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朝-二世胡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胡亥不姓胡。
秦始皇本身屬嬴姓趙氏,在建立秦朝之前,他的正式姓名是秦王政。
不是嬴政也不是趙政。
在史冊通用說法,大概都會以這個人死時的姓名為基準。比方商鞅、吳起、王平、陸遜……所以這個人基本上還是當作嬴胡亥就可以了。
據考證,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個兒子,姐姐不算。約莫出生於秦王政十七或十八年。
這是秦王政「完全執政」的時間。
胡亥年紀小,但寵愛非凡。還是公子的時候,胡亥就曾召開酒會,邀請哥哥們跟群臣前來。胡亥做為主人賜食賜酒,接著親自下來跟大家親近親近。
結果這屁孩居然把尊長者的拐杖踩壞,也沒當一回事。
在場的人莫不嘆息,等到後來胡亥登基,大家更是評論,像胡亥這樣的人,必定為天下所背離。
胡亥十幾歲的時候,秦始皇就給他安排了一個老師。主要教導律法方面……就算還沒焚書坑儒,秦始皇的心裡大概也已經確定,儒家根本廢物了。
這個老師便是趙高了。
大概說一下,焚書是秦始皇三十四年。
扶蘇三十五年被趕到北方,跟蒙恬一起蹲。
儒士為什麼在三十四年,重提封王侯?我敢斷言,秦始皇三十四年,就是皇儲之爭的展開。
儒士大臣的意思是,你就算不立太子,各個公子也應該要安排妥當。
管蔡之亂沒讀過?就是史上第一次宗室爭權戰爭啊。
胡亥的培養方式:皇帝讓跟自己親近的法律官員,去當他的老師。這是劉禪諸葛亮套路。
所以坦白說,在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皇儲之爭展開時,胡亥確實是太子候選人。
當時也有個十七八歲了。
身為反古革新派的秦始皇,並沒有那麼在意什麼狗屁嫡長子的事情。用當時的派系來說,秦始皇是尊法棄儒。
要知道,秦國根本就常常不是嫡長子即位。秦始皇自己是,但他老爸不是。
如果秦始皇在意這件事,他的堂兄弟早就先被殺光了……戰國之秦,最多就是這些宗室公子跑回來欺負孤兒寡母呢。
但秦始皇不是瞎子,更不是傻子。
其實你看,胡亥是京城主流馮派的趙高當老師。扶蘇卻被派去跟兵權之王的蒙恬待在一起。別說其他公子沒什麼記錄,光是這兩大派系的平衡,就知道秦始皇屬意的人選,扶蘇跟胡亥絕對是前兩名沒錯。
王翦的王家其實已經勢弱,被蒙恬騎到頭上去了。
一個在身邊學法,一個在邊疆學兵。
秦始皇或許認為,還有很多時間可以看他們倆慢慢成長,再作決定。沒想到自己突然就不行了。
史記寫得很戲劇化,但趙高當時的言行舉止,其實是不可能被記錄下來的。我們完全可以相信,秦始皇最後就是決定讓胡亥上位。
這算是相當常見的案例,人最後都還是會選擇身邊的那個。陪伴效益比很多額外加分機制還重要。
甚至最後陪伴者不是親人,都有可能壓過親子關係呢。
總之,胡亥繼位後第一件事,當然是先幫老爸辦個轟轟烈烈前無古人的喪禮。畢竟是「始皇帝」,胡亥認為放進古禮的天子七廟裡面是不夠的。
應該要增加「始皇極廟」,增加祭祀奉禮。
秦皇篇真的很中二……
不過你想想,光是給秦始皇蓋個秦皇陵,就雞飛狗跳了,大臣們聽到始皇極廟,會怕啊。
於是眾人建議,因為秦國曾經遷都,在不同地方有祖廟,不如修繕古廟,並且讓各地同時祭祀秦始皇就好。
簡單說,就是往傳說神祇的方向來拜秦始皇。
胡亥並不十分滿意這個建議,但初即位無法與大臣抗衡。於是他就跟趙高說了:「我是不是應該也來巡狩天下,增加威信啊?」
趙高表示,可以,最好還順便檢視各地郡縣的官員,把有罪的誅殺,這樣更威風。後半句趙高沒說出口,記得換上聽話的好寶寶。
於是,二世元年春,胡亥展開了他的巡遊。
四月,大隊回到咸陽。嬴胡亥吸收了天地日月精華,神元氣足的下令:「我老爸之前在蓋阿房宮,不過因為驪山陵急著用,阿房宮擱置了……現在,重新動工!」
這次,沒人敢出來反對了……大家都知道,稍有不順這個二世祖的意,擅長刑罰的趙高馬上會幫你加罪處死啊。
胡亥表示爽,也更加敬重神級軍師趙高。接著又跟趙高討論:「現在大家只是表面上臣服,私下都去找我的哥哥們結黨,你看怎麼辦好?」
趙高摸了摸下巴:「修法吧,關於連坐,我有個大膽的想法……」
商鞅變法的時候,制定的是「什伍連坐法」。也就是把居民戶籍按照軍隊的方式編制跟連帶處罰。
趙高如今,要把「親族」安排進連坐關係。一人犯罪,株連九族,就是趙高變法的核心了。
順藤摘瓜,按照李斯列傳跟秦始皇本紀,趙高在咸陽殺了十二個公子。在「杜」殺了十個公主,六個公子。
也就是殺了總共十八個公子,這裡不算扶蘇。
如果對照《辯士遺章邯書》,胡亥是第十八子,那他應該至少還有兩個弟弟。但這樣一算,秦始皇就有三十個小孩,並非「二十餘子」。
甚至這裡更有記錄說,嬴將閭等三人於內宮自殺,嬴高前往驪山陵陪葬……都不是上述十八子的部分。
如果要合理來說,就是二十餘子本身就不包括女兒。秦始皇光兒子,至少就有二十四個。
新的連坐法為了消滅宗室跟大臣,範圍變得極廣,用刑也從嚴。以至於秦始皇末年,劉邦趕不及赴徭役,上山躲躲就算了,也沒人追捕。而二世二年七月,陳勝吳廣趕不及赴徭役,只能造反。
從陳勝吳廣開始,各地官員無法平亂,一旦引發連坐,也是死路一條。乾脆就跟著響應叛亂,沛縣也把山賊劉邦給找了回去。
事實上,趙高初期沒有那麼一手遮天,他只是個廷尉。但由於郡縣制在趙高連坐法跟亂軍的交相逼迫之下,根本沒有辦法反應出真實的情況。
二世二年冬,陳勝的軍隊殺入函谷關,胡亥也還是知道了。緊急召開軍事會議,九卿之一的少府孔融……抱歉錯棚,是章邯。
章少府表示,現在來不及徵調軍隊,請把驪山陵做工的罪犯交給我,我可退賊。
胡亥立刻照准,除了章邯,更派出司馬欣、董翳等人。
趙高一看不妙,兵權分薄,這不行。立刻建議胡亥,聖王不應該跟大臣開會,待在後宮聽簡報就好。
二世胡亥短短的覺醒,就這麼結束了。
趙高成為中丞相,也是胡亥唯一對外的窗口。
章邯等人一開始勢如破竹,但隨著萬人敵項羽的登場,也逐漸不利。這時,朝廷更下令要章邯讓出兵權。
章邯讓司馬欣回京分辯,卻差點死在趙高手裡。事到如今,章邯軍也只能含淚投降楚軍了。
二世三年八月,胡亥做了一個夢。解夢官員表示,應該要前往齋戒。胡亥依言前往上林苑……但太他媽無聊了,他就興起了打獵的念頭。
正看著一隻兔子,胡亥彎弓搭箭,一箭射出,卻射死了一個人?
胡亥大怒,認為這是賊匪闖入上林苑,便派人責問趙高。
趙高跟他的弟弟和女婿商議之後,趙高跟胡亥回報:「這個不是反賊,但無故出現,必有災殃。」
要胡亥轉居離宮。
緊接著,趙高一干人以緝賊名義徵調兵力,進攻離宮。
趙高的女婿閻樂殺到胡亥面前,大罵:「你這個無道之君,自己看著辦吧!」
「呃……我可以見見趙丞相嗎?」
「不行。」
「呃……我不當皇帝,當郡王可以嗎?」
「不行。」
「呃……當侯爵可以嗎?」
「不行。」
「呃……那我去當個老百姓總行了吧。」
閻樂伸出中指:「我是來殺你的,除了你死,別的都不行啦。自盡吧你。」
胡亥恍然大悟:「早說嘛,考什麼試呢你真是。」
然後胡亥就自殺了。
胡亥其實也是一個有夢想,有追求的帝王。
他上任的時候,曾經跟趙高說過,人生如白駒過隙,我現在當上皇帝,就應該要「了解」最賞心悅目的娛樂,並且以之安定宗廟百姓,長治久安。
沒錯,胡亥的願望,就是所有人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都是大臣反抗,哥哥反對。
即使如此,胡亥仍是覺得,應該要像爸爸那樣旅遊,就能讓大家平服了。其他的細節,交給可以信賴的人去做就好啦。
胡亥錯了嗎?半點也沒有錯。
他只是覺得「師傅永遠是對的」。
#永遠不要讓你的熱情被別人所利用
-----------------------------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1會員
91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趙高,奸臣的典範。 同時也是戰國勵志故事的終章。 趙高沒有自己的傳,其人其事多付於秦始皇本紀與李斯與蒙恬列傳底下。 「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
秦始皇統一天下八年後,李斯才當上丞相。剛開始,他連副丞相都排不上號。 史記寫得簡略,寫得大家都要忘了,秦國是有左右丞相制度的。 李斯並不是秦始皇手下「客卿派」的頭號人物。真正的頭牌是馮氏家族。
自古傳說,倉頡造字,蒙恬造筆。 發明毛筆的蒙恬,是秦國的大將軍。他的祖父名叫蒙驁,原本是齊國人,在秦昭襄王的時候,來到秦國,官拜上卿。 何以千里迢迢,橫跨神州大陸呢? 說是昭襄王開啟秦國盛世,萬鳥朝凰,這牛也吹得忒大。更何況,蒙驁並非說客辯士,也無內政長才、經世謀略。憑什麼加入泱泱大國?
韓國公子,名非。為人口吃,善著書。 史記非常巧妙的把韓非跟老子並做一傳,為啥呢? 根據太史公考證,韓非雖然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師從大儒荀況。但韓非的根本,卻是黃老之術。 韓國在戰國時代的崛起,始於申不害變法。 在太史公的論述中,申不害就是學黃老喜刑名,合併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富國強兵之術。同時也主導了
李斯,楚國人,他絕對是秦朝建立,檯面上最重要的人物。 一個重要的人物,年輕的時候一定有一些傳奇故事。比方說坐在大桑樹下說我以後要當皇帝啦,或是在河邊看魚力爭上游之類的。 李斯少年的時候在鄉裡擔任小公務員,特別喜歡觀察老鼠。
秦王政二十六年,大將王賁、李信、蒙恬合力滅齊,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 不過其實當時還沒有年號的概念,也沒有改元這種玩法,所以即使當年稱帝,也就是改成始皇帝二十六年來記事而已。 李斯等人發揮了各種國學常識,擬定了各種新的稱呼玩法。包括改稱皇帝,自稱朕。除諡法……
趙高,奸臣的典範。 同時也是戰國勵志故事的終章。 趙高沒有自己的傳,其人其事多付於秦始皇本紀與李斯與蒙恬列傳底下。 「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
秦始皇統一天下八年後,李斯才當上丞相。剛開始,他連副丞相都排不上號。 史記寫得簡略,寫得大家都要忘了,秦國是有左右丞相制度的。 李斯並不是秦始皇手下「客卿派」的頭號人物。真正的頭牌是馮氏家族。
自古傳說,倉頡造字,蒙恬造筆。 發明毛筆的蒙恬,是秦國的大將軍。他的祖父名叫蒙驁,原本是齊國人,在秦昭襄王的時候,來到秦國,官拜上卿。 何以千里迢迢,橫跨神州大陸呢? 說是昭襄王開啟秦國盛世,萬鳥朝凰,這牛也吹得忒大。更何況,蒙驁並非說客辯士,也無內政長才、經世謀略。憑什麼加入泱泱大國?
韓國公子,名非。為人口吃,善著書。 史記非常巧妙的把韓非跟老子並做一傳,為啥呢? 根據太史公考證,韓非雖然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師從大儒荀況。但韓非的根本,卻是黃老之術。 韓國在戰國時代的崛起,始於申不害變法。 在太史公的論述中,申不害就是學黃老喜刑名,合併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富國強兵之術。同時也主導了
李斯,楚國人,他絕對是秦朝建立,檯面上最重要的人物。 一個重要的人物,年輕的時候一定有一些傳奇故事。比方說坐在大桑樹下說我以後要當皇帝啦,或是在河邊看魚力爭上游之類的。 李斯少年的時候在鄉裡擔任小公務員,特別喜歡觀察老鼠。
秦王政二十六年,大將王賁、李信、蒙恬合力滅齊,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 不過其實當時還沒有年號的概念,也沒有改元這種玩法,所以即使當年稱帝,也就是改成始皇帝二十六年來記事而已。 李斯等人發揮了各種國學常識,擬定了各種新的稱呼玩法。包括改稱皇帝,自稱朕。除諡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慶餘年/#庆余年 大慶軍方第一人、樞密正使秦業秦老將軍(#馮恩鶴),不識字的大老粗,但他相信范闲! ⚠️以下含第10集劇透⚠️ ⚠️ ⚠️ 「不過、臣覺得他不像! 范闲出使北齊、在北齊王城升我大慶戰旗, 過癮👍! 這種人是不會貪贓枉法的。」 「多謝秦將軍。」 「我是實話實說。
Thumbnail
周赧王五十二年,秦王嬴稷命白起發兵南陽,韓王欲割地求和,未料上黨太守馮亭連夜遣使者向趙王丹求援。 趙王趙丹見之大喜,決意傾國而戰。 ※ 兩年後,趙國邯鄲。 「陛下,您千萬不可聽信奸佞讒言。自烈侯開基,武靈王中興以來,趙國經歷風雨飄搖,好不容易才走至今日局勢--咳,」藺相如的侍從趕緊
Thumbnail
漢高祖叫劉邦,呢樣嘢大家都知道,但係大家又知唔知出處係咩呢?大家可能覺得《史記》或者《漢書》有記載,其實唔係,我地睇下呢兩本書既記載。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沛豐邑中陽裏人,姓劉氏,字季。 《漢書.高帝紀》: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姓劉氏。 《史記》同《漢書》都係無記載漢高祖叫咩名,《漢書
「為什麼秦始皇不去報復那些人啊。」 那時候電視在放尋秦記, 我看到秦始皇一開始被打壓、逼瘋, 再一路走上王位稱霸的時候,忍不住跟我爸問。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杜威作為趙漢的談判代表為了把價碼標的高一點,反覆強調王郎確實是西漢王朝十二任成帝的嫡親骨肉,打狗要看主人,咱得有個看相。 這是比較冒傻氣的談判代表,咋能跟另一個政權說自己的血統更純正呢! 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劉秀對這種血統論最為不屑:「就是成帝本人復活從棺材裡爬出來,皇帝跟他也沒關係了,更何況他的
左 傳 【陰飴甥對秦伯】     秦國攻晉,擄晉惠公。     晉國大夫陰飴甥前往秦國求和。     秦伯問:「晉國內部和睦嗎?」     陰飴甥說:「不和睦。平民認為一定要為晉惠公報仇。士大夫們知道晉惠公的過失,認為秦國一定會放回惠公,要報答秦國的恩德。因此不和。」     秦伯又問:「
Thumbnail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慶餘年/#庆余年 大慶軍方第一人、樞密正使秦業秦老將軍(#馮恩鶴),不識字的大老粗,但他相信范闲! ⚠️以下含第10集劇透⚠️ ⚠️ ⚠️ 「不過、臣覺得他不像! 范闲出使北齊、在北齊王城升我大慶戰旗, 過癮👍! 這種人是不會貪贓枉法的。」 「多謝秦將軍。」 「我是實話實說。
Thumbnail
周赧王五十二年,秦王嬴稷命白起發兵南陽,韓王欲割地求和,未料上黨太守馮亭連夜遣使者向趙王丹求援。 趙王趙丹見之大喜,決意傾國而戰。 ※ 兩年後,趙國邯鄲。 「陛下,您千萬不可聽信奸佞讒言。自烈侯開基,武靈王中興以來,趙國經歷風雨飄搖,好不容易才走至今日局勢--咳,」藺相如的侍從趕緊
Thumbnail
漢高祖叫劉邦,呢樣嘢大家都知道,但係大家又知唔知出處係咩呢?大家可能覺得《史記》或者《漢書》有記載,其實唔係,我地睇下呢兩本書既記載。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沛豐邑中陽裏人,姓劉氏,字季。 《漢書.高帝紀》: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姓劉氏。 《史記》同《漢書》都係無記載漢高祖叫咩名,《漢書
「為什麼秦始皇不去報復那些人啊。」 那時候電視在放尋秦記, 我看到秦始皇一開始被打壓、逼瘋, 再一路走上王位稱霸的時候,忍不住跟我爸問。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杜威作為趙漢的談判代表為了把價碼標的高一點,反覆強調王郎確實是西漢王朝十二任成帝的嫡親骨肉,打狗要看主人,咱得有個看相。 這是比較冒傻氣的談判代表,咋能跟另一個政權說自己的血統更純正呢! 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劉秀對這種血統論最為不屑:「就是成帝本人復活從棺材裡爬出來,皇帝跟他也沒關係了,更何況他的
左 傳 【陰飴甥對秦伯】     秦國攻晉,擄晉惠公。     晉國大夫陰飴甥前往秦國求和。     秦伯問:「晉國內部和睦嗎?」     陰飴甥說:「不和睦。平民認為一定要為晉惠公報仇。士大夫們知道晉惠公的過失,認為秦國一定會放回惠公,要報答秦國的恩德。因此不和。」     秦伯又問:「
Thumbnail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