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專題適合異性戀,會談論關於男女身份的諸多討論,若有不適請移步。建議生理構造跟思想皆定義認同自己為女性身份的讀者觀看。
轉發請註明作者與出處。嚴禁抄襲。
很多人說:「男追女隔層山,女追男隔層紗」,但是當你仔細觀察現在的社會現象,你會發現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找到對象,而女人卻常常為了一個男人浪費自己多年的好時光。
隨著女權意識的興起,女人對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有掌控的權利與能力,女性越來越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人事物。然而當女人條件好起來時,我們天生自帶的母性光輝也沒有因此退去,我們變得更無私、更包容也更理解男人。這時候,部分心存僥倖的男性群體便在此時就地崛起......
女權興起卻仍然改變不了我們是一個女人,對方是一個男人的狀態。況且,目前的亞洲社會仍然是以父權為主為核心。就算我們不管女權父權,我們不得不看到我們男女的生理構造、思維跟需求都有極大的差異。這個除了來自我們的生理構造,還有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模式大為不同,而這對我們的認知、價值觀還有感受能力都會有很大程度的影響。
男女從小的”社會訓練模式“差異
場景:男孩跟女孩爭論對錯
男孩父母態度:「人家是女孩子,你要多照顧人家一些,多讓人家一點。你一個男生不要計較這麼多,要大氣一點以後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女孩父母態度:「多忍忍,小事情而已,男孩子嘛總是比較頑皮,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也不太會表達。」
上述的場景是為了讓你們看到男女從小到大被父母或是社會的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原生家庭可以有差別,但是在亞洲社會的規則基本就是上述呈現的場景:男生要多讓著女生,不要在情緒上浪費時間,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女生要多退讓,多理解別人,別人欺負你要多包容,因為這可能是一種愛的表達。
場景:父母不滿意小孩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