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幸福教養】使用「行為結果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住家對面開了間超市,因此最近孩子都會約我們在回家前,先去採買晚餐或點心。

琳瑯滿目的貨架,讓我們在挑選商品前都會再三確認,看看成份、製造日期、保存期限⋯⋯等資訊。

最後到櫃台結帳時,店員也會拿起商品,找到條碼的位置,然後刷條碼識別品名和價錢。

有時候商品的條碼位置不顯眼、或是條碼貼紙被覆蓋住時,店員還得要查詢手上的商品手冊,確認商品資訊。


孩子小從兩歲、大到十歲,都具備照顧自己的基本能力,也應該要為自己負起應該的責任,最基本的,身上的服裝該怎麼搭、襪子穿還是不穿、鞋子左右腳正確不正確,父母都必須將權力交還給孩子。

不過我們也觀察到許多家庭,當孩子準備要放學離開時,爸媽所做的第一件事,就像是在超市挑選商品、或是店員拿起商品刷條碼一樣,會先用眼神當成掃描器,掃描孩子一輪。

「你的襪子呢?外套呢?水壼呢?書包呢?帽子呢?圍巾呢?雨衣呢?悠遊卡呢?」就像超市店員發現條碼有誤、或是商品有缺陷時,必須盡快的修正和調整。

家長看到「不符標準」的表象,總忍不住想要提醒孩子。

如果大人的掃描和提醒是有效的,會讓孩子更懂得照顧自己、更不會遺漏物品,那就太好了。

我們理解父母的好意與無奈,一方面希望孩子把自己照顧好;另一方面又覺得如果東西遺漏了,有可能讓自己更麻煩,不是要花時間回去拿、就是要多花錢再買新的。

但事實上,掃描和提醒卻造成了反效果,大人愈是提醒、孩子愈是不在意;然後又進入負面循環,因為孩子不在意,父母就更加提醒;因為父母的一再提醒,孩子就更不在意。

甚至當孩子遺漏物品時,第一個反應不是去想東西在哪裡?或是思考下次可以怎麼做?而是先責怪父母、先對父母發脾氣。

孩子不是條碼、更不是商品,他們是一個逐步要為自己負起全部責任的生命。父母教養最重要的事,就是協助孩子建立為自己負責的責任感。

而我們的親身經驗,「行為的結果法」是最適合培養責任感的方式。

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會衍生結果,只要是沒有立即危險、或不會影響生命安全的情況下,我們都會建議父母不要介入孩子的行為結果,因為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我們稱之為「自然結果」

不穿襪子就穿鞋,容易磨出水泡,基本上不會影響生命安全,因此讓孩子體驗磨出水泡不舒服的自然結果,孩子才有穿襪子的動機。

不穿外套在冬天外出,容易咳嗽、打噴嚏、流鼻水,基本上不會影響生命安全,因此讓孩子體驗生病不舒服的自然結果,孩子才有穿外套的動機。

不帶雨衣,如果遇到下雨,全身就會淋濕,基本上不會影響生命安全,因此讓孩子體驗全身濕透不舒服的自然結果,孩子才有帶雨衣的動機。

如果孩子行為衍生的結果,是有危險性、或是影響到家庭的其他成員時,父母則可以運用智慧,以行為的「合理與邏輯」性,設計「合理結果」

但「合理結果」必須先讓孩子了解,在執行合理結果之前,可以讓孩子有一次機會,並告知孩子、讓孩子理解第二次會需要面對行為的合理結果。

不帶水壼在夏天運動,容易中暑、脫水,會有危險性,因此第一次發生時,可以提供自己的水給孩子喝,但同時要確認下次同樣的情境發生時,沒有水可以喝、就不能運動,因此合理結果就是無法運動。

不帶悠遊卡,就無法搭乘捷運或公車,自然結果是得走路回家,但孩子無法自行回家,需要大人陪同,這就影響到家庭的其他成員了,因此第一次發生時,可以借錢讓孩子購票,但同時要確認下次同樣的情境發生時,需要由孩子負起責任,像是孩子需要從自己的零用錢支出或扣除。


和不帶悠遊卡類似的狀況,是東西不見了,第一次發生時,大人一樣可以再買一個給孩子,但同時要確認下次同樣的情境發生時,孩子必須使用自己的零用錢支出或扣除。

我們家有個簡單的算法,如果200元以內的物品遺失了,需要由孩子全額以零用錢購買(孩子每週的零用錢為90元,大約2~3週可存到);如果遺失的物品超過200元,則大人和孩子可以各出一半。

經由「行為的結果法」來培養責任感的孩子,才會對自己的物品和身體愈來愈有感覺,也才能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只遵循父母的指令、或是刻意和父母唱反調。

而父母也可以放下那銳利的眼神,不用再當條碼掃描器緊盯著孩子,是一舉數得的教養改變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可能幸福學院
39會員
14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可能幸福學院的其他內容
2024/02/11
因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不但牽涉到不同家庭的價值觀,還需要判斷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或是權力欲望,以及親子關係是否達到「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
Thumbnail
2024/02/11
因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不但牽涉到不同家庭的價值觀,還需要判斷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或是權力欲望,以及親子關係是否達到「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
Thumbnail
2024/02/11
隨著社會氛圍愈來愈強調自由與平等,一代比一代的孩子更「有種」了,孩子不再「打到會怕、罵到不敢」,而是「愈打愈欠打、愈罵愈討罵」!
Thumbnail
2024/02/11
隨著社會氛圍愈來愈強調自由與平等,一代比一代的孩子更「有種」了,孩子不再「打到會怕、罵到不敢」,而是「愈打愈欠打、愈罵愈討罵」!
Thumbnail
2024/02/11
當孩子有積極的事務可以幫忙時,既不會無聊、又能展現能力與價值,自然就不需要呈現不良行為,而大人也就不用再烙下威脅的話語了,親子關係的正向循環,或許就從超市採買這裡展開囉!
Thumbnail
2024/02/11
當孩子有積極的事務可以幫忙時,既不會無聊、又能展現能力與價值,自然就不需要呈現不良行為,而大人也就不用再烙下威脅的話語了,親子關係的正向循環,或許就從超市採買這裡展開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往往是氣餒的孩子。一個最需要被鼓勵的孩子,往往是最少得到鼓勵的孩子。
Thumbnail
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往往是氣餒的孩子。一個最需要被鼓勵的孩子,往往是最少得到鼓勵的孩子。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面對孩子的挑戰,是一個改變自己、改變親子關係、改變家庭關係的重要歷程,過程當中會面臨到很多的挑戰,但只要經歷過後,就能享受到家庭團隊合作的甜蜜果實。
Thumbnail
面對孩子的挑戰,是一個改變自己、改變親子關係、改變家庭關係的重要歷程,過程當中會面臨到很多的挑戰,但只要經歷過後,就能享受到家庭團隊合作的甜蜜果實。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