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一探心理學的奧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作者大衛.G.邁爾斯是密西根心理學教授。在 Amazon 上看到一則有趣評論,說這本書的作者也是我兒子心理學教科書的作者,足見邁爾斯是個專業與科普能力兼備的高手!整本書用 40 個精彩的心理學知識點,帶你認識咱們內心的無意識「慣性」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與行為。以下會從自我主義、快樂心理與極化偏見等三個點來聊聊這本書。

【自我主義】

人類其實遠比自己想像的還要自我中心。以下就來介紹三個太過「自我」所導致的心理偏誤:

〔一、隱性自我主義〕

人的決策其實我「自我」息息相關。研究發現,人其實會不自覺地喜歡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心理學稱這現象叫做「隱性自我主義」。你可能會覺得喜歡與自己類似的事物這不是廢話嗎?還需要你跟我說?但其實這效應所產生的結果可能超乎你想像。

比如心理學家就發現,人們會喜歡與自己生日有關的數字。此外,我們也特別容易被面部特徵與自己相像的人吸引。甚至有研究發現,人會傾向選擇性或名與自己姓名相近的人當配偶。換句話說,隱性自我的影響可說無所不在!

〔二、鎂光燈效應〕

心理學家托馬斯.吉洛維奇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請康乃爾大學的學生穿上印有老歌手巴瑞.曼尼洛頭像的T恤走進一個房間,裡面有幾個人正在做問券。爾後,研究人員請學生們猜猜剛剛有多少人注意到他們穿了什麼。大多數的學生們都認為在房間的人絕對有一半以上都發現了。但事實上,發現的人僅有二三%……

這現象就是所謂的「鎂光燈效應」。人們總以為自己是鎂光燈下的焦點,一舉一動都會受到眾人關注。然而很遺憾,別人根本沒那麼在乎你。但好消息是你或許可以放鬆、邋遢點,因為其實沒人會注意到你頭髮亂不亂或是穿了跟昨天一樣的衣服(笑)。

〔三、自利性偏誤〕

人們常常會認為自己優於他人。一個澳洲的研究就發現有八六%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高於平均,只有一%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表現低於平均。心理學家稱這現象叫「自利性偏誤」。

除了自以為優越,人們在解釋事情時也喜歡為自己說話或美化自己。遇到好事就是自己有才能、夠努力;遇到壞事就將原因歸咎於環境不公。像是運動比賽勝利時就認為是自己辛勤練習的結果,但是輸球時就怪隊友或裁判。

要跳脫自利性偏誤的泥沼,邁爾斯有個建議:先承認自己傲慢。只要你先認清自己心理上的偏差,就能開始有意識地修正。

自我會大大影響我們的認知與行為

【快樂心理學】

你快樂嗎?不用緊張,我沒有要心靈拷問,而是想從心理學的角度和你聊聊「快樂」這檔事。事實上,快樂不只跟自己有關,也與他者和環境脫不了干係。

康乃爾大學進行過一個研究,訪問了大學生、商場購物的民眾和網路使用者,結果發現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的生活很無趣,其他人的社交更活躍,有更多的玩樂,生活也更多姿多彩。

但大家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偏誤資訊可得性」惹的禍。因為相較聽說朋友在家無所事事,我們得知對方外出活動的機率會高得多。現在社群的發達可說放大了如此效應。看著別人多采多姿的貼文、限動,往往就會開始自怨自艾,覺得朋友們的生活怎麼都那麼有趣。事實上,你的朋友可能也有相同的感受。

此外,幸福其實常常是「比較」出來的。人是種很容易攀比的生物。百萬年薪的人會想跟千萬富翁比,千萬富翁則會跟億萬富豪比較。但這種比較其實永無止境。如《致富心態》作者摩根.豪瑟說的,這樣「社會比較」的天花板實在太高了,根本是場打不贏的戰爭。唯一能打贏的方式就是一開始就別參戰。

此外,心理學家還發現人們的幸福感會隨時間消退。比方說你可能在第一次年薪破百時感到無比滿足,但很快地就習以為常。我想到個自身的例子。寫閱讀心得一年左右時,我收到了第一次的出版社贈書。那時真的興奮到整個人要跳起來。但漸漸地,贈書越來越多,過往的悸動就慢慢消失了。想來真的挺不可取,希望之後都能懷著感恩的心來迎接每本書!

少點比較,你會更快樂!

【極化與偏見】

最後想來談談個比較嚴肅的議題:極化。

相信大家應該有發現,現在世界的我們看似擁有更多的溝通工具(手機、社群媒體等),但人們卻越發對立,溝通這兩個字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是有心理學依據的。

書中提到,有四種心理學推力現象會增加人們的信念分歧:

  1. 信念固著
    當我們用來解釋某事物的證據已不足採信時,如果仍堅持己見,信念就會越發強化
  2. 動機推理
    人們會為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提供正當的理由。
  3. 確認偏誤
    我們傾向尋找可以確認自身信念的證據。並選擇性忽略那些跟你想法不對盤的證據。
  4. 群體極化
    想法相近的人如果彼此互相討論,他們的態度就會越發極端、一致。

人們的極化傾向其實一直存在,但社群的興起卻讓這四種推力更加強大。近年歐美各國的極右主義興起就是非常標準的例子。那這問題有改變的可能嗎?這裡分享三個書中提到的方法:

  1. 反向思辨
    練習「反過來」想。試著問自己:「我的論點中最薄弱的地方是什麼?別人論點中最去說服力的一環是什麼?」
  2. 接觸效應
    不同群體只要相互接觸,就能有效降低偏見。德國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安.恩凱爾巴赫就發現,德國反移民態度最強硬的幾個邦,移民人口反而是最少的。
  3. 覺察反思
    邁爾斯認為,其實我們不需要過分擔心偏見,重點是怎麼「處理」這樣的意識。當你意識到自己有偏見的思想時,其實就是踏出改進的第一步。

我想到前陣子反印度移工新聞(分享一下報導者的這篇深入報導):

很多時候我們會產生偏見,往往是缺乏第二層思考,也沒有親身去接觸、了解他者。很喜歡報導中在台印度人(Indians in Taiwan)創辦者李眉君所說的:「可以幫我聯繫上那些舉辦抗議活動的人嗎?我想和他們好好聊聊。」多點接觸、溝通,人與人之間應該就能有更多的同理吧!

接觸能帶來更多理解

【後記】

這是本非常好讀的心理學普及書。如果對心理學這主題沒太多涉獵,想找一本書切入學習的話,我相當推薦從這本書開始。

最後想聊聊書中對心理學爭議的反思。近來許多心理學研究都被發現有再現問題。如我曾介紹過的《姿勢決定你是誰》裡面提到的權力姿勢,就被發現沒辦法有效地重現。這樣的狀況讓心理學遭到許多質疑。很多人甚至開始覺得心理學是不能相信的唬爛玩意。

關於這點,邁爾斯提出相對正向的辯護。他認為科學本身就是不斷驗證、修正的過程。因此,本來就會有一些被過度簡化的錯誤結果遭到淘汰。事實上,還是有相當多心理學實驗禁得起時間的考驗。不該因為一些老鼠屎而把整鍋粥拋棄。最後僅以書中這段我很喜歡的話作結:

請讓我們教導莘莘學子透過複製實驗汰選真相的重要性;讓我們持續去蕪存菁;讓我們鼓勵學生帶有懷疑主義各色,但卻不以嘲笑科學為樂的思辨式思維;讓我們在幫助學生認識這個處處充滿奇蹟的世界時,心中可以確信一件事,那就是所有由實證衍生出的人類行為原則都是值得傳授的知識。

讓我們一起懷疑、思考並修正起來吧!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姆斯的閱讀空間
204會員
268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4/27
會想讀這本《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當然是為了增強自己寫文章時的標點使用技巧。這本書堪稱台灣標點符號領域的殿堂級經典,作者康文炳是資深的文字工作者,曾在記者與編輯領域打滾多年,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當初在社群上看到一位追蹤的編輯推薦此書時,就記在心上,讀完果然收穫滿滿。
Thumbnail
2025/04/20
在《超預期壽命Ⅰ》中,我們談了醫療3.0的概念並分享了致命的四騎士。在《超預期壽命Ⅱ》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執行戰術的部分。彼得.阿提亞將戰術劃分成四大部分:運動、營養、睡眠與情緒。以下,就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談。
Thumbnail
2025/04/20
在《超預期壽命Ⅰ》中,我們談了醫療3.0的概念並分享了致命的四騎士。在《超預期壽命Ⅱ》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執行戰術的部分。彼得.阿提亞將戰術劃分成四大部分:運動、營養、睡眠與情緒。以下,就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談。
Thumbnail
2025/04/13
《超預期壽命》是我今年「健康主題書單」中的書目之一(詳見 2025 年計畫)。之前看到修修的YB上分享過此書後就一直記在心上,最近總算拜讀完成!如其名,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如何實現「超預期」的壽命,並享受更健康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13
《超預期壽命》是我今年「健康主題書單」中的書目之一(詳見 2025 年計畫)。之前看到修修的YB上分享過此書後就一直記在心上,最近總算拜讀完成!如其名,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如何實現「超預期」的壽命,並享受更健康的人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了解《全腦人生》,你的四大人格在不同情境下的運作,助你成為更全面的自己。這本書帶你深入探索每個人格的特點,解析它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動。發現你的多面性,理解自我和他人,並揭示潛意識中的真實力量。無論是面對工作、生活還是人際關係,讓四大人格合作無間,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了解《全腦人生》,你的四大人格在不同情境下的運作,助你成為更全面的自己。這本書帶你深入探索每個人格的特點,解析它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動。發現你的多面性,理解自我和他人,並揭示潛意識中的真實力量。無論是面對工作、生活還是人際關係,讓四大人格合作無間,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其實對於哪些情緒用語,會對自己起作用,在多次中招之後,也會有基本的認識。不想再一直中同一招,那就想辦法改進這一個弱點,最好是去了解自己為何會這麼在乎?透過文字的爬梳與釐清,可以了解一二。這一次要處理的情緒用語叫做:誰叫你。換言之,就是以誰叫你作為句子的開頭,來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意思就
Thumbnail
其實對於哪些情緒用語,會對自己起作用,在多次中招之後,也會有基本的認識。不想再一直中同一招,那就想辦法改進這一個弱點,最好是去了解自己為何會這麼在乎?透過文字的爬梳與釐清,可以了解一二。這一次要處理的情緒用語叫做:誰叫你。換言之,就是以誰叫你作為句子的開頭,來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意思就
Thumbnail
通過心理測驗找到自己的情緒主角,並強調了心理測驗如何協助個人探索自己,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促進自我接納的方法。此外,文章還提供了個人成長的行動計劃和改進方向。如果你對心理測驗感興趣,這篇文章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Thumbnail
通過心理測驗找到自己的情緒主角,並強調了心理測驗如何協助個人探索自己,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促進自我接納的方法。此外,文章還提供了個人成長的行動計劃和改進方向。如果你對心理測驗感興趣,這篇文章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心理學概述 在本章中,我們將介紹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心理學的起源、發展和主要分支,以及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通過了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讀者將能夠更好地理解後續章節中的內容。 心理學的起源 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的哲學家開始探討人類思想和行為背後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
Thumbnail
心理學概述 在本章中,我們將介紹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心理學的起源、發展和主要分支,以及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通過了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讀者將能夠更好地理解後續章節中的內容。 心理學的起源 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的哲學家開始探討人類思想和行為背後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
Thumbnail
心理學概述,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學科,它涉及到我們思考、感受、行為的種種。透過心理學的研究,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運作,探索思想和情感的本質,並試圖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和影響。 心理學的起源與發展 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學和醫學的發展。古希臘哲學
Thumbnail
心理學概述,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學科,它涉及到我們思考、感受、行為的種種。透過心理學的研究,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運作,探索思想和情感的本質,並試圖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和影響。 心理學的起源與發展 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學和醫學的發展。古希臘哲學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