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有『時間』思考『時間』這東西,在『時間』中思考『時間』的同時,它卻一直悄然流逝,並且以一種類似聲音的方式,由不知什麼地方產生而如潮水般向你湧來,卻又飛快地遠離你而成為你稱之為『過去』的什麼東西;然而時間既不是物質也不是非物質,科學以原子震盪為時間計算的參考,但你的一刻鐘與其他人的一刻鐘是等值的嗎?一個男人的一分鐘和一個女人的一分鐘有何不同?一個飛行員的一秒和公車司機的一秒又有何相似?發生意外的瞬間感受時間變慢了甚至會回溯,歡愉的片刻卻又如此短暫轉眼即逝。如果時間具有重量,如一般可觀察的,它呈現為塵埃的累積或是眼眸之上沉重的皺紋;如果時間是距離,你看到那夜空上的銀河是遙遠的過去,在人類存在之前既已塵往。在地球上,時間存放為古老的記憶,那些凍結的化石也已說明不可抹滅的足跡。但這裏有個迷思:既然是過去的星子,為何是『現在』讓我們看見呢?它們的『現在』是我們可能的未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不會知道。時間是如同行道樹一個個排列著嗎?喔,這是過去,喔,這是現在,喔~未來,剛剛經過了。
那麼科學如何測算星系的距離呢?科學家使用多種方法來測量星系的距離,據維基的解釋,其中最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標準燭光:某些天體具有已知的標準光度,例如造父變星和Ia型超新星。通過測量這些天體的視星等,就可以計算出它們的距離。 紅移:根據哈勃定律,星系的光譜會因其運動而發生紅移,紅移量越大,星系的距離就越遠。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的餘暉,其溫度在各個方向上都是均勻的。然而,由於宇宙膨脹,來自遠處星系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會發生紅移,因此可以通過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紅移來計算星系的距離。
看不懂?簡單說是這樣子的:光子以光速(光子本身無始無終的運動)在浩瀚的宇宙空間穿行,它們什麼時候抵達你的眼睛或被儀器捕獲後,再以紅移現象推論出距離有多遠。而這個距離無法以道里計,就以光速為單位,光速既時間,距離多少光年就是人類理念中的多少年。但這實在是個模稜兩可的說法,而且略顯蒼白,因為科學家也跟我們一樣,看到的光來自於『過去』但我們的認知是『現在』,如何證明距離多少光年呢?這些理論是無法驗證的,就如同達爾文的進化論一樣,都是完全無法驗證的假說,可是卻被宣傳成『科學』編寫進教科書。如何驗證這類假說?倒不如說這比科幻小說更天馬行空而且充滿頗堪玩味的『創意』,但你確實一直是被這麼教導的並且相信。
似非而是地,貼切而真實的說法,時間是一種假設、一種建基於人類種族認知上的成為共同理念的理論,為的是建立起人類協同的同步基準點的標竿。但沒有道理宇宙必須按照人類的規則。前所述,銀河星系作為『過去』的呈現而進入我們的『現在』並且走向我們的『過去』 星系的『過去』逐步呈現為我們的『現在』而也只有『現在』是真實存在的現象。那麼,我們正處於你看不到的未來,也無法再度經歷過去。實在很燒腦,邏輯上確實如此,顯然比科學能解釋的更為複雜 - 如果他們不嘗試去證明的話,永遠不會『證明』理論是錯的,科學所能提出的最好的結果,拿著『過去』作為確鑿的證據,科學不證明『未來』它只能提出假設而掩蓋一切它不明白的事情。恰恰歷史唯一帶來的真相是:科學往往證明自己是錯的而非相反。
你忙碌嗎?你需要時間嗎?給你的時間太少以至於無法完成什麼事情?或你有多餘的時間可以消磨時光?時間像似一種充滿未知作用的化學物質,無機,致幻的迷幻藥;作為化學來考量,使之發生,歸於寂靜,它是生命力呈現的虛擬實境,它是身體構建的協議基礎之一,並且以一種公眾關注的旋律牽引著世界的合唱。然而你很少覺察它的存在卻只能在一念之間才忽然意識到它的消逸,但也只是時鐘時間的刻度變化非關於你試圖掌握的現實叢生的現象。那麼時間看似鋪展於空間之內之中,與空間交織在一起以至於時間的記述,必須與空間藕合為標誌性的點才具有意義。那麼,是什麼使之發生?
回顧你的歷史,也就是你叫做記憶的東西,其實是無數大小事件發生的殘影並且因而呈現後來看似稱為結果的現象世界。實際地說,事件發生的前中後必然緊密交織在看似時間與空間構建而成的,某種依照順序包裝好了的的認知當中,一個緊挨著一個,你認知那段時間的裁剪順序為事件,將時空整個的用於容納了情緒、靈性、身體、物質活動使之成為背景,構成了形式上且也是實質上的頗具戲劇性的演出,實質地並且全然地,事件象徵著時空的多個或多種實質結果的顯著,任何歸責於事件的其所呈現的形態、行為是再自然不過的結果。換個視角說,情感的強烈程度影響你對時間的認知,任何看似源頭的與終結的,作為備受期待或排斥的關注焦點,因為其不可逆性造就那麼無數可能的指定性的發展,在必要的條件下,幾乎可說是無限可能地擴展出去了。在量子物理的「時間」,光子在一個片刻有無數可能的運動形式,只要受到觀察,光子可以是物質,光子也可能轉變為目前定義為『能量』的波,須視你觀察到哪個而不是你想觀察到哪個。但它的現象是同時並存的,時間似乎不存在了,怎麼能同時是粒子又是波?這嚴重『違反』進化論的漸進論權威,怎能既是猴子同時又是人?但人有時候確實可以是猴子,猴子從來沒變成人。
物質是由原子和分子所組成的,量子理論說物質是由更微細的粒子所組成,直到更微細更精緻更未可知的粒子,可以一直無限排列下去。理論上,物質是能量看似凝結或凝固的具體型態。例如:空氣、陽光、水都是物質。三者是可觀察的、可觸及的、可短暫持有的具流變性的物質,也是可變態物質,可以是氣態、液態、固態、電磁,光子更能透過儀器轉化為電能,電是波也是更精微的物質,可以轉為磁振也可以是波動。那麼『時間』在這時看似為能量形態的外圍表現,依照你對能量感知的強弱和性質而起伏著情感和理念的認知或說感受,循環反饋牽引著彼此的擴展,最終這能量的波動被定義為『時間』的感受。
你無法反轉時間,因為這樣做不切實際,你的思維具有任意指定的維度,「反轉時間」是在迫使維度受到約束、癱縮,而這是不可能發生的;相反的,它依然是擴展,你只是在嘗試重複。只有當你將空間納入考慮,時間才呈現看似頗具為真實性的假設。依照你的慣性,時間是情緒擴張的表層或說表端的變形現象,你潛入於情緒的深度或強度會影響經受時間的感受。若僅只是情緒的表面滑動,時間將是倉促的;若深潛於情緒的波動,時間可以是任意長度的運動。時間是情緒波動的可編程代碼之一,儘管它無始無終以來就是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