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科學家從胚胎大腦細胞培養出成熟的腦類器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腦類器官

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s)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多數的腦類器官是由多能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培養而來,大小約為米粒大小。近年來,已經有許多研究證明腦類器官具備大腦的各種細胞(包括神經元和星狀細胞)與基本的神經分層結構,並且可以產生神經的電訊號。然而,目前的腦類器官仍缺少例如人腦結構的各個腦區的區別。為此,有科學家提出使用由胚胎大腦取出的組織幹細胞來培養腦類器官,以解決此問題。


研究重點

來自荷蘭麥克西瑪公主兒科腫瘤中心(Princess Máxima Center for Pediatric Oncology)的研究人員,使用12-15週妊娠期的胚胎大腦組織培養出三維的腦類器官,此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Cell期刊。研究人員取得七位捐贈者的胚胎腦內細胞,並進行器官培養。經過4到8天的培養,細胞幹細胞開始形成明顯的結構和邊界,隨後每兩週腦類器官的大小會增加一倍。神經元主要存在於腦類器官的中心區域,而外圍則是前驅細胞。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改變培養介質中的訊號分子時,前驅細胞可以轉化為神經元,進一步促進腦類器官的成熟發展,但這會減緩腦類器官的生長速度。當研究人員通過組織學和轉錄組學特徵的與原生組織進行比較,發現腦類器官能夠重現原生組織的細胞多樣性和轉錄特性。


思考

研究人員報告,與多能幹細胞培養的腦類器官相比,組織幹細胞培養的腦類細胞並不會自動成長為成熟的腦組織,必須需要給予不同的培養介質。然而,接下來組織幹細胞培養的腦類器官可以維持更長的時間並成長為更像人類大腦的組織,也可以產生細胞外基質。因此此腦類器官可以作為研究大腦與功能分化的重要模型,並可以檢測不同訊號分子在大腦發育時的作用。此外,因為這種腦類器官係由人類胚胎養成,為此,研究團隊強調所使用的胚胎均獲得孕婦的同意使用,而參與實驗不會給予胚胎捐贈者任何金錢補償,確保捐贈者不是為了獲得金錢利益而捐贈。此外,研究人員也與倫理學家共同合作,確保腦類器官將不會有感受到痛苦與意識,畢竟這些腦類器官沒有連結任何感官器官與輸出,而結構也不夠複雜到足以產生意識。


論文: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12.012


相關報導: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first-brain-organoids-grown-fetal-tissue-offer-window-development


圖片來源:

原始論文 獲CC BY 4.0授權



#神經科學

#神經科技

#胚胎大腦

#腦類器官

都說千金難買早知道,大腦是我們最重要也最複雜的器官,你了解多少呢?本專題將持續關注神經科學的大小事,期望透過分享這些新聞、故事,讓神經科學走入大眾,而這些科技其實離我們不遙遠。歡迎各位訂閱與贊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腦類器官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的研究已經證明腦類器官具備大腦細胞(包括神經元和星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近期,科學家利用腦類器官來作為人工智慧實體裝置。本文將簡介此研究。
一般而言,神經之間在突觸前後以電與化學信號傳遞訊息。然而,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證實了一些突觸外的溝通方式,例如使用神經肽來傳遞訊息。這些神經肽傳遞訊息的作用範圍尚不明確,近期研究進一步釐清了這種與傳統訊號傳輸完全不同的溝通途徑。
借鏡於真實神經系統,科學家正在研發神經型態的人工智慧。其中包括矽晶體的神經型態人工智慧,例如脈衝神經網路(SNN),或者利用材料的物理或化學特性來產生類似突觸的可塑性記憶(memristive)的特性。本文將簡介最新的神經型態人工智慧,他們將開啟低耗能高效率的人工智慧時代。
台灣腦庫是台灣首個國家級的大腦組織資料庫。目前全球已經有150個大腦資料庫,蒐集各個地區的健康人或病人的大腦組織、脊髓、周邊神經與神經節、體液與血液等。建立台灣本土的大腦資料庫有助於克服未來因高齡化社會而增加的神經退化性病相關的醫療負擔,並開發更適合台灣人的精準醫療。
大眾對於貓的印象,一直都是獨來獨往,但其實家貓已經是相當的社會性動物。研究指出,野放家貓的族群密度每平方公里可低到一隻,高到兩千五百隻。例如日本非常有名的貓島則貓群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200-300隻。在貓的社會行為中,臉部表情就是傳遞親近與敵意行為的重要方式。本文將簡介家貓表情的最新發現。
聲學觸控系統是一種感官轉換系統,透過將視覺轉換成聲音,進而讓視障者可以感知外在世界。例如將文字轉成聲音的文本朗讀系統等。目前全世界有約2.5億多名視障者,聲學觸控系統將有助於提升視障者日常生活的獨立性。本文將簡介澳洲雪梨科大所研發的新一代聲學觸控系統。
腦類器官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的研究已經證明腦類器官具備大腦細胞(包括神經元和星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近期,科學家利用腦類器官來作為人工智慧實體裝置。本文將簡介此研究。
一般而言,神經之間在突觸前後以電與化學信號傳遞訊息。然而,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證實了一些突觸外的溝通方式,例如使用神經肽來傳遞訊息。這些神經肽傳遞訊息的作用範圍尚不明確,近期研究進一步釐清了這種與傳統訊號傳輸完全不同的溝通途徑。
借鏡於真實神經系統,科學家正在研發神經型態的人工智慧。其中包括矽晶體的神經型態人工智慧,例如脈衝神經網路(SNN),或者利用材料的物理或化學特性來產生類似突觸的可塑性記憶(memristive)的特性。本文將簡介最新的神經型態人工智慧,他們將開啟低耗能高效率的人工智慧時代。
台灣腦庫是台灣首個國家級的大腦組織資料庫。目前全球已經有150個大腦資料庫,蒐集各個地區的健康人或病人的大腦組織、脊髓、周邊神經與神經節、體液與血液等。建立台灣本土的大腦資料庫有助於克服未來因高齡化社會而增加的神經退化性病相關的醫療負擔,並開發更適合台灣人的精準醫療。
大眾對於貓的印象,一直都是獨來獨往,但其實家貓已經是相當的社會性動物。研究指出,野放家貓的族群密度每平方公里可低到一隻,高到兩千五百隻。例如日本非常有名的貓島則貓群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200-300隻。在貓的社會行為中,臉部表情就是傳遞親近與敵意行為的重要方式。本文將簡介家貓表情的最新發現。
聲學觸控系統是一種感官轉換系統,透過將視覺轉換成聲音,進而讓視障者可以感知外在世界。例如將文字轉成聲音的文本朗讀系統等。目前全世界有約2.5億多名視障者,聲學觸控系統將有助於提升視障者日常生活的獨立性。本文將簡介澳洲雪梨科大所研發的新一代聲學觸控系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重點摘要:研究基礎認知這個新領域的科學家認為,不只腦細胞,動植物的一般細胞也可利用生物電來儲存訊息、協調彼此活動。生物是由具有優秀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單元所組成,當這些個別單元聚集並合作,智能或許因此拓展。這些想法挑戰了「人類智能與眾不同」的思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假設:心智無所不在。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謝伯讓著名的腦科學專家,先前有介紹過非常推薦的《大腦簡史》,《都是大腦搞的鬼》則是比較早的作品,用比較詼諧、簡單、生活化的內容,從腦科學角度介紹消費、職場、社交到知識等面向,大腦可能產生的盲點和誤區。 大腦會有盲點,非常正常,因為演化的過程只會選擇出「足以幫助生物贏得競爭或繁
Thumbnail
雖然成人的腦部重量大約只有三磅 ,但它卻是我們體內功能最重要的器官,而它的質地則與果凍差不多。 腦部大腦由三部份組成: 1. 大腦佔了整個頭顱最大的空間,它的功能包括記憶、解決問題、語言和空間思維、及情感,而大腦也負責控制身體的活動。 2. 小腦位於頭顱的後半部在大腦之下,負責控制身體活動協調
Thumbnail
阿念以前是讀生物科的,他剛好對這方面頗有研究。據他的說法,人一生用到的腦細胞量極少,只有0.00幾個百分比,所以就算腦細胞死了一大半也無所謂。只要醫院有足夠的技術能夠從剩餘的部分喚醒所需的腦細胞,就能夠維持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靈魂與思想不死,若存在於腦細胞越久,那麼延長壽命就可以因此合理化,畢竟生理所有器官機能運作,全是靠腦細胞控制。 |義大利科學家指出研究,生理機能死亡後,因腦細胞沒有生命期,如將腦細胞移植至另一生物體,仍可存活至此生命體結束。而嗅覺功能,更是存活在腦細胞時日最長的。| 了解腦細胞的強大功能
Thumbnail
你是否已經注意到,學習一門新語言或每天運動,不僅能豐富生活,更是維持大腦青春的關鍵? 如果將我們的大腦比喻為一座城市,神經細胞就如同建築,而神經突觸則是連接這些建築的道路,透過不斷學習和運動,我們可以建立更多的「道路」,使得大腦運作更為高效。 一起來了解如何透過日常練習,保持你的大腦充滿活力和靈
Thumbnail
        大腦是一個獨特的禮物。構造複雜,形狀像核桃,重量2.8磅,大約只佔體重的2%;但卻用了我們體內20%的氧氣;並且消耗了成人60%的碳水化合物供應量(在小孩身上是75%)。         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大腦似乎一直在工作,他開啟了動物世界的演化。第一批原始人
Thumbnail
三位一體的腦 今天要來點科學哦 ! 孩子是噴火龍嗎? 不受教嗎? 常把自己的話當耳邊風嗎? 其實是有原因的,別怪孩子,因為人的腦就是這樣設計的啦 !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重點摘要:研究基礎認知這個新領域的科學家認為,不只腦細胞,動植物的一般細胞也可利用生物電來儲存訊息、協調彼此活動。生物是由具有優秀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單元所組成,當這些個別單元聚集並合作,智能或許因此拓展。這些想法挑戰了「人類智能與眾不同」的思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假設:心智無所不在。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謝伯讓著名的腦科學專家,先前有介紹過非常推薦的《大腦簡史》,《都是大腦搞的鬼》則是比較早的作品,用比較詼諧、簡單、生活化的內容,從腦科學角度介紹消費、職場、社交到知識等面向,大腦可能產生的盲點和誤區。 大腦會有盲點,非常正常,因為演化的過程只會選擇出「足以幫助生物贏得競爭或繁
Thumbnail
雖然成人的腦部重量大約只有三磅 ,但它卻是我們體內功能最重要的器官,而它的質地則與果凍差不多。 腦部大腦由三部份組成: 1. 大腦佔了整個頭顱最大的空間,它的功能包括記憶、解決問題、語言和空間思維、及情感,而大腦也負責控制身體的活動。 2. 小腦位於頭顱的後半部在大腦之下,負責控制身體活動協調
Thumbnail
阿念以前是讀生物科的,他剛好對這方面頗有研究。據他的說法,人一生用到的腦細胞量極少,只有0.00幾個百分比,所以就算腦細胞死了一大半也無所謂。只要醫院有足夠的技術能夠從剩餘的部分喚醒所需的腦細胞,就能夠維持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靈魂與思想不死,若存在於腦細胞越久,那麼延長壽命就可以因此合理化,畢竟生理所有器官機能運作,全是靠腦細胞控制。 |義大利科學家指出研究,生理機能死亡後,因腦細胞沒有生命期,如將腦細胞移植至另一生物體,仍可存活至此生命體結束。而嗅覺功能,更是存活在腦細胞時日最長的。| 了解腦細胞的強大功能
Thumbnail
你是否已經注意到,學習一門新語言或每天運動,不僅能豐富生活,更是維持大腦青春的關鍵? 如果將我們的大腦比喻為一座城市,神經細胞就如同建築,而神經突觸則是連接這些建築的道路,透過不斷學習和運動,我們可以建立更多的「道路」,使得大腦運作更為高效。 一起來了解如何透過日常練習,保持你的大腦充滿活力和靈
Thumbnail
        大腦是一個獨特的禮物。構造複雜,形狀像核桃,重量2.8磅,大約只佔體重的2%;但卻用了我們體內20%的氧氣;並且消耗了成人60%的碳水化合物供應量(在小孩身上是75%)。         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大腦似乎一直在工作,他開啟了動物世界的演化。第一批原始人
Thumbnail
三位一體的腦 今天要來點科學哦 ! 孩子是噴火龍嗎? 不受教嗎? 常把自己的話當耳邊風嗎? 其實是有原因的,別怪孩子,因為人的腦就是這樣設計的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