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幸福教養】親子關係的界線,是親子建立信任的開始,更是孩子成為一個值得被信任的人的起點

2024/02/0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早晨火車站的候車大廳,一組家庭的聲音吸引了我的目光。

媽媽帶著孩子,然後阿公和阿媽同行,看來是要搭乘台鐵郵輪列車出遊,家人的互動相當和樂,然而大人和孩子之間的對話,卻很值得我們反思和留意,或許,我們也常這樣做呢!

一家人走進候車大廳,孩子指著座位區的一個位子,大聲地說:「我要坐這裡!」

媽媽溫柔的蹲在孩子旁邊,指著座位上的字,告訴孩子:「這是博愛座,是要讓行動不方便的人坐的,你不可以坐這裡喔!」

孩子再大聲的說:「我就是要坐這裡!我就是要坐這裡!」

媽媽沒有再多說什麼,自己坐到博愛座旁的位子,然後看到孩子笑著坐上了博愛座。

接著媽媽從包包裡拿出一個麵包,站在孩子面前的阿媽也從包包裡拿出一個麵包,兩個麵包遞在孩子面前,孩子忽然跳下座位,動手去翻阿媽身上的背包。

阿媽說:「要吃完早餐才可以吃零食喔!」

孩子繼續翻動著,最後拿出了一盒零食,笑著坐回椅子,然後打開來吃。

媽媽和阿媽聊著天,沒過幾分鐘,孩子又跳下了椅子,推著四輪行李箱在大廳裡跑。

媽媽坐著對孩子溫柔的喊著:「這裡不可以玩行李箱喔!」孩子繼續推著。

從廁所走出來的阿公,此時一把抱起了孩子,把孩子放在行李箱上頭,然後推著孩子在大廳裡滑行,孩子好開心的發出聲音。媽媽笑了笑,繼續和阿媽聊天。

沒玩多久,孩子跑回阿媽身邊,撒嬌著說:「我要喝飲料!我要喝飲料!」

阿媽說:「沒有吃早餐,不能喝飲料,只能喝水。」孩子嘟著嘴回到座位上。

此時的我必須下月台等車,而這一家人的車次和我差不多,也起身往月台移動。月台上有飲料販賣機,孩子看到後,大聲地說:「我要喝飲料!我要喝飲料!」

媽媽溫柔的抱起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阿媽拿出零錢要讓孩子投幣,阿公則說:「用我的悠遊卡,這樣才不會找很多零錢!」孩子開心的拿著飲料⋯⋯

整段過程中,三代之間都是有說有笑的,沒有打罵、沒有處罰、沒有威脅、沒有恐嚇,這樣做有什麼隱憂嗎?我們又傳達什麼訊息給孩子呢?大家有看出來嗎?


親子關係的「界線」無比重要

沒錯,正是「界線」二字。

從座位、早餐、行李箱、飲料,大人都先對孩子說出了「界線」,然後又允許孩子逾越了「界線」。

「界線」是什麼呢?對我們來說,界線是在人際關係中,彼此都能夠接受的範圍底限。它包含了個人的期許與價值觀,也包含著社會的規則與潛規則。

由於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同,每個人對於社會規則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每一個人的「界線」也都會不同。

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界線也會因而改變。

然而在「親子關係」當中,「界線」卻佔有無比重量級的位置,為什麼呢?


一、孩子從親子關係的界線中,學習團體與社會的運作模式

團體和社會是由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所組成,若要讓團體運作順暢,要讓當中每個人都為所欲為是不可能的,也因此團體就會形成運作模式,可以是像我們談的「常規」,也可以是大家所熟知的「法律」,而「界線」則是常規或法律的最後一道防線。

由於「家庭正是孩子的第一個團體」,如果家庭當中沒有界線、沒有常規,就很容易讓孩子誤以為「只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進而形塑出「唯我獨尊」的性格。


二、孩子從親子關係的界線中,學習信任別人與成為被信任的人

信任,是很重要的人格資產,卻也是很容易被忽略或違反的性格。

大人總是期望孩子當個誠實的人、說實話、不要隱瞞。然而大人自己,卻很容易出爾反爾、說話不算話。大人總是有「說不完的理由」(這是孩子告訴我的,但大人卻不允許孩子找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說話不算話。

如此的大人,要如何贏得孩子的信任呢?當孩子還小,事事必須仰賴大人時,不得不接受大人的前後不一,但當孩子逐漸長大之後,就會產生對大人的不信任感,而這樣的內心感受,不是讓孩子不再對大人坦承、就是孩子自己也會成為不被信任的人。而這兩者絕非教養想要到達的目的地。


三、孩子從親子關係的界線中,學習建立自己的界線

孩子從觀察大人的界線,學習建立自己的界線。如果大人的界線是因人而異的,孩子也很容易形成「見人說人話」的性格;如果大人的界線會隨心情起伏不定,孩子的情緒也很容易陰晴不定;如果大人的界線容易說話不算話,孩子的界線也會變來變去;如果大人不敢或不願意設立界線,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沒有界線的人。

最大的影響,就會反映在孩子自己的人際關係當中。界線變來變去,會讓他人無所適從;沒有界線,則容易成為被欺侮的對象。


界線:言出必行、謹言慎行

有鑑於界線的重要性,大人要以「身教」示範的,就是對於界線「言出必行、謹言慎行」。

以當天的觀察為例子,如果大人覺得博愛座應該要空出來,就應該溫和而堅定地請孩子坐到其他座位(現場還有很多空座位),如果大人覺得博愛座是可以讓孩子坐的,就不需要先跟孩子說他不可以坐。

初期在練習建立界線時,我建議父母可以有一個「教養日記」,將當天對孩子說的「不可以」、「先A才能B」、「沒有A就不能B」⋯⋯等事件記錄下來。例如:「博愛座不可以坐」、「吃完早餐才能吃零食」、「車站不可以玩行李箱」、「沒有吃早餐不能喝飲料」⋯⋯等。

然後自己先檢視,哪些是自己真正的「界線」?再來和孩子一起討論自己的「界線」,並且說明它的理由,孩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讓我們多一次思考界線是否合理。

親子關係的界線確立了之後,可以做成書面記錄,然後分享給週遭的親朋好友,邀請大家成為神隊友一起助攻,而不是成為豬隊友扯後腿。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在說「不可以」、「先A才能B」、「沒有A就不能B」⋯⋯之前,要先剎車問自己:「說出來就要做到喔!」如果沒有把握做到,不如不要說出口。

(註:身為父母的我們,經常告誡孩子:「說出來就要做到喔!」卻忽略自己反而是最容易出爾反爾的人)

當孩子知道我們是「玩真的」的時候,除了親子關係可以更加順暢、孩子不需要沒日沒夜的測試父母是真是假之外,也是親子建立信任的開始,更是孩子成為一個值得被信任的人的起點。

26會員
15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