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識之路》:效益主義大師的非典型自傳!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我的知識之路》是效益主義大師約翰.彌爾的親筆自傳。第一次知道他是因為讀了《Justice》這本書(中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那時的我對哲學、社會學都幾無涉略,對邊沁、彌爾等人的效益主義想法印象相當深。

有點陳舊的《Justice》

有點陳舊的《Justice》

這書其實是去年在台北書展撈到的。當時在大塊的攤位瞄到這本書,心想:「哇,約翰.彌爾居然有出自傳!」再加上我的老書定律告訴我,一本超過百年還能再版的書絕對值得一品,就馬上拿去結帳。

讀完感覺很妙。如標題說的,這是本非典型自傳。不若一般自傳通常充滿許多獨家軼聞或生活描寫。整本書真如其名《我的知識之路》所述,完全聚焦在彌爾如何步步建構知識的過程。但神奇的是,這樣乍聽可能覺得很無聊的內容居然滿好看的(笑)。以下聊些心得。

【難以複製的學習之路?】

書名《我的知識之路》乍看有種彌爾要傳授學習秘笈的感覺,充滿熱血。但我很快就發現,他的方式普通人根本難以學習......彌爾沒進過學校,而是透過父親的指導來學習。但他父親的教育方式,說好聽點是精實,說難聽點就是「變態」。

比如彌爾提到,他三歲就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希臘文。年幼的他就已讀過蘇格拉底的《回憶錄》、胡克的《羅馬史》和希羅多德的全部著作。八歲時又加學拉丁文,閱讀的範圍更廣,如凱撒的《史論》和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都在他的閱讀清單中。除了閱讀,父親還在夜間帶他學習幾何學和代數,修練項目可說相當全面。

而且老彌爾並不是填鴨式地逼他學,而是會細細地去引導彌爾思考、反芻。像彌爾非常喜歡米特福德的《希臘史》,他父親就提醒他要注意其保守黨偏見,提防書中為暴君辯護的內容。此外,老彌爾也常要求他朗讀作品,再針對內容提出問題要求他回答。

彌爾認為,由於父親的悉心教導,讓他開始學習的時間比同代人早了二十五年。但平心說,我覺得一般人恐怕一輩子都不會有這樣高品質與高強度學習的機會。

此外,老彌爾的品德教育也讓我相當佩服。在彌爾十四歲即將離家的前夕,父親告訴他,等他結交新朋友後,會發現他受的教育遠超過其他人。可能有人會因此稱讚他,但他之所以懂得比較多,並非因為他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只是命運賦予他不尋常的優越條件。這樣的同理心態可說大大地影響的彌爾的價值觀。

除了父親的教育,彌爾所處的環境我覺得也非常人能比擬。因為老彌爾的關係,他從小就有機會結識許多當時的知識巨擎。比如大衛.李嘉圖這位鼎鼎有名的政治經濟學家就是老彌爾的摯友。彌爾小時候就常受李嘉圖之邀去散步、討論政經相關主題。此外,彌爾還很常拜訪大衛·休謨。這位哲學大家是老彌爾的學弟。

而在父親的好友中,最重要的人莫過於效益主義的先驅傑瑞米·邊沁。彌爾受邊沁影響極大,甚至還曾幫邊沁整理書稿。看到這邊,我只能說這個「良師」陣容實在太豪華了啊……

【可以攻錯的地方?】

雖說彌爾的學習歷程難以複製,但我覺得還是有些能參考的地方。以下整理出三點:

〔一、用輸出來學習〕

綜觀彌爾的學習過程,「輸出」可說無所不在。比如彌爾會在與早晨與父親散步時,把他前天讀書時寫下的筆記分享給老彌爾聽。這做法其實就是《深度學習的技術》中提到的「提取效應」。

此外,彌爾還有進行一項名為「撰寫歷史」的作業。透過摘取各書的內容,來撰寫自己版本的羅馬史和荷蘭史。赫然發現,這其實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提到的「主題閱讀」啊!

另外,彌爾在八歲開始學拉丁文時,其實是和他妹妹一起學的。由於較年長,他必須一面學一面教妹妹。之後,他的幾個兄弟姊妹也相繼來聽彌爾講課,讓他小小年紀就要「備課」。而這其實就是所謂的「費曼學習法」,透過教人來深化學習!

〔二、適時地停下來〕

除了積極學習,彌爾有段停滯的經歷我覺得也很值得一談。在二十歲附近時彌爾曾有過一段「精神發展危機」,簡單說就是撞牆期。書中提到,這段時間他很少寫作,沒什麼輸出。但正是這樣的「空白」,讓他有餘裕停下來對內心做一番清理,進而培育思想。

在這段困頓時光,他開始閱讀華滋華斯的詩集,並從中領悟了精神上快樂的重要。這段經歷讓彌爾的思想產生質變,開始把個人內心的修養看成人類幸福的首要條件,而不再把外在的思想、行為訓練看成唯一的重要因素。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

夕陽映紅晚霞的美麗帶來的強烈情感,並不妨礙我認識雲是水蒸氣,受懸浮狀態中水蒸氣的規律的支配。

從此,感情培養成了他倫理與哲學信念的重點。

覺得這段描述根本就是《留白工作法》的最佳範例。留白並不等於停滯,而是會為生命帶來更多的厚度。

〔三、用實踐來深化〕

在父親的安排下,彌爾在十七歲時加入東印度公司,一待就是三十五年。當然,這邊不是要大家學他靠爸的部分,而是想聊聊透過實踐來印證學習的重要性。

彌爾提到,東印度公司的公務員生涯,讓他能親身處理實際公務,了解各種執行面可能會遭遇的困難。這工作讓他得以跳脫純粹理論的思考圈圈,學會同理應用的難處。透過執行任務來驗證學習,永遠都是最有效的方法!

【那個女人】

本以為整本書都在談論學習,沒想到後面居然跑出了「愛情線」!但大師就是與眾不同,連談論愛情這檔事都是以知識為軸心來歌頌。

彌爾與他妻子走到一起的過程有些曲折。其實他們二十多歲時就認識了。但那時她是有婦之夫,彌爾與對方的丈夫也認識。此後兩人維持了二十年的友誼。在她丈夫過世後,兩人成為了夫妻(我知道聽來有點怪,但彌爾強調兩人一直都是光明磊落)。

彌爾對妻子的讚譽,幾乎是到了崇拜的地步。隨便節一段:

她熱烈而溫柔的心靈和雄健的辯才,肯定可以使她成為一個偉大的演說家;她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對世事的洞察識別能力,如果在婦女參政時代,將能擠身於人類傑出的統治者中。她的智力天賦輔助著我畢生所僅見的最高尚最平衡的德性。

妻子是彌爾的謬思,甚至說是他的導師也不為過。比方說,彌爾提到他在男女平權上的思想就是受到妻子的啟發:

我對男女之間必須有完全平等的法律、政治、社會和家庭的強烈信念,就是從她那裡得來或說學來的。

此外,彌爾也提到他的妻子參與了他許多著作。例如,《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階級的可能未來〉一章就是妻子要求加入的,而該章中的觀點更是全部來自她。而兩人共同撰寫的《論自由》更被彌爾形容為遠勝他過去與未來所有作品的傑作。

遺憾的是,妻子只陪了他七年半就離世。彌爾因此對於無法將妻子更多的優秀思想記下來感到相當痛苦。書中的這段話完全可以感受到彌爾用情之深:

對她的懷念在我心中是一種宗教,她的認可對我是一種衡量一切有價值事物的標準,我努力以此來指導我的生活。

萬萬沒想到,這樣以知識為軸心的愛情描述居然能如此「浪漫」。這樣獨特的真愛詠嘆調也只有彌爾唱得出來吧。

【後記】

雖然名為「知識之路」,但此書談得遠遠不只有如何學習。如譯者說的:

本書敘述了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的社會和政治歷史,對研究彌爾生平、彌爾思想及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頗具參考價值。

從這本書可發現,許多現在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制度,其實是很多人不懈地奮鬥才爭取來的。雖然十九世紀已有現代民主社會的雛形,但仍有很多不足。而彌爾最讓我佩服的地方是他從不滿足於形而上的思考,而是會身體力行心中的理想。比方說,彌爾在晚年獲得了參選入議會的機會。他便趁此機會強烈主張婦女同樣有權在議會擔任代表。在提出如此主張後他依然當選,婦女的選舉權與參政權也得以繼續開展。

在讀本書的過程中,也不斷讓我反思一個我經常的思考主題:我們究竟需要一個怎麼樣的社會?怎樣的制度才能讓所有人都能夠往共好的方向前進?

我的Evernote筆記

我的Evernote筆記

書中的這段話我覺得很有意思:

我不再把代議民主看作千古不變的原則,而把它看作是一種由時間、地點和環境決定的問題;雖然我現在把政治制度的選擇看作是道德與教育問題,而不是一種物質利益問題,我認為選擇應主要決定於哪種生活和文化的改良最接近人民的願望。

這與我現在的想法很接近。在我看來,社會制度並不像科學公式那樣絕對,而是需要透過人與人不斷去摸索、溝通與調整。

當然,即便是彌爾過世百年後的現在,當前的社會制度與人民的願望仍有不小的距離。更不用說近年來,民主世界面臨極大挑戰,許多國家都遭遇到民粹主義的崛起危機。甚至在獨裁國家中,還出現了「中國式民主」這樣荒謬的產物。

在這個紛亂的時代,彌爾的這本小書或許是個很好的提醒。不管制度如何變化,初衷都是為了讓人民可以過更好的生活,這是最最不能忘記的事!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姆斯的閱讀空間
210會員
282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4/20
在《超預期壽命Ⅰ》中,我們談了醫療3.0的概念並分享了致命的四騎士。在《超預期壽命Ⅱ》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執行戰術的部分。彼得.阿提亞將戰術劃分成四大部分:運動、營養、睡眠與情緒。以下,就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談。
Thumbnail
2025/04/20
在《超預期壽命Ⅰ》中,我們談了醫療3.0的概念並分享了致命的四騎士。在《超預期壽命Ⅱ》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執行戰術的部分。彼得.阿提亞將戰術劃分成四大部分:運動、營養、睡眠與情緒。以下,就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談。
Thumbnail
2025/04/13
《超預期壽命》是我今年「健康主題書單」中的書目之一(詳見 2025 年計畫)。之前看到修修的YB上分享過此書後就一直記在心上,最近總算拜讀完成!如其名,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如何實現「超預期」的壽命,並享受更健康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13
《超預期壽命》是我今年「健康主題書單」中的書目之一(詳見 2025 年計畫)。之前看到修修的YB上分享過此書後就一直記在心上,最近總算拜讀完成!如其名,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如何實現「超預期」的壽命,並享受更健康的人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最近在讀《人類怎麼學》這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裡面提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念「異化」我認為值得一提,來這邊書寫我的想法。
Thumbnail
最近在讀《人類怎麼學》這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裡面提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念「異化」我認為值得一提,來這邊書寫我的想法。
Thumbnail
看他寫書的風格就可以看見他和這個世界的互動方式,他從生活中引例的方式,他文章的行文結構,從文本之外的地方都可以看見工巧。 不愧是大數學家,簡潔凝練的習慣被他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在自己的生命中觀察到的細枝末節出發,每一個例子應用的巧妙,陳述事實時的客觀和貼切。 「只有天才可以辨識天才」。他
Thumbnail
看他寫書的風格就可以看見他和這個世界的互動方式,他從生活中引例的方式,他文章的行文結構,從文本之外的地方都可以看見工巧。 不愧是大數學家,簡潔凝練的習慣被他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在自己的生命中觀察到的細枝末節出發,每一個例子應用的巧妙,陳述事實時的客觀和貼切。 「只有天才可以辨識天才」。他
Thumbnail
是瑞典最暢銷的心靈書。26歲的經濟學家比約恩,是人們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在即將接任跨國企業的財務長之際,毅然決然地順從自己的內心,放下一切,前往泰國當森林僧侶。在世界各地度過17年的僧人生涯,結識許多懷抱人生智慧的前輩們。
Thumbnail
是瑞典最暢銷的心靈書。26歲的經濟學家比約恩,是人們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在即將接任跨國企業的財務長之際,毅然決然地順從自己的內心,放下一切,前往泰國當森林僧侶。在世界各地度過17年的僧人生涯,結識許多懷抱人生智慧的前輩們。
Thumbnail
本文介紹瑞典人比恩約的故事,他曾擔任跨國企業的財務長,但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決定出家修行。長達十幾年的修行生活後,回歸社會的他面對憂鬱症和漸凍症的挑戰,並以幽默親切的語調分享他的人生智慧。書中探討了親密關係、自我關愛和人生的不確定性,讓讀者在生活中找到心靈的安頓。此書適合各個人生階段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本文介紹瑞典人比恩約的故事,他曾擔任跨國企業的財務長,但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決定出家修行。長達十幾年的修行生活後,回歸社會的他面對憂鬱症和漸凍症的挑戰,並以幽默親切的語調分享他的人生智慧。書中探討了親密關係、自我關愛和人生的不確定性,讓讀者在生活中找到心靈的安頓。此書適合各個人生階段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這本書從富人和窮人的思維差異入手,分享了六大面向的對比,包括關於目標、閱讀、社群媒體、時間觀念、問題處理和決策習慣。文章通過圖解的方式,更生動形象地呈現了富人和窮人的思維模式,並提到了思維轉換的契機。作者邱奕霖定期分享圖解思考、視覺筆記和知識創意主題,歡迎訂閱他的電子報。
Thumbnail
這本書從富人和窮人的思維差異入手,分享了六大面向的對比,包括關於目標、閱讀、社群媒體、時間觀念、問題處理和決策習慣。文章通過圖解的方式,更生動形象地呈現了富人和窮人的思維模式,並提到了思維轉換的契機。作者邱奕霖定期分享圖解思考、視覺筆記和知識創意主題,歡迎訂閱他的電子報。
Thumbnail
本書作者埃里克‧安格納,是位實踐哲學教授,同時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下為整理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以及我的心得
Thumbnail
本書作者埃里克‧安格納,是位實踐哲學教授,同時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下為整理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以及我的心得
Thumbnail
《我的知識之路》是效益主義大師約翰.彌爾的親筆自傳。第一次知道他是因為讀了《Justice》這本書(中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那時的我對哲學、社會學都幾無涉略,對邊沁、彌爾等人的效益主義想法印象相當深。
Thumbnail
《我的知識之路》是效益主義大師約翰.彌爾的親筆自傳。第一次知道他是因為讀了《Justice》這本書(中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那時的我對哲學、社會學都幾無涉略,對邊沁、彌爾等人的效益主義想法印象相當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