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一探心理學的奧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作者大衛.G.邁爾斯是密西根心理學教授。在 Amazon 上看到一則有趣評論,說這本書的作者也是我兒子心理學教科書的作者,足見邁爾斯是個專業與科普能力兼備的高手!整本書用 40 個精彩的心理學知識點,帶你認識咱們內心的無意識「慣性」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與行為。以下會從自我主義、快樂心理與極化偏見等三個點來聊聊這本書。

【自我主義】

人類其實遠比自己想像的還要自我中心。以下就來介紹三個太過「自我」所導致的心理偏誤:

〔一、隱性自我主義〕

人的決策其實我「自我」息息相關。研究發現,人其實會不自覺地喜歡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心理學稱這現象叫做「隱性自我主義」。你可能會覺得喜歡與自己類似的事物這不是廢話嗎?還需要你跟我說?但其實這效應所產生的結果可能超乎你想像。

比如心理學家就發現,人們會喜歡與自己生日有關的數字。此外,我們也特別容易被面部特徵與自己相像的人吸引。甚至有研究發現,人會傾向選擇性或名與自己姓名相近的人當配偶。換句話說,隱性自我的影響可說無所不在!

〔二、鎂光燈效應〕

心理學家托馬斯.吉洛維奇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請康乃爾大學的學生穿上印有老歌手巴瑞.曼尼洛頭像的T恤走進一個房間,裡面有幾個人正在做問券。爾後,研究人員請學生們猜猜剛剛有多少人注意到他們穿了什麼。大多數的學生們都認為在房間的人絕對有一半以上都發現了。但事實上,發現的人僅有二三%……

這現象就是所謂的「鎂光燈效應」。人們總以為自己是鎂光燈下的焦點,一舉一動都會受到眾人關注。然而很遺憾,別人根本沒那麼在乎你。但好消息是你或許可以放鬆、邋遢點,因為其實沒人會注意到你頭髮亂不亂或是穿了跟昨天一樣的衣服(笑)。

〔三、自利性偏誤〕

人們常常會認為自己優於他人。一個澳洲的研究就發現有八六%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高於平均,只有一%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表現低於平均。心理學家稱這現象叫「自利性偏誤」。

除了自以為優越,人們在解釋事情時也喜歡為自己說話或美化自己。遇到好事就是自己有才能、夠努力;遇到壞事就將原因歸咎於環境不公。像是運動比賽勝利時就認為是自己辛勤練習的結果,但是輸球時就怪隊友或裁判。

要跳脫自利性偏誤的泥沼,邁爾斯有個建議:先承認自己傲慢。只要你先認清自己心理上的偏差,就能開始有意識地修正。

自我會大大影響我們的認知與行為

【快樂心理學】

你快樂嗎?不用緊張,我沒有要心靈拷問,而是想從心理學的角度和你聊聊「快樂」這檔事。事實上,快樂不只跟自己有關,也與他者和環境脫不了干係。

康乃爾大學進行過一個研究,訪問了大學生、商場購物的民眾和網路使用者,結果發現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的生活很無趣,其他人的社交更活躍,有更多的玩樂,生活也更多姿多彩。

但大家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偏誤資訊可得性」惹的禍。因為相較聽說朋友在家無所事事,我們得知對方外出活動的機率會高得多。現在社群的發達可說放大了如此效應。看著別人多采多姿的貼文、限動,往往就會開始自怨自艾,覺得朋友們的生活怎麼都那麼有趣。事實上,你的朋友可能也有相同的感受。

此外,幸福其實常常是「比較」出來的。人是種很容易攀比的生物。百萬年薪的人會想跟千萬富翁比,千萬富翁則會跟億萬富豪比較。但這種比較其實永無止境。如《致富心態》作者摩根.豪瑟說的,這樣「社會比較」的天花板實在太高了,根本是場打不贏的戰爭。唯一能打贏的方式就是一開始就別參戰。

此外,心理學家還發現人們的幸福感會隨時間消退。比方說你可能在第一次年薪破百時感到無比滿足,但很快地就習以為常。我想到個自身的例子。寫閱讀心得一年左右時,我收到了第一次的出版社贈書。那時真的興奮到整個人要跳起來。但漸漸地,贈書越來越多,過往的悸動就慢慢消失了。想來真的挺不可取,希望之後都能懷著感恩的心來迎接每本書!

少點比較,你會更快樂!

【極化與偏見】

最後想來談談個比較嚴肅的議題:極化。

相信大家應該有發現,現在世界的我們看似擁有更多的溝通工具(手機、社群媒體等),但人們卻越發對立,溝通這兩個字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是有心理學依據的。

書中提到,有四種心理學推力現象會增加人們的信念分歧:

  1. 信念固著
    當我們用來解釋某事物的證據已不足採信時,如果仍堅持己見,信念就會越發強化
  2. 動機推理
    人們會為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提供正當的理由。
  3. 確認偏誤
    我們傾向尋找可以確認自身信念的證據。並選擇性忽略那些跟你想法不對盤的證據。
  4. 群體極化
    想法相近的人如果彼此互相討論,他們的態度就會越發極端、一致。

人們的極化傾向其實一直存在,但社群的興起卻讓這四種推力更加強大。近年歐美各國的極右主義興起就是非常標準的例子。那這問題有改變的可能嗎?這裡分享三個書中提到的方法:

  1. 反向思辨
    練習「反過來」想。試著問自己:「我的論點中最薄弱的地方是什麼?別人論點中最去說服力的一環是什麼?」
  2. 接觸效應
    不同群體只要相互接觸,就能有效降低偏見。德國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安.恩凱爾巴赫就發現,德國反移民態度最強硬的幾個邦,移民人口反而是最少的。
  3. 覺察反思
    邁爾斯認為,其實我們不需要過分擔心偏見,重點是怎麼「處理」這樣的意識。當你意識到自己有偏見的思想時,其實就是踏出改進的第一步。

我想到前陣子反印度移工新聞(分享一下報導者的這篇深入報導):

很多時候我們會產生偏見,往往是缺乏第二層思考,也沒有親身去接觸、了解他者。很喜歡報導中在台印度人(Indians in Taiwan)創辦者李眉君所說的:「可以幫我聯繫上那些舉辦抗議活動的人嗎?我想和他們好好聊聊。」多點接觸、溝通,人與人之間應該就能有更多的同理吧!

接觸能帶來更多理解

【後記】

這是本非常好讀的心理學普及書。如果對心理學這主題沒太多涉獵,想找一本書切入學習的話,我相當推薦從這本書開始。

最後想聊聊書中對心理學爭議的反思。近來許多心理學研究都被發現有再現問題。如我曾介紹過的《姿勢決定你是誰》裡面提到的權力姿勢,就被發現沒辦法有效地重現。這樣的狀況讓心理學遭到許多質疑。很多人甚至開始覺得心理學是不能相信的唬爛玩意。

關於這點,邁爾斯提出相對正向的辯護。他認為科學本身就是不斷驗證、修正的過程。因此,本來就會有一些被過度簡化的錯誤結果遭到淘汰。事實上,還是有相當多心理學實驗禁得起時間的考驗。不該因為一些老鼠屎而把整鍋粥拋棄。最後僅以書中這段我很喜歡的話作結:

請讓我們教導莘莘學子透過複製實驗汰選真相的重要性;讓我們持續去蕪存菁;讓我們鼓勵學生帶有懷疑主義各色,但卻不以嘲笑科學為樂的思辨式思維;讓我們在幫助學生認識這個處處充滿奇蹟的世界時,心中可以確信一件事,那就是所有由實證衍生出的人類行為原則都是值得傳授的知識。

讓我們一起懷疑、思考並修正起來吧!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avatar-img
199會員
245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過完 2023 年,又來到分享年度十大的時候!
這本《昨日世界》是賈德.戴蒙文明三部曲的最終篇章。在首部曲《槍炮、病菌與鋼鐵》裡,他透過層層推演導出人類發展不均的原因;在二部曲《大崩壞》中,他藉由細細爬梳大歷史找出文明衰敗的根由。在終曲《昨日世界》,賈德.戴蒙要用他對傳統社群的淵博知識與深刻洞察對現代社會提出反思。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邂逅改變人生的一本書》的作者三沙慶明是蔦屋書店的元老員工。書中他以 7 大主題(閱讀、生活、工作、金錢、飲食、幸福和死亡)為出發點,用一本本書為媒介與和讀者一同思考、探索。是本讀來輕鬆,卻又啟發無限的好書。以下挑閱讀、工作與死亡這三個主題來分享些我的心得。
最先知道這本《沒有媽媽的超市》是聽到連俞涵在《山羌閱覽室》中的介紹。那時雖小小心動,但並未入手。沒想到今年我就失去了媽媽。前些日子到台北散心時在一間書店又看到它的朱紅身影,馬上決定收編。讀完大愛,絕對是我今年前十喜歡的作品。
如果對行為經濟學稍有涉略應該對「人是不理性的動物」這說法不陌生。雖自稱萬物之「靈」,但我們很多時候其實不大靈光。但這些不理性也非全然壞事。這本《妄想的力量》就是要告訴你,不理性雖有點恥有些時候卻很有用!
過完 2023 年,又來到分享年度十大的時候!
這本《昨日世界》是賈德.戴蒙文明三部曲的最終篇章。在首部曲《槍炮、病菌與鋼鐵》裡,他透過層層推演導出人類發展不均的原因;在二部曲《大崩壞》中,他藉由細細爬梳大歷史找出文明衰敗的根由。在終曲《昨日世界》,賈德.戴蒙要用他對傳統社群的淵博知識與深刻洞察對現代社會提出反思。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邂逅改變人生的一本書》的作者三沙慶明是蔦屋書店的元老員工。書中他以 7 大主題(閱讀、生活、工作、金錢、飲食、幸福和死亡)為出發點,用一本本書為媒介與和讀者一同思考、探索。是本讀來輕鬆,卻又啟發無限的好書。以下挑閱讀、工作與死亡這三個主題來分享些我的心得。
最先知道這本《沒有媽媽的超市》是聽到連俞涵在《山羌閱覽室》中的介紹。那時雖小小心動,但並未入手。沒想到今年我就失去了媽媽。前些日子到台北散心時在一間書店又看到它的朱紅身影,馬上決定收編。讀完大愛,絕對是我今年前十喜歡的作品。
如果對行為經濟學稍有涉略應該對「人是不理性的動物」這說法不陌生。雖自稱萬物之「靈」,但我們很多時候其實不大靈光。但這些不理性也非全然壞事。這本《妄想的力量》就是要告訴你,不理性雖有點恥有些時候卻很有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據台灣《中國時報》22日報道,這起重大個人資料外洩事件發生在上周。該泄密人士接受保護衛士的收買。 有知情人士稱,負責“肅貪防弊”的台“國防部”政風室目前正在進行所有負責財務、采購人員以及上校以上人員的財產申報,包括所有將官、“參謀總長”梅家樹以及“國防部長”顧立雄,因此陸續將申報數據傳
最近有點職業倦怠,今天是放假後上班的第一天。 我從事的是車輛修護的相關工作,因為公司分有不同部門所以我是隸屬於電機部分的。有時候故障問題不同,維修責任的歸屬就會被推來推去,之前我經手的單子判斷錯誤,造成退單!不過事情也已經解決了。 前天晚上值班,送了一部車子進廠檢修,因為
Thumbnail
各位有沒有遇過這樣的同事? 他個性和善,對你也親切有禮,但是總是喜歡到哪都跟著你,尤其有重大活動的時候更是形影不離,與你之間的距離及行為舉止都過於親密,雖然沒幹什麼不好的事,但總讓你感覺不舒服,像背後靈一般。
Thumbnail
大學時與朋友A、朋友B一起到地下室上課,雖然稍嫌悶熱及昏暗,地下室入口倒是離教室很近,中午的陽光從門口灑進來,在階梯鋪上一條金色閃亮的地毯,即使在地下室也不會覺得陰森害怕。 上完課後,我們一同前往茶水間裝水,由於茶水間狹小,只能我先進去,朋友們在外面等我。在等待時,我看著流下的水與逐漸被裝滿的水壺
Thumbnail
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是自我察覺的第一步。這句話道出了自我成長與內心探索的重要性。人生中,我們往往忙於追求外在的成功、滿足他人的期待,卻很少靜下心來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不僅是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更是了解自己的需求、渴望、價值觀以及內心深處的真正感受。 不斷探索 了解自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反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靈魂藍圖不是算命,它像是啟發,在這一趟地球之旅,我們如何善用本身的潛能、達到渴望的目標、克服挑戰、並且帶著熱情去擁抱不同面向的自己、最終體會靈魂本質的意義。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據台灣《中國時報》22日報道,這起重大個人資料外洩事件發生在上周。該泄密人士接受保護衛士的收買。 有知情人士稱,負責“肅貪防弊”的台“國防部”政風室目前正在進行所有負責財務、采購人員以及上校以上人員的財產申報,包括所有將官、“參謀總長”梅家樹以及“國防部長”顧立雄,因此陸續將申報數據傳
最近有點職業倦怠,今天是放假後上班的第一天。 我從事的是車輛修護的相關工作,因為公司分有不同部門所以我是隸屬於電機部分的。有時候故障問題不同,維修責任的歸屬就會被推來推去,之前我經手的單子判斷錯誤,造成退單!不過事情也已經解決了。 前天晚上值班,送了一部車子進廠檢修,因為
Thumbnail
各位有沒有遇過這樣的同事? 他個性和善,對你也親切有禮,但是總是喜歡到哪都跟著你,尤其有重大活動的時候更是形影不離,與你之間的距離及行為舉止都過於親密,雖然沒幹什麼不好的事,但總讓你感覺不舒服,像背後靈一般。
Thumbnail
大學時與朋友A、朋友B一起到地下室上課,雖然稍嫌悶熱及昏暗,地下室入口倒是離教室很近,中午的陽光從門口灑進來,在階梯鋪上一條金色閃亮的地毯,即使在地下室也不會覺得陰森害怕。 上完課後,我們一同前往茶水間裝水,由於茶水間狹小,只能我先進去,朋友們在外面等我。在等待時,我看著流下的水與逐漸被裝滿的水壺
Thumbnail
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是自我察覺的第一步。這句話道出了自我成長與內心探索的重要性。人生中,我們往往忙於追求外在的成功、滿足他人的期待,卻很少靜下心來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不僅是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更是了解自己的需求、渴望、價值觀以及內心深處的真正感受。 不斷探索 了解自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反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靈魂藍圖不是算命,它像是啟發,在這一趟地球之旅,我們如何善用本身的潛能、達到渴望的目標、克服挑戰、並且帶著熱情去擁抱不同面向的自己、最終體會靈魂本質的意義。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