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閱讀時間太長,純粹是因為我在翻譯成中文以外還加了原文)
暢銷書《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在他2024年2月8日發送的電子週報中提出一個觀點:
你想要什麼就直接問,只要那個問題夠明確且直白,很多人都很樂意幫忙的。而且在嚇死人多的案例中,只要你有勇氣提出要求,那些格外卓越、你覺得不可能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但,永遠不要期待別人會答應,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他們必須衡量多件優先事情的先後順序。你請求的事情並不是他們的責任,所以就算你被拒絕了,還是要輕鬆自在地繼續過你的生活,畢竟這世界有這麼多機遇😉。
原文:
"Always ask, but never expect.
Always ask for what you want. Many people are happy to help—if the request is direct and specific. In a surprising number of cases, something remarkable is possible if you have the courage to ask.
Never expect people to say yes. Everyone is busy and balancing multiple priorities. Your request is not their responsibility. When you're told no, move on lightly and freely. The world is full of opportunity.”
JAMESCLEAR.COM | FEBRUARY 8, 2024
2024.02.08
(我在中文翻譯結尾加了一個眨眼的表情符號,純粹是揣摩James Clear的心境,如果有其他看法也歡迎提出。)
有多少次,你因為顧慮到別人的便利性或是自己的面子(大多數人通常是後者),覺得這樣問“怕”會麻煩到別人,或是拉不下臉來尋求幫助,覺得這樣就是示弱、乞求的表現,而無法開口請求別人的協助?
「不知道別人有沒有時間,會不會覺得我很麻煩?」
當你有了事情想請人幫忙,卻在這個疑問之上,自己“生”出了這個疑問,怎麼辦?
沒怎麼辦,解決這個疑問的方法就是直接問。
「不好意思,想請問您方不方便幫我………?」
每個人的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但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這麼問,只要不是太艱難的事情,對方都是很有意願幫忙的,就算當下他有更優先的事情要做,也會說:「我等等幫你。」
勇於開口的人最可能先得到,但不開口就什麼都沒有。
對我而言,我想解決這件事情的好奇心已遠遠超過我需要鼓起勇氣的那股懼怕。與其花時間與精神在那邊想:「這樣會不會麻煩別人?」,卻想不出個所以然(廢話,你又不是別人),不如大方地提出自己的需求。
相信我,大方的人更容易被人接受與喜愛。
如果是拉不下臉來提問或是請求幫忙呢?
承認自己不知道或不會,並沒有什麼好丟臉的,因為世界如此之廣闊,不論年紀與經歷,人的認知本來就是有限的,這時候更要主動提問,來打破自己有限的認知。
怎麼說呢?
人類有種認知協調一致性的本能,也可以說是種錯覺。
當你要求別人幫你一個忙,他心中可能會產生一種矛盾:「我跟你又不熟,但是不幫忙好像又說不過去。」
於是,在幫助你完成一件(好)事之後,對方會進一步與「你是個好人」的認知做連結,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協調一致性,人們會說服自己:「我幫人完成了一件好事,那個人是誰?我做的是好事,他應該也是個好人吧?!」
原本不確定的「吧」,會漸漸由問號轉為肯定的驚嘆號。
心理學上,這就叫做「富蘭克林效應」,
比起你幫助別人,讓別人來幫助你更容易讓對方對你產生好感。
退一萬步來說,提出了這個要求,被解決問題的是你,被認同的也是你,雙贏啊簡直!
就算本意沒有要讓對方對自己產生好感,但也能獲得實質上的幫助,而且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何樂而不為?
看完上述,你開始努力踏出詢問的第一步,期待得到別人的幫助了嗎?
很抱歉,但書通常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現在最常聽到被拒絕的一句話是什麼?「我很忙。」
真的很忙嗎?或許吧,但也許是你的事情並不在對方的優先選項內。
現代人真的都挺忙的,忙著刷抖音、滑Instagram、看方格子(有在優先事項內吧)。
所以就算被拒絕了,也不必覺得沮喪,或因此怪罪對方。
即便你覺得你們很親近,或是他讓你覺得他不會拒絕你的請求,你自己的事情真的不是他人該承擔的責任。
成為一位真正思想獨立的人吧!
不懼於表達自己的無知、勇於探索提出請求,並且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與行為負責。
不必期待他人的協助,而是期待自己能為自己形塑怎樣的生活。
當能抱有正確的期待與好奇心,相信你眼中看到的世界都是有趣且充滿機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