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四)-夏與蜀】

2024/02/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來看蜀王本紀,華陽國志版。

蜀王本紀是一本不被當作正史的神書,據稱為西漢嘴砲戰神楊雄所做。楊雄本身是蜀人,這大概是他搜集的鄉野傳奇整理。

也有人懷疑不是,這基本不可考。

但常璩會採用,就表示資料誕生於東晉之前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可信與流通。

常璩說:「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首先,這一票蜀王出現在周朝,概略為春秋時期。用的爵等是「侯」,屬於「周旁邊的戰士」,第一篇說過公侯伯子男了。

眼睛是縱的。

三星堆有一種「縱目」面具,見圖,是指突出的眼睛。欸要分清楚,這個名稱是因為蠶叢取的,不是那個面具裡面刻了「縱目」字樣。

話說回來,講到縱目你會想到啥?

我只會想到二郎神的第三隻眼,直立式的眼睛。

隋唐演義時概略的查過這件事,二郎神傳說的起源地也包含四川,主要指稱李冰的次子。李冰就是戰國時代去搞都江堰的那位爺。

很有趣的是,蜀人以「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事實上,這裡祭祀的二王,原本就是「蜀之二王」。

蜀王本紀共有五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

最後兩位就是二王廟的主祀。

為什麼最後兩個切出來?因為杜宇其實開始稱「帝」。

上古的帝王跟漢後的帝王概念不完全相同。

想得跳一點,就是杜宇跟中原五帝是同級別的。

從這裡我先不管華陽國志跟蜀王本紀的時代感,反正他們也是吹的。

蠶叢等三王,很可能跟中國的「炎黃之戰」時代接近。

史記:「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已知的情況是,當黃帝戰勝蚩尤後,就把兒子昌意「嫁」到蜀地,進而開始分薄蜀地的治權。

所以,才需要杜宇。

華陽國志跟蜀王本紀都很明顯指出,前三王並沒有將「王權」傳承給杜宇。若按蜀王本紀的因果,杜宇其實就是娶了「蜀女」,才自立為蜀王。

華陽國志很特別的,記了此女為「梁氏女利」。

很故意,因為第一篇我們就提了,四川「土為華陽,域為梁岷」。

梁,就是九州時代,四川的名稱。以梁為氏,顯示這個女子的地位更在巴王蜀王之上,認真說起來是「華陽之女」。

但我不會連結杜宇跟昌意,反而會去連結「大禹」。

華陽國志跟蜀王本紀各執一詞,分別認為杜宇或他的妻子出自朱提。但不管怎麼繞,雙方都同意,杜宇在成都一帶稱帝。

這跟大禹有什麼關係?有關的部份是,杜宇任期的最後碰上水災。然後,協助他平定水患的「開明」,繼承了帝位。

開明不完全是這個人的名字,蜀王本紀稱其為「鼈靈」,亦考作鼈令,來自荊州。而鼈靈稱帝之後,蜀王改成了世襲制,並且共用「開明」的稱號。

洪水與世襲制,就是蜀之二王跟大禹傳說的連結性。

蜀王本紀說,「開明帝下至五代,有開明尚,始去帝號,復稱王也」。

夏后朝一代禹,二代啟,三代太康,四代中康,五代相。

五代之後,即為少康。

這故事說得還不差吧?

上次才在想,夏后氏搞不好就是「蜀王朝」,這次接起來:夏后蜀王朝持續了五代,產生變化。(有個爛梗不好意思說:夏跟暑也算是同義詞來著)

基本想成蜀王朝跟中原在這裡分裂。

少康成為的是中原共主,與蜀無涉。

其實你去看少康中興的故事,不管敵人還是盟友,推測上幾乎都是山東部族。整個影響的區域感覺就沒有很大。

如果就這個思路說,那上回怕是想得左了。不是周人才鎖蜀,少康之後跟商就已經不通蜀了。

再嘴一下,周人的祖先是后稷,意思是「管農作物的」,在舜的時期活躍。

剛好,杜宇也是「教民務農」的川主。

剛好的剛好,你說農官周人為什麼跑去西方跟戎狄混?

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

白話一點,解讀成:少康之後跟蜀斷絕往來的夏朝,也降低了農業的重要性。

如果經濟文化重心一度是成都,怎麼想周人在「夏后氏政衰」時,都應該是往四川去。

但他們僅僅停在了陝西。

這就說到蜀的下一個段落:「五丁力士」。

蜀王本紀:「天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
華陽國志:「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

這是一個關於秦惠文王攻蜀的故事,又稱為「五丁開山」。若不是五丁開出了山道,秦兵不能入蜀。

簡單說,蜀道被封閉:應該是天然的因素啦。

但當時蜀可以進佔漢中,所以是更外圍的陳倉道斜谷道祁山道那些,在過去遭到封閉。

附帶一提這個以前講過:所謂的道路封閉,是大型車馬穿鎧甲拿兵器搬東西的人類沒路走。跟「不能通行」是兩回事。

一些獸道,樵道,獵道什麼的,少數人輕裝應該都還是可以穿過去。

回過來說,周人不入蜀,甚至後來封鎖蜀,也許是「被動導致」。但連巴而不接蜀那肯定就是故意的。

下回來說五丁開山的故事。



224會員
80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