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住每一分釋放出的善意,雖然似乎看不見也摸不著,更不能填飽肚子,但卻能有助於整個世界。再更深入一些來說,自己的持續釋出善意,就能夠對整個世界有所助益。因為心裡想的都是助人的事,也能夠吸引到這些相關的訊息。可以分享對於投資的看法與策略, 這需要時間去養成,但只要方向對了,就能有成效輸出。寫出來之後再不斷修正,就能獲得可用的策略。
把握住每一分釋放出的善意,雖然似乎看不見也摸不著,更不能填飽肚子,但卻能有助於整個世界。再更深入一些來說,自己的持續釋出善意,就能夠對整個世界有所助益。因為心裡想的都是助人的事,也能夠吸引到這些相關的訊息。可以分享對於投資的看法與策略, 這需要時間去養成,但只要方向對了,就能有成效輸出。寫出來之後再不斷修正,就能獲得可用的策略。
對於費用支出方面,也能分享自己的心得。例如去旅行花了一筆幾千元旅費,隨即又買了幾千元的日用品,此時該如何想呢?旅費是原本就預計要支出的,日用品也是用完了本來就要買的,只不過是剛好疊在一起。從這件事可以學習到的是,該花的錢加在一起時,會影響到心情。因此,分攤的作法十分重要,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盡量不要集中在某個月集中消費。當然,購物網站不會希望自己這樣做的,當然是趁著週年慶或大特價時,買很多最好。說到花錢這件事,那麼到底花錢在自己身上還是別人身上會比較快樂?
經過實驗的結果,花在別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還要快樂。當然,這只是大方向,還要經過一些前提與操作方式。可想而知,想像這樣的情景,如果獲得一小筆額外的金錢,會把錢拿去幫助別人會比較快樂。固然,拿去添購日常用品或是萬用的投資累積複利也是很好的作法,而這一切只是比較出來而已。換言之,如果已經具備一定的財富,在這樣的前提下,拿出一些金錢幫助別人,會比買更多衣服或是3C產品還要快樂一些。反過來說,未具備一定財富,是不是就是花在自己身上會比較快樂呢?這其實是一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
一樣從程度的左右兩邊來做思考出發點,再從中取得自己能夠接受的點。在思考過程中,可接受點能夠自由的左右移動。最左邊代表著連自己都養不活的程度,需要依靠社會福利運作來讓自己活下去。以此角度來思考,會傾向把自己顧好就是幫助這個社會了。因為自己可以不去額外增加社會的負擔,就是一種幫助別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