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幸福教養】帶領孩子思考「情境的需要」

【綠豆爸的幸福教養】帶領孩子思考「情境的需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捷運上有太多物品,和孩子的遊具相似。

狹長的走道,在離峰時段就像家裡的走廊,孩子好想從頭衝到尾,再從尾衝到頭;

門口一根根亮晶晶的扶手,就像公園裡的單槓一樣,孩子好想手腳並用爬上去,然後再懸吊著;

圓型的吊環,就像是遊樂場裡吊環,孩子好想像隻長臂猿一樣,把自己一個一個擺盪過去;

藍色的椅子,就像是泳池畔的跳水台,孩子好想站在上面往下跳,儼然像是跳水選手;

椅子下面的空間,就像是秘密基地,孩子好想鑽進去再鑽出來⋯⋯

這些動作,不只是孩子的想像,而是真實發生在捷運車廂裡。

認同的父母,覺得是大眾交通工具沒有考量孩子的需要,沒有設計遊戲空間讓孩子合情合理合法的遊戲,因此孩子這麼做,是情有可原、是需要被接納的⋯⋯

不認同的父母,覺得孩子的這些行為會影響到其他乘客,會有安全顧慮,是違反大眾捷運法的,是父母沒有教養孩子⋯⋯

然後,辯論大賽就開始了!

讓孩子不無聊

從綠豆粉圓兩歲開始,捷運是我們每週必定會搭乘的交通工具之一。

我們知道,「無聊」是親子關係的最大地雷,因為孩子無聊,就會試圖用各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因此從第一次搭乘捷運,我們就「全副武裝」。

畫畫本、貼紙書、手指偶、繪本故事書⋯⋯,孩子的背包裡有一些、我的背包裡也有一些,陪我們渡過不見天日的板南線。

文湖線、淡水線,我們就邊看風景邊聊天,隨著孩子年齡愈大,我們也會輕聲玩文字接龍、顏色聯想的遊戲。

因為不無聊、因為我們專注在孩子身上,孩子自然不需要吸引我們的過度關注。

但綠豆粉圓就不會想像那些和遊具相像的物品嗎?不會想跑車廂、跳椅子、拉吊環、爬單槓嗎?當然會想!他們可是孩子呢!

我們親眼見過各種年齡層:從學齡前的孩童、到穿著制服的國高中生、再到打扮時髦的成年人,把捷運當成公園或運動場。

綠豆粉圓也曾經問過我:「為什麼他們要這樣?我也可以在捷運上跑、跳、拉、爬嗎?」

面對「為什麼他們⋯⋯?」的問題,我都是回答:「因為這是他們的選擇!」而不是他們不對或犯錯。

面對「我也可以⋯⋯?」的問題,我都是回答:「你覺得適合嗎?為什麼?」而不是直接說出一個標準答案。

帶領孩子思考「情境的需要」

我們會帶著孩子思考,同樣一個物品,放在不同的空間,是否會有不同的目的?使用方式是否一樣?也就是「情境的需要」。

狹長的走道,捷運和家裡的目的不同,捷運的走道是讓乘客通行,家裡的走道只有自己家人使用,想在牆壁上畫畫都可以;

扶手和吊環,捷運和公園的目的不同,捷運的扶手和吊環是讓乘客可以扶握、避免跌倒,公園的扶手和吊環則是讓人遊戲;

藍色的椅子,捷運和游池跳水台的目的不同,捷運的椅子是讓乘客可以坐,跳水台則是跳水使用,反而不能坐;

椅子下面的空間,捷運和家裡秘密基地的目的不同,捷運椅子下的空間可以置放背包行李,家裡秘密基地則是孩子的地盤。

我們同理孩子想玩、愛遊戲的天性,但同時我們也不能放棄自己身為父母的責任。

想跑,我們去找一片大草地,可以在善導寺站下車;

想拉吊環、爬單槓,我們去找公園,可以在大安森林公園站下車;

想跳水,我們去找游池,可以在大湖公園站下車;

想躲進秘密基地,我們回家吧!可以更盡情的遊戲!

不是可以還是不可以,而是真的有必要在捷運上跑車廂、跳椅子、拉吊環、爬單槓嗎?

當我們不只思考「自己的需要」,而是同時納入「情境的需要」之後,我們反而可以真正安心地滿足需要喔!

avatar-img
可能幸福學院
37會員
14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可能幸福學院 的其他內容
倒不如回頭修正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從每天生活的時間常規建立起,陪伴孩子一起去落實,然後面對孩子的「再一下下」,採取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執行時間的常規,讓孩子學會感受時間、同時提升對父母的信賴,孩子就會明白父母是會滿足他的發展需求、而且是說話算話的。
相對於孩子行為的四項錯誤目標:過度關注、權力鬥爭、破壞報復、無能放棄,我們也整理出了孩子內心的四項真實需求:成長的能力、貢獻的價值、作主的權力、無條件的愛,並且邀請家長,藉由每天的記錄,將這四項真實需求落實在生活當中。
壓歲錢則是長輩、親朋好友之間,帶有祝福涵意的禮物,通常來說累積的金額是很高的。 也因為壓歲錢是一年一次、金額又很高,很適合帶領孩子進行一年的財務計畫。別錯失了這次機會,而讓孩子一次「揮霍殆盡」呀。
事實上,掃描和提醒卻造成了反效果,大人愈是提醒、孩子愈是不在意;然後又進入負面循環,因為孩子不在意,父母就更加提醒;因為父母的一再提醒,孩子就更不在意。
如果孩子從小玩的不夠,這樣的孩子在情緒上容易起伏、人際上容易有衝突、學習上更是容易自行中斷。也因為玩的內在趨力太強了,隨著孩子愈來愈大,如果大人還是沒有及時讓孩子大量增加玩的時間、空間、玩伴、內容,那麼孩子就會開始在情緒、人際、學習這三個面向「玩」起來了。
對多數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生活型態源自於自己的生命經驗,因此我們很容易發現,小刺蝟的附近,往往有隻大刺蝟、甚至超過一隻。這隻大刺蝟有可能是爸爸媽媽、有可能是阿公阿媽、有可能是叔叔阿姨、甚至也有可能是鄰居朋友。
倒不如回頭修正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從每天生活的時間常規建立起,陪伴孩子一起去落實,然後面對孩子的「再一下下」,採取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執行時間的常規,讓孩子學會感受時間、同時提升對父母的信賴,孩子就會明白父母是會滿足他的發展需求、而且是說話算話的。
相對於孩子行為的四項錯誤目標:過度關注、權力鬥爭、破壞報復、無能放棄,我們也整理出了孩子內心的四項真實需求:成長的能力、貢獻的價值、作主的權力、無條件的愛,並且邀請家長,藉由每天的記錄,將這四項真實需求落實在生活當中。
壓歲錢則是長輩、親朋好友之間,帶有祝福涵意的禮物,通常來說累積的金額是很高的。 也因為壓歲錢是一年一次、金額又很高,很適合帶領孩子進行一年的財務計畫。別錯失了這次機會,而讓孩子一次「揮霍殆盡」呀。
事實上,掃描和提醒卻造成了反效果,大人愈是提醒、孩子愈是不在意;然後又進入負面循環,因為孩子不在意,父母就更加提醒;因為父母的一再提醒,孩子就更不在意。
如果孩子從小玩的不夠,這樣的孩子在情緒上容易起伏、人際上容易有衝突、學習上更是容易自行中斷。也因為玩的內在趨力太強了,隨著孩子愈來愈大,如果大人還是沒有及時讓孩子大量增加玩的時間、空間、玩伴、內容,那麼孩子就會開始在情緒、人際、學習這三個面向「玩」起來了。
對多數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生活型態源自於自己的生命經驗,因此我們很容易發現,小刺蝟的附近,往往有隻大刺蝟、甚至超過一隻。這隻大刺蝟有可能是爸爸媽媽、有可能是阿公阿媽、有可能是叔叔阿姨、甚至也有可能是鄰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