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要拜發糕,每次等到燒香說隔開了要收神桌上的糕和各碗了。
我就把發糕丟了,這發糕真不愧是發,很發的發到滿出來了開好幾朵,
實在吃不下口也不敢吃,所以一過完年就丟了。
我奶奶在我小時,發糕是自己做的。
奶奶的做發糕時,有忌禕禁止有喪事的人接近,而且這些人還不能擦神明及神桌。
奶奶說有一年有喪事的人擦了神桌,那年的發糕不管怎麼做都不會發。
奶奶的發糕的有發是看她蒸出來的粿有沒有裂開?有裂開就叫做有發。
奶奶做的發糕是黃色的,比現在市面上買的還黃,
奶奶是純米去做發糕的,做的過程我不曉得,我只會吃。
記得奶奶做好的發糕沒那麼發只會裂,
金黃色的表面有裂開的痕,有的痕較大叫大發,有的小裂叫小發。
我總是在剛蒸起來後撿幾個來吃,以後就不吃了,
我不愛吃發糕,但一定在奶奶做好時吃幾個,
我姑姑還把剩下的發糕切一切去煎。
記得奶奶怎麼做都不會大發不會像現在賣的那麼發,
現在做來賣的是怎麼樣做來發成花朵呢?
媽媽說有放類似發粉等才這麼發,我聽了認為不自然,
不愛吃發糕的我當然不敢吃現在的發糕啊。
雖然我不愛吃發糕,但也不讚成現在的人把發糕做成只能看不能吃的大發樣子。
生意人實在可像奶奶一樣誠實的用純米下去做,讓發糕自己裂開,
再有創意的加入各種堅果等,做成可讓人拜拜又可讓人一看就想吃的不丟啊。
發糕是以前人用來測試來年的發不發?
就是一樣的做法看誰的大裂痕?誰家的做出來沒裂痕?或小痕?
不管裂大裂小或沒裂?都在蒸好掀開鍋蓋時看清楚來知道,
而不是現在人作弊的不自然的弄成個個大發但不自然的不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