麼自責。看著楊寧一步步深探魔道,以為能找到真相與救贖。卻又在一次次與犯罪者接觸對話中反覆融蝕自己的內心,真的很折人心痛。

【後記】

讀的過程一直覺得這本小說很有「電影感」。文字所傳遞出來張力很強,而且畫面感十足。當然如果拍成絕對是限制級的,比如這個我很愛的段落:

幾乎被壓扁的藍色休旅,滲出些許紅白的黏稠液體,一路延伸到他腳邊。
一顆毫無生氣的眼珠,滾到褲管旁,定定地看著他。

不過,書中關於味道的部分,感覺可能有點難呈現就是了,這大概就是文字的優勢吧。在讀的時候,常常會想說蕭瑋萱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才能寫出如此刻心的文字。後記裡她是這樣說的:

這本小說有近三分之一誕生在醫院裡。急診室、候診間、日光室,楊寧經歷過的檢查我都做了,甚至更多。讓肉體腐壞,換取靈感與靈魂的自由。

不曉得她經歷過什麼,但很感謝她把這些寫下來。

這書是媽媽過世前看的,其實讀完好久了。媽媽走後,我意外發現那時看的幾本書竟都剛好與「死亡」有關。總覺得有點玄。倒也不是真有什麼疙瘩,但心得就一直拖著。老實說,現在重翻書中很多內容依然感觸很深。像楊寧在楊翰離開後說的這句:

當存在的意義消失,存在依然存在。

不過,寫心得的過程中也重新發現書中許多非常療癒的段落。像是我很喜歡廖警官在面對楊寧好奇他怎麼走過人生低谷時說的:

我沒有,我就只是繼續走而已。

蕭瑋萱在後記中提到:

楊寧懷著我的疑問和痛苦而生,我知道無論好與壞,都該把她寫下。某種程度,楊寧的尋兇之路,也是我尋找救贖的公路之旅。在犯罪類型包裹下,用更細緻、慘忍而溫柔的文學落地。

神奇的是,寫完這篇,我的心情竟也舒坦了些。或許覺得難受時,就繼續走、繼續寫吧,總會有路的!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avatar-img
199會員
245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我的知識之路》是效益主義大師約翰.彌爾的親筆自傳。第一次知道他是因為讀了《Justice》這本書(中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那時的我對哲學、社會學都幾無涉略,對邊沁、彌爾等人的效益主義想法印象相當深。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過完 2023 年,又來到分享年度十大的時候!
這本《昨日世界》是賈德.戴蒙文明三部曲的最終篇章。在首部曲《槍炮、病菌與鋼鐵》裡,他透過層層推演導出人類發展不均的原因;在二部曲《大崩壞》中,他藉由細細爬梳大歷史找出文明衰敗的根由。在終曲《昨日世界》,賈德.戴蒙要用他對傳統社群的淵博知識與深刻洞察對現代社會提出反思。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邂逅改變人生的一本書》的作者三沙慶明是蔦屋書店的元老員工。書中他以 7 大主題(閱讀、生活、工作、金錢、飲食、幸福和死亡)為出發點,用一本本書為媒介與和讀者一同思考、探索。是本讀來輕鬆,卻又啟發無限的好書。以下挑閱讀、工作與死亡這三個主題來分享些我的心得。
《我的知識之路》是效益主義大師約翰.彌爾的親筆自傳。第一次知道他是因為讀了《Justice》這本書(中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那時的我對哲學、社會學都幾無涉略,對邊沁、彌爾等人的效益主義想法印象相當深。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過完 2023 年,又來到分享年度十大的時候!
這本《昨日世界》是賈德.戴蒙文明三部曲的最終篇章。在首部曲《槍炮、病菌與鋼鐵》裡,他透過層層推演導出人類發展不均的原因;在二部曲《大崩壞》中,他藉由細細爬梳大歷史找出文明衰敗的根由。在終曲《昨日世界》,賈德.戴蒙要用他對傳統社群的淵博知識與深刻洞察對現代社會提出反思。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邂逅改變人生的一本書》的作者三沙慶明是蔦屋書店的元老員工。書中他以 7 大主題(閱讀、生活、工作、金錢、飲食、幸福和死亡)為出發點,用一本本書為媒介與和讀者一同思考、探索。是本讀來輕鬆,卻又啟發無限的好書。以下挑閱讀、工作與死亡這三個主題來分享些我的心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成為怪物以前》是一部充滿緊湊情節及細緻氣味描寫的臺灣犯罪小說。楊寧的天賦與失去弟弟的復仇行動,讓本書成為了作者對犯罪電影經典的重新演繹。程春金也是本書最有魅力的角色,對他的描寫可說是氣味四溢。全文敘事結構上很像戲劇的拍攝方式,猶如預告其影像化的可能性。
對於時間開始敏感,是在讀完楊佳嫻老師的〈你的聲音充滿時間〉。敏感的字詞還有「青春」、「夢」、「回憶」等,都讓我像是〈禦寒〉裡所說的「蜂螫一樣地穿透/痛而且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個讀者對於蕭瑋萱的小說《處女座》的感想兼書評。作者描述了自己對於書中情節的反應,並且通過對個人經歷的回憶進行共鳴。文章通過對母女關係以及作為母親自我反省的探討,呼應了小說中的主題。這篇文章通過個人情感的抒發,營造了一種與讀者之間的共鳴。
Thumbnail
這是一本圍繞著氣味的小說。 故事的主角楊寧因父母不睦,自小和弟弟互相陪伴長大。楊寧的嗅覺比一般人更為敏銳,但是在弟弟自縊身亡後,她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而失去靈敏的嗅覺,唯有強烈的屍臭能夠喚醒她的嗅覺記憶。或許是為了彌補對逝去的弟弟的虧欠...... (continued)
Thumbnail
少女因戰亂飢荒,服毒自殺。元靈脫身來到化界,遇見一位與她一模一樣的人。那人告知她,必須獵取一個交替才能投胎……
對於台灣犯罪推理來說,蕭瑋萱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透過扉頁的簡介知道她不是文學創作的新手,而這部作品則是她首部長篇犯罪小說。 開場預示了軸心,夢境感知的一切回到楊寧身上,我們隨著她起身,透過作者的筆觸感受著一個似乎陷在錯亂、邋遢的女人接到通知,然後前往工作場所的經過。正常又不意外的發展直到她打開「現場
Thumbnail
會知道蕭瑋萱的這本《成為怪物以前》是看到陳思宏在臉書上強力推薦。故事簡述如下:在弟弟死後,楊寧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嗅覺,只有在處理命案清理工作的現場,她才能透過死亡的觸發重新喚起這份能力。在一次清理任務中,楊寧不慎遭到設計,成為兇殺案的嫌疑人。原本心已破碎離散的她,開始重新聚焦,試圖找出真兇……
Thumbnail
《成為怪物以前》是一部充滿緊湊情節及細緻氣味描寫的臺灣犯罪小說。楊寧的天賦與失去弟弟的復仇行動,讓本書成為了作者對犯罪電影經典的重新演繹。程春金也是本書最有魅力的角色,對他的描寫可說是氣味四溢。全文敘事結構上很像戲劇的拍攝方式,猶如預告其影像化的可能性。
對於時間開始敏感,是在讀完楊佳嫻老師的〈你的聲音充滿時間〉。敏感的字詞還有「青春」、「夢」、「回憶」等,都讓我像是〈禦寒〉裡所說的「蜂螫一樣地穿透/痛而且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個讀者對於蕭瑋萱的小說《處女座》的感想兼書評。作者描述了自己對於書中情節的反應,並且通過對個人經歷的回憶進行共鳴。文章通過對母女關係以及作為母親自我反省的探討,呼應了小說中的主題。這篇文章通過個人情感的抒發,營造了一種與讀者之間的共鳴。
Thumbnail
這是一本圍繞著氣味的小說。 故事的主角楊寧因父母不睦,自小和弟弟互相陪伴長大。楊寧的嗅覺比一般人更為敏銳,但是在弟弟自縊身亡後,她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而失去靈敏的嗅覺,唯有強烈的屍臭能夠喚醒她的嗅覺記憶。或許是為了彌補對逝去的弟弟的虧欠...... (continued)
Thumbnail
少女因戰亂飢荒,服毒自殺。元靈脫身來到化界,遇見一位與她一模一樣的人。那人告知她,必須獵取一個交替才能投胎……
對於台灣犯罪推理來說,蕭瑋萱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透過扉頁的簡介知道她不是文學創作的新手,而這部作品則是她首部長篇犯罪小說。 開場預示了軸心,夢境感知的一切回到楊寧身上,我們隨著她起身,透過作者的筆觸感受著一個似乎陷在錯亂、邋遢的女人接到通知,然後前往工作場所的經過。正常又不意外的發展直到她打開「現場
Thumbnail
會知道蕭瑋萱的這本《成為怪物以前》是看到陳思宏在臉書上強力推薦。故事簡述如下:在弟弟死後,楊寧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嗅覺,只有在處理命案清理工作的現場,她才能透過死亡的觸發重新喚起這份能力。在一次清理任務中,楊寧不慎遭到設計,成為兇殺案的嫌疑人。原本心已破碎離散的她,開始重新聚焦,試圖找出真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