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己的論述?

Sylvie-avatar-img
發佈於專業白話文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天跟朋友討論——在我搜集了這麼多資料又畫成了滂薄的心智圖之後,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清楚的呈現出來呢?

他說,用自己的話講。

就自己的話說,先要形成自己的論述。

自己的論述,就是經過消化吸收之後,帶入自己的思考、反饋或建議。

過去,我可能會這麼說:其實從內容產生初期的主題設定、資料檢索、篩選方式、彙整邏輯,乃至於最後呈現出來的敘事結構,都是自身立場的體現了。

不過,確實立場並不等同於觀點或論述。



的確有某種文章類型,是不太允許也不太需要「作者的評論」,常見諸如訊息類型的文章,或者說所謂的「訊息」類新聞。

通常,這類文章的背後還吊著「平衡報導」的幌子。

說幌子,並不是指平衡報導是假的,而是,但凡沒有什麼能力或實力可以提出個人見解的記者或寫作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呈現多方視角」,但讀者是絕對看不出記者個人的觀點或論述,因為根本沒有 XD

當然,除了沒有觀點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怕被罵。或許是因為自知觀點不成熟、欠缺理論依據或事實基礎,所以不敢說,於是就躲到報社或雜誌社的立場後面去。

而這樣的文章在當今的媒體上,多著去了。

雖然說,這樣的記者或寫作者,確實已透過選題的方式踩住某一個立場了,不過這立場通常源自其所處的組織,並不是個人的;且往往會落得除了在架構、編排或選題與切角方面「有立場」之外,其他什麼都沒有。

以媒體而言,大致就可據此區分為「純訊息」或「有觀點」的內容。

純訊息屬性的內容,其實早已被AI給取代了,不管是實時連接地震動態的訊息推播、即時的訊息傳播,又或者那些來自行車記錄器或社群論壇上「網友熱議」綜合報導。



昨天寫了一篇文章,大多是統合與梳理最近在讀的資料,內容比較像是會出現在論文第二章的文獻回顧。至於沒有特別寫出的觀點,大多分散在筆記用的心智圖和私人的筆記上了,等到合適公開討論的時候,再慢慢整理出來。

最近在研究幾個特定的議題,迫於時間壓力,今天花了幾乎半天的時間,非常大量而快速地彙整出相關的文獻與報告——已經很久很久沒有這麼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了。

只是,稍早有個朋友私下看了我的資料,卻只是淡淡表示我讀東西或研究議題的習慣,就跟吃東西一樣,只有「辣、很辣、非常辣」,卻沒有酸甜苦和其他的味道。

意思是,要是抓著幾個點就奮力往下挖,很容易忽略「既廣且深」是「廣」要在「深」的前面。「資料已經夠多了,不需要再看了,」他提醒,許多時候「廣度」比起「深度」更需要先掌握住。

這個提醒太有趣,想到上週才寫到:

過去,我是個自認為黑白分明的人;而現在,更容許自己的思維與價值判斷出現更豐富的灰階層次。

現在看來,灰階不夠,需要更多顏色才可以。

啊,不過我真的很喜歡吃辣,需要振奮的時候,一定要爆炸辣!



話說回來,好看的文章必須要有觀點。

期許接下來的每日撰文,除了盡可能地減少思路不清晰的括號之外,也能嘗試寫出更多具備觀點的內容——透過清晰的論述。


avatar-img
70會員
103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ylvie的移動城堡 的其他內容
觀察全球使用直播電商較為頻繁的用戶,可發現其平均年齡介於33至36歲之間,其中25至34歲的用戶在直播電商中佔比最大。此外,不管是觀看直播的目的、購買的產品項目、下單的時機點(直播中或直播後)與每次消費金額等,皆有地域性與文化差異。
2023年4月,紐約成立的Runway AI發佈了一段用AI生成的影音:畫面模糊、卡頓,物體扭曲,僅時長4秒;四個月後,Runway將文生成影音的效果推向4K超高清,實現鏡頭的連貫穩定,長度也從4秒提升至18秒——這是2023年文生成影音的「時長天花板」。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的崛起,AI在文字、圖像、產品文案等方面的應用正掀起波瀾。本文分享了使用ChatGPT進行文案撰寫以及對於咒語格式與最佳內容認知的觀察。不過,使用者的專業程度對合作成果至關重要。另外,文章觸及使用AI工具提供的功能性應用,以及在創作和發展方面的潛力。
領英的定位是,幹點正事兒,這就導致,外部環境競爭越激烈,它的活躍度就越高。畢竟,大家都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2023年,短短一年裡,領英的個人發帖量,就增加了87%。換句話說,領英的優勢原點,其實是它的人設。它從一開始,就讓你覺得這是一個幹正事兒的地方。在這個人設的加持下,用戶遇到的所有職
在數位時代,社群平台成為交流的主要渠道。而在眾多社交平台中,LinkedIn是一個專注於職場、專業的社交網絡,它不僅是一個尋找工作的平台,更是一個展示自我、建立人脈、分享與學習專業知識的場所。 透過LinkedIn,我們可以展示自己的專業、經歷與成就,創造個人品牌,與全世界的專業人士建立連結。那麼
觀察全球使用直播電商較為頻繁的用戶,可發現其平均年齡介於33至36歲之間,其中25至34歲的用戶在直播電商中佔比最大。此外,不管是觀看直播的目的、購買的產品項目、下單的時機點(直播中或直播後)與每次消費金額等,皆有地域性與文化差異。
2023年4月,紐約成立的Runway AI發佈了一段用AI生成的影音:畫面模糊、卡頓,物體扭曲,僅時長4秒;四個月後,Runway將文生成影音的效果推向4K超高清,實現鏡頭的連貫穩定,長度也從4秒提升至18秒——這是2023年文生成影音的「時長天花板」。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的崛起,AI在文字、圖像、產品文案等方面的應用正掀起波瀾。本文分享了使用ChatGPT進行文案撰寫以及對於咒語格式與最佳內容認知的觀察。不過,使用者的專業程度對合作成果至關重要。另外,文章觸及使用AI工具提供的功能性應用,以及在創作和發展方面的潛力。
領英的定位是,幹點正事兒,這就導致,外部環境競爭越激烈,它的活躍度就越高。畢竟,大家都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2023年,短短一年裡,領英的個人發帖量,就增加了87%。換句話說,領英的優勢原點,其實是它的人設。它從一開始,就讓你覺得這是一個幹正事兒的地方。在這個人設的加持下,用戶遇到的所有職
在數位時代,社群平台成為交流的主要渠道。而在眾多社交平台中,LinkedIn是一個專注於職場、專業的社交網絡,它不僅是一個尋找工作的平台,更是一個展示自我、建立人脈、分享與學習專業知識的場所。 透過LinkedIn,我們可以展示自己的專業、經歷與成就,創造個人品牌,與全世界的專業人士建立連結。那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設好早上6:30鬧鐘,準備起床趕報告,結果卻賴床到10:00 這時候,有很多選項: 可以氣自己為什麼爬不起來,用一整天的情緒懲罰自己 可以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就是爛、就是糟、就是個loser,並不停細數自己的「失敗」 也可以「哇~」讚嘆這件事的發生
Thumbnail
新聞稿與一般文章雖然架構上沒有什麼不同,但在撰寫的方式上有一個必須關注的事情在於「人稱」。由於新聞是第三者角度的存在,所以「我」跟「我們」基本上是不會用的,這時候要運用的小技巧就是正妹表達法:很多正妹在表達自我看法的時候不是用「我覺得」,而是用「寶珍覺得」。也就是把「我」跟「我們」全部換成品牌名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Thumbnail
現代人大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人並不總是能輕易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看似自由實則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單向度的人。 最近看馬庫色《單向度的人》、以及心理學「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都提到了辯證法這個偶爾出現、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東西,今天來聊聊它。
沒有說過的規定,要硬拗自己說過就是說謊。 肺炎很危險,廢言過多卻讓人摸不著重點, 我替妳整理,正因為妳的話永遠沒有重點,所以一直希望他人能看出來,話說貴方的作文能力真的有待加強,不論別人替妳作了什麼,妳眼中只有顏色對吧? 我眼中有一個沒有是非也沒有說話重點的人,自認為民主支持者,卻專作損人也利
Thumbnail
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多半會被認為很聰明,但倘若做人處事不夠圓融,在人際關係上處處碰壁或與人結怨,還會被認為是聰明嗎? 其實,以時間線拉長來看,「聰明」不只是求學取得好成績,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都是在職場或在社會上與人互動及相處,所以日本全民教育家齋藤孝便在《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這本書中提到能否適應
  如果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對我來說,最直接有效不是闡述自己得出的結論,而是把重心放在描述自己看過或經歷過,使自己得出這個結論的那些「畫面」。如果我認識到這個對象的方式能夠被盡可能清晰地再現出來,我相信看到的人總能或多或少產生我產生過的感受,去自發地認識到所謂「作者的觀點」。
Thumbnail
前幾天matters上面舉辦一篇徵文活動,我藉由閱讀他人作品後,寫下些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在所謂身心疾病的背後,試著找尋與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並讓你能夠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Thumbnail
所謂的「訊息」類新聞。背後可能吊著「平衡報導」的幌子。說幌子,並不是指平衡報導是假的,而是,但凡沒有什麼能力或實力可以提出個人見解的記者或寫作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呈現多方視角」,但讀者是絕對看不出記者個人的觀點或論述,因為根本沒有……
設好早上6:30鬧鐘,準備起床趕報告,結果卻賴床到10:00 這時候,有很多選項: 可以氣自己為什麼爬不起來,用一整天的情緒懲罰自己 可以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就是爛、就是糟、就是個loser,並不停細數自己的「失敗」 也可以「哇~」讚嘆這件事的發生
Thumbnail
新聞稿與一般文章雖然架構上沒有什麼不同,但在撰寫的方式上有一個必須關注的事情在於「人稱」。由於新聞是第三者角度的存在,所以「我」跟「我們」基本上是不會用的,這時候要運用的小技巧就是正妹表達法:很多正妹在表達自我看法的時候不是用「我覺得」,而是用「寶珍覺得」。也就是把「我」跟「我們」全部換成品牌名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Thumbnail
現代人大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人並不總是能輕易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看似自由實則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單向度的人。 最近看馬庫色《單向度的人》、以及心理學「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都提到了辯證法這個偶爾出現、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東西,今天來聊聊它。
沒有說過的規定,要硬拗自己說過就是說謊。 肺炎很危險,廢言過多卻讓人摸不著重點, 我替妳整理,正因為妳的話永遠沒有重點,所以一直希望他人能看出來,話說貴方的作文能力真的有待加強,不論別人替妳作了什麼,妳眼中只有顏色對吧? 我眼中有一個沒有是非也沒有說話重點的人,自認為民主支持者,卻專作損人也利
Thumbnail
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多半會被認為很聰明,但倘若做人處事不夠圓融,在人際關係上處處碰壁或與人結怨,還會被認為是聰明嗎? 其實,以時間線拉長來看,「聰明」不只是求學取得好成績,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都是在職場或在社會上與人互動及相處,所以日本全民教育家齋藤孝便在《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這本書中提到能否適應
  如果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對我來說,最直接有效不是闡述自己得出的結論,而是把重心放在描述自己看過或經歷過,使自己得出這個結論的那些「畫面」。如果我認識到這個對象的方式能夠被盡可能清晰地再現出來,我相信看到的人總能或多或少產生我產生過的感受,去自發地認識到所謂「作者的觀點」。
Thumbnail
前幾天matters上面舉辦一篇徵文活動,我藉由閱讀他人作品後,寫下些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在所謂身心疾病的背後,試著找尋與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並讓你能夠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Thumbnail
所謂的「訊息」類新聞。背後可能吊著「平衡報導」的幌子。說幌子,並不是指平衡報導是假的,而是,但凡沒有什麼能力或實力可以提出個人見解的記者或寫作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呈現多方視角」,但讀者是絕對看不出記者個人的觀點或論述,因為根本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