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幸福教養】愈打愈欠打、愈罵愈討罵

2024/02/1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果打和罵,就能讓孩子改變行為,我們就不需要為教養孩子而煩惱了,書店裡的教養書籍都可以下架,坊間的教養專家也都可以轉行了(我也就失業了⋯⋯)

隨著社會氛圍愈來愈強調自由與平等,一代比一代的孩子更「有種」了,孩子不再「打到會怕、罵到不敢」,而是「愈打愈欠打、愈罵愈討罵」!


我們把場景拉回自己小時候,班上總會有一個角色,會刻意地去拉別人的辮子、戳別人的背、彈別人的耳朵、拿別人的東西(咦?我好像也做過這些事),接著對方不是說「你很煩耶!」就是作勢要打人,然後劇情就是我跑你追、你打我笑,旁邊的觀眾起鬨說:「打是情、罵是愛!」⋯⋯

這樣的劇情有因為對方打罵而落幕嗎?不但沒有,反而會重覆上演著,還成為破億電影裡的情節之一呢!


別問「為什麼」,而是觀察「為了」什麼?

最簡單的答案,「為了」被「關注」呀!

一個人為了被注意,會嚐試各種方法,直到成功的吸引關注後,就會以同樣的手法重覆操作。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只會為了自己「愛」的人這麼做,如果沒有愛,才懶得做這些有的沒的呢!

回到親子關係,也正因為孩子愛父母、在乎父母(或其中一人),所以為了「爭取關注」,就會採用「孩子認為」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關注可以評分

多數父母不自覺地,當孩子展現正向行為時,會認定這是理所當然的,以平常心相待。

在我還沒有執行幸福教養前,綠豆粉圓自己玩的很開心的時候,就是我休息、泡茶、做家事的時候,直到綠豆叫、粉圓哭⋯⋯,被打斷自由時間的我,就會帶著怒氣衝到現場。

然後用很大的音量、很大的能量、很大的氣勢,處理綠豆和粉圓之間的狀況,過程中綠豆繼續叫、粉圓繼續哭、我繼續大吼責罵!

如果孩子對於父母給予關注可以評分,綠豆粉圓會將「自己玩的很開心」得到的關注打幾分呢?

「0分吧!因為我根本不在現場呀!」

那麼「綠豆叫、粉圓哭」得到的關注是幾分呢?

「100分吧!我可是卯足全力的張牙舞爪在大吼責罵呢!」

如果我動手打他們,這樣的關注又是幾分呢?

「10000分吧!我不但全神貫注,還有肢體的親密接觸呢!」


愈打愈欠打、愈罵愈討罵

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因此世界上一定存在著,被打罵「一次」之後就不會再犯、不良行為就消失的孩子。

但只要父母必須打罵「超過一次」,就代表打罵的方法,不但無法改變孩子的行為,還會讓孩子在更多的面向,挑戰父母的底線,然後讓自己得到更多超過千萬分的關注。

「這樣該怎麼辦呢?難道就不管孩子了嗎?」


翻轉劇情,關注正向行為

當年開始執行教養改變的前幾項策略,有一項很重要的,就是要翻轉關注的目標,當孩子展現正向行為時,我要投以關注;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只要在安全的情況下(例如在家裡),我反而必須忽略。

所以當綠豆和粉圓自己玩的很開心的時候,我反而會跟著一起玩,過程當中若要離開,也不會超過十分鐘。

同時當孩子有正向行為,尤其是對家庭、家人有貢獻的行為時,一定要立即給予「具體的鼓勵」:你的行為→造成哪些好的影響→父母心中的感受。

孩子剛聽到這麼完整的回饋時,還會覺得不好意思呢!但當正向行為被關注了,而孩子也需要被關注時,自然就會以正向行為待人處事囉!

「那我的自由時間怎麼辦?」

當他們有衝突的時候,反而成為我的自由時間,我可以戴起耳機聽重金屬搖滾樂、我可以隨手拿起一本書來看、還可以打開電視。

然後,他們就不衝突了!

(註:初期還是會有人不死心要來告狀,試圖把我拉回衝突的舞台上,我才不要中招,連觀眾席我都不去了,更何況是舞台)

「那家事呢?還有時間做嗎?」把家事成為親子單獨約會的活動之一,和孩子討論分工,一個跟我一起洗碗、另一個跟我一起洗廁所,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一起」是關鍵字喔!


固定時間進行家庭會議討論

孩子衝突後來告狀,就和《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談到的,孩子是以「可惡的他、可憐的我」做為角色設定,父母無論站在哪一方、為哪一方說話,都會造成親子雙輸的局面,因此反而要著重另一面:

「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我們開始在每週日早上安排家庭會議,初期像是爆料大會和辯論賽,親子四方總想怪罪別人的不是,但發洩情緒後,重點還是要緊扣著「接下來該怎麼做呢?」也就是要討論出「解決方法」,然後執行一個星期,再下週在看有沒有需要調整。


孩子的誤解

所有的教養改變,都不是一蹴可及的,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親子之間也是花了許多年養成了目前的模式。

孩子也有可能在初期誤解,以為是自己的不良行為還「不夠壞」,所以不足以引起父母的關注、不足以讓父母來打罵他。

此時父母更要沉住氣,畢竟過去打罵的債也是得還,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冷靜角,不被孩子牽著自己的情緒走,就把它當成孩子給我們出的關卡,我們關關難過,仍是要關關過。

「在外面沒有冷靜角怎麼辦呢?」

在調整的過程中,我們在任何地方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確定「避難所」在哪裡,像是樓梯間、轉角處、或是自己的車子,只要任何一方的情緒火山快要爆發(或已經爆了),就先趕往避難所,在那裡一樣孩子可以哭、可以叫,然後父母當成練功一樣,不介入、不動氣!

不建議把避難所設在廁所,是因為會有很多熱心的路人敲門關心,反而讓親子的壓力更大。

理解孩子要的不過是「被關注」,重新思考回應關注的時機點,打和罵的頻率自然就會減少,到後來就能像我們一樣,完全不需要打和罵了!一起來練就這絕世武功吧!

26會員
15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