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年齡層的人最容易被詐騙?「應該是老人吧!」身邊親朋好友都是這樣的回答,其實連我也是這樣認為。事實卻不然,根據「刑事警察局112年1-5月份詐欺案件被害人統計」,18-39歲青壯年才是被詐騙的主體,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
自從107年臺灣因為同性公投造成嚴重世代對立後,大部份年輕人對老年人都有了這些印象─「食古不化」、「不求進步」……等等負面的形容詞。而說到被詐騙,我們常常不去檢討加害者,反而很容易認為是被害人太笨了才會發生。於是我們便很自然地把這兩件事情結合在一起,「會被詐騙的都是笨蛋,所以最可能發生在老年人身上」。
這完全就是一種認知偏見,同性公投在兩個世代差異明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成長時的社會價值觀不同,這件事本不是一個對錯問題,而是認同問題,就算同性不能結婚違憲,憲法也不是真理,只是人類制定法律的當下普遍的價值觀而已。但當初的年輕人,包括我自己,都把這歸因於老年人的智商不足、資訊不更新。這就是一種「基本歸因謬誤」,就是指「人們在評估他人的行為時,即使有充分的證據支持,但仍總是傾向於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而非外在情境因素」。
另外,我們對於因公投對老年人產生的負面印象,也擴展到其他領域。就像是詐騙案,我們從來沒有吸收過任何資訊告訴我們,老年人是最容易被騙的,但幾乎身邊九成以上的年輕人都這樣認為,毫無根據,卻斬釘截鐵。這是所謂的尖角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於某一人物或某種事物,在其印象的形成過程中,當看見某一個不好的表現或現象時,就會傾向於認為他所有的行為、特質或信念等都不好的一種知覺現象」。
這件事情敲響了我心底的警鐘,大家平常就是用充滿心理偏誤及刻板印象的方式認知這個世界,就算我唸書時早就認識這些認知偏物的理論也不例外。這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象,難以避免,但若我們可以意識到這點,在開始針對某一件事情有強烈的負面感受,或見到某個人只能發現他滿滿的缺點時,不妨停下來想想看,是不是我們發生了這樣的認知偏誤。若有這種可能,試著以好奇的心態及開放的態度刻意找尋反面證據,以另一個角度觀察它/他,或許可以為這種對立找到另一種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