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跟巴一樣,是當中原人皇的兄弟來到這裡時,就已經存在的古國。
關於古蜀國的記載,華陽國志也只有這麼一句話。
你如果知道更多的內容,主要出自《蜀王本紀》。
但常璩認為那些事情,應該發生在周朝,所以我們先往下慢慢看。而且按照常璩的寫法,也十分有趣。
「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嚳。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
就是說,這裡有個蜀國,人皇的兄弟大概就是按捺一下建個邦交。但黃帝卻讓兒子跟蜀國聯姻,並且慢慢「蠶食鯨吞」蜀國的治權。
用母系社會的角度,昌意就是個和番的「公子」。
這件事比起周巴聯姻要早了很多很多。
而經歷夏商入周後,蜀地也成為了「保留黃帝血脈」的天府之國。
蜀人的驕傲從此而起,歷久不衰。
巴的農林魚獸資源豐富,人民純樸而野蠻(省點字)。
蜀則是在這個基礎上,有更驚人的礦產與「奢侈品」。
這件事情亂可怕一把,而且還可以用三星堆佐證。
就是說那個什麼人類需求金字塔,蜀國人在那~~~麼古早的年代,就已經不受限於基本生活追求,講求華美裝飾工藝技術與材質。
天府真的不是吹。
更進一步,你這麼富有,隔壁又有蠻族,以中國五千年定律,巴人早該來搶錢搶糧搶娘們了。
其實南中地區也不是什麼好相與的朋友。
可當地的發展卻是,巴人跟南中蠻夷,都很順服的給蜀人當僮僕。
蜀人的文明跟交易能力,以中國九州地區來說,感覺發展得又早又完善。
當然,特色描述的部分,華陽國志並不是真的切分出年代,就是一個概述。
除了有「氂、犀、象」這些看起來像外來種的特產,更令我眼睛一亮的是,蜀人「尚滋味」、「好辛香」。
就跟前面說奢侈品一樣,辛香料也不是人類基本需求。
而蜀人的文章能力,更是冠絕天下。
我覺得今天的資料可能就先到這邊,因為真的嚇傻了。
以前沒研究以為三星堆是超文明,而已。
其實蜀地一直都是文明超前地域。對中國來說。
舉一個例子應該比較好懂。
四十年前,台北跟屏東的城鄉差距非常大。做生意的人只要把台北爛大街的貨物、玩法搬到屏東,那就是獨一無二的流行玩意。
如果你年輕一點,曾經經歷過「哈日」、「韓流」的帶貨風潮,嗯基本就是一樣的事情。
現如今,我們已經可以在屏東買到各種台北的、日本的、韓國的流行商品,喔不然你可以去高雄買啦。
經濟文化中心的領先,隨著傳播與時間逐漸抹平。
重點是傳播。
很奇妙的是,目前看來上古蜀地跟西南就有交通(茶馬古道的路線是不是更早?不知道),反倒是跟中國不往來。
一直要到大禹出世才開通。
啊這又解決一個問題:史記雖然說大禹展開均調救災,但實際上物產最豐富且沒有受到水災的蜀地,這時候還不是個放高利貸的嗎?
等到要投票選新共主?神州部族該有多少承了蜀之天使大禹的情?
這種事情不需要陰謀論,你就想來日天災再起,誰能救大家?
蜀。
欸不是,我想這應該也是某一派學說了,懂的人再告訴我。
我不相信沒人想過:夏的都城可能根本在四川。
大禹展開會盟,也是在塗山,他結婚的地方,很娘家很母系。華陽國志的系統都是傾向重慶塗山的。(中國很大同名地方很多大家也是各執一詞啦)
也就是說在堯舜跟商周之間,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許在西南。
中國的文明,也在這個時候展開了新的提升。
巴蜀都是跟禹有關,商時完全空白,但助周武王滅商。
華陽國志有一句寫得很棒:「有周之世,(蜀)限以秦巴,雖奉王職,不得與春秋盟會,君長莫同書軌。」
上次說過,巴接受了周的聯姻。
但蜀,卻完全斷絕了往來。
不一樣的文字,不一樣的車。
而把這裡的描述角度考慮進去?那就是周朝有意「封鎖」蜀國。
抹去殷商。
很有趣啊。
用後代角度看,就是一些相當為了維持霸權的作法。
問題就在周人是第一個做到這麼誇張的。
我在想例子的時候才注意到,台灣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原本的政經文化中心,其實是台南。
為什麼遷移到台北?我對清史也不是那麼熟,不過這真的有相像處。
台南並非良港,反而是抵禦海軍入侵的堡壘。
蜀地亦是天險。
當台灣要轉變為海運通商之島,以北部為基地更好。其實北部登陸要南進還滿難的。
假設以同樣的思路來代換,那就表示商周知道了「世界」。
蜀的繁榮先進,不是單純的蜀地原生。商周知道大可以跳過蜀地,更有效率的與世界往來。
但你認真說,如果這個世界指的是印度與西亞,好像又有哪裡奇怪。
應該說主力要是往西,商周的絲路理當更早開始活躍。
所以我反而傾向「世界」就是中國。
透過大禹的會盟,吳越楚地區的部族,更完整地進入了中原民族的視野。
而只要巴國願意加盟過來,就能截斷蜀與他們的連結。
原本只能統御北方的「中國」,在周朝時開始變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