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說現今日本影視對外勢力不如韓國(但今年《哥斯拉-1.0》及《蒼鷺與少年》於歐美影壇發威),不能否認他們對香港人影響甚深,尤其7、80後那一輩的香港影視幕後製作人員,故此多年來一直有港劇「致敬(抄襲)」日本影視,有粗暴地直接複製,亦有好好消化概念後再轉化成自己的作品。
2023年ViuTV有兩部口碑相對較好的港劇,眼利的觀眾也許會看得出它們的「日本源頭」,但並非「日本沒洗街車就不算抄襲」的直接拼貼,而是有按照編劇導演個人口味,消化後再重組,製作出令香港人有共鳴的「港劇」。作為同樣深受影響的觀眾,嘗試尋找這兩部劇的日系「源頭」,了解它們能夠擊中自己心坎的原因。
先看看《和解在後》的故事背景及人物設定——
可不是說《和解在後》是抄襲《律政英雄》,畢竟日本政府機關的刑事案件,與香港非官方可以「調解」的民事案件,無論處境及性質完全不同,導致單元故事的走向亦不一樣,說到底只是部份角色設定、性格與概念有「參考」而已。
不諱言這種「在地化參考」個人看得蠻輕鬆投入,畢竟這種古早味日劇現在已經不多見了…當然身兼導演及編審的「恆仔」趙善恆扮木村(更正確是說「久利生公平」),有人認為太過「自肥」,只是這種「不修邊幅、不守常規」的主角已經被各地戲劇「參考」過了,「久利生公平」可以說成一種「角色設定類型」,只要運用得宜,仍然看得順眼,而且恆仔與Ivy So的互動蠻自然可愛。
倒是後半部從案件回到主角自身,揭開葉志凡真正身份為律師世家之後,因事故放棄其大律師等故事之後,故事就陷入另一種俗套(有點像木村主演的電玩遊戲《審判之眼》系列?或者同樣參考過《律政英雄》的大台劇《怒火街頭》),同時令人覺得恆仔真的「自肥」到過了頭;加上需要「調解」的案件款式變得單一,案件趣味及追看性下降,最後只能靠客串演員(李麗珍、廖子妤)的表現來結束話題熱度,有點可惜。
理論上,以古早職業日劇的邏輯來說,是可以「繼續」拍攝下去的,只是一來收尾太弱帶來反高潮,二來可能會出現像《律政英雄》般「換女主角」的情況,似乎不用期待續集了。
《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以下間稱《那年盛夏》)連劇名都有種日系玩味的繞口(原著名字卻是非常港式直白的《已讀不回死全家》),講述一群學生忽然被強制參與死亡遊戲,引發同學們的互相猜忌與欺凌,大眾立即想到經典日本電影《大逃殺》,其實被稱為港版《大逃殺》的《那年盛夏》還有更多從意念到畫面上備受J-Pop影響的痕跡!
原作者跟編審何肇康曾經於訪問中承認,故事啟發自綾辻行人的小說《Another》,同時亦受《殺人時計館》、《大逃殺》、《要聽神明的話》、《REAL ACCOUNT 真實帳號》等生存遊戲題材的推理動漫或小說影響,創作出《那年盛夏》這個故事(原著小說)。
每集有學生被「爆頭」,故事著力描述生存遊戲及校園欺凌下,同學之間的角力,甚至與老師亦有猜疑,有人中途變節、包藏禍心,但亦有人堅持善良,動腦筋與未知身份的大Boss角力…無論人物個性設定,或者故事推進節奏的緊湊,的確更接近日本動漫小說。
製作上亦看得出日系元素——例如劇中的架空世界挪用了Y2K「復古未來」主義,道具佈景甚有當時日本的時代感,燈光、色調、場景、構圖的配合亦貫徹「復古未來」感(更詳細的分析請參考),甚至有人提到「臭輝(羅彥輝)」造型參考了《死亡筆記》的L、部份城市空洞感及過關斬將感亦近似《今際之國的有栖》…
日系元素幾乎順手拈來,難怪當時的討論熱度並非完全集中於年輕人身上,而是深受以上元素影響的80、90後中年人!縱使製作水平未必完全及得上,但整體成果不輸國際串流平台同類型作品。
不過《那位盛夏》最有日系感覺的,就是也許它會成為屬於香港的《3年A班:從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質》——2019年菅田將暉主演的校園劇,題材黑暗衝擊、備受當時觀眾追捧之餘,還捧紅了一堆飾演學生的年輕演員,包括永野芽郁、上白石萌歌、今田美櫻、福原遙、堀田真由、萩原利久、神尾楓珠…如今已經扛起一線主角的位置。
《那位盛夏》集合了多名ViuTV力推的新人,有偶像團體成員、亦有模特兒,劇集播畢後大家終於知道《全民造星》不只有MIRROR,還有COLLAR(「楊悅盈」邱彥筒Marf)及P1X3L(「何晞賢」歐鎮灝George、「張允行」葉振弘Marco),另外最近大熱的港產片亦看到這群學生的身影,例如《年少日記》有「白卡勇」戴玉麒,《白日之下》有「區家純」許月湘,即將上映的《但願人長久》有「班長」余子穎,也許不久的將來他們跟《3年A班》的學生一樣,可以獨當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