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身天賦和才能|生涯規劃

更新於 2024/04/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日菜單:同樣找出,在自己身上的天賦、才能有哪些關鍵詞
raw-image

人生之路第二大段重點「價值觀、才能、夢想」的第 2 個分支。

這次內容引起我最大興趣的點在於,即使大學讀了將近十年下來,很努力的「靠近」自己真實的樣貌,卻也幾乎問不出像作者想問讀者的這些問題;問問題是很重要的技術,問的方向「對了」解答就會很漂亮、很仔細、很有參考價值

解決自己也是個問題的話,那麼什麼題目最能找到重點呢?


...


視角供應

raw-image


Q1. 目前人生最充實的一段經歷是什麼?

之前家人評斷我重考在 711 工作叫做「打工」其實徹底把我惹火,打你媽的工;這份工作雖然薪水不優渥,但於重建我這個人的「價值」非常有幫助,不管是人際關係、職涯經驗、心情指數,都遠勝零產值的學生身分,然後給我粗淺的用錢定義這段經歷。

小七起碼服務有在日新月異,有的人再給他多活 20 年還是那鳥樣


Q2. 最近一次不耐煩的事情?

噪音吧,就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很吵,像法律可以檢舉,大白天就在隔音差的空間裡 KTV 擾人,晚上不睡地板動作聲音一堆;或者心靈面,講話一點涵養素質都沒有,張口就只知道攪擾別人的好心情和安寧,又這種人總能重蹈覆轍,安靜好像很困難。


Q3. 我擅長什麼?

很會遠離表裡不一的人、從不諂媚討好人群、看人很準、很會唱歌 (?)。


Q4. 放棄現在的工作,最特別想做的事?

其實我不喜歡告訴別人自己喜歡什麼、興趣是什麼、想做的事,很容易被放大檢視,這題就留給我自己。


Q5. 目前為止成功的事情?

對成功換個定義,假如說一件會特別感謝自己的事,就是經歷多事之秋還依然站穩穩的自己,我做人沒有百分之百完美,但會感謝一直以來的正直,帶自己到一個心靈相當自由的境地;真要說成功的事情,就是總能擺脫世故,也依然完好的佇立於世間吧


核心關鍵詞

上述問題和答案交由 ChatGPT,替我整理出「天賦」的幾個關鍵詞,依序為:


沉靜 - 直率 - 創造力 - 洞察力 - 自由精神


不得不說,確實很擅長不需深入也能洞悉人性這點,但總覺得天賦還是沒有挖掘的很明確,不知道是不是受限於自己思考,不希望用金錢定義任何事情,卻還是會不自覺否定一些特長,加上這些問題如果太過用頭腦分析,得到的答案恐怕也會相當世俗

avatar-img
19會員
295內容數
致力於做內容的專題,專注書寫人際觀察與自我議題,應酬者需慎入;無開啟文內廣告穿插,可舒適閱讀,文章轉載不讓著作權,來信詳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類量測事務所 的其他內容
我認為現在的社會環境有什麼非常不足的地方 ... 短視、缺乏耐心、道德意識薄弱。
這裡指的是心智有沒有給自己再一次選擇的空間,不然就只是生下來花錢的,30 歲注定一事無成。
熱情之所以能入地獄,是因為許多人一去再也不復返。
對於幾眼看上去,就認定合不來的人,我不會勉強自己加入所謂的圈圈。
你們這些長輩,既然過往沒有認真參與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這時候跳出來惺惺作態。
錢是重要,偏偏大眾就認定它的機會成本是自我價值,空虛就不會是個意外。
我認為現在的社會環境有什麼非常不足的地方 ... 短視、缺乏耐心、道德意識薄弱。
這裡指的是心智有沒有給自己再一次選擇的空間,不然就只是生下來花錢的,30 歲注定一事無成。
熱情之所以能入地獄,是因為許多人一去再也不復返。
對於幾眼看上去,就認定合不來的人,我不會勉強自己加入所謂的圈圈。
你們這些長輩,既然過往沒有認真參與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這時候跳出來惺惺作態。
錢是重要,偏偏大眾就認定它的機會成本是自我價值,空虛就不會是個意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我開始對「創傷」(Trauma) 產生興趣,乃是源於自己在運用「瑜珈療癒」(Yoga Therapy) 協助人們改善持續性疼痛的時候。後來在經歷了自己人生的重大變故和接受「浴火鳳凰瑜珈療癒」(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培訓時,更深刻地體會到創傷對於一個人或是一個家庭
Thumbnail
一名曾從事性工作的女子不懼世俗眼光,來到海邊小鎮的便當店工作,為往來的寂寞靈魂提供溫暖慰藉。
Thumbnail
今天是個漸入冬天的前奏,秋天的步伐似乎越來越快,枯黃乾涸的樹葉越來越多,也漸漸開始要適應陰涼的氣候。 此時寫著文字的我,正坐在台北的咖啡廳中沈澱心情。 咖啡廳裡的人潮非常地多,每個人好像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同時我也在想,都市裡忙碌的人們,每個人真的都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麼嗎?
Thumbnail
你是否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每天都面臨著一堆待辦事項,卻總是無法及時完成任務?或許你也曾思考過,是什麼讓我們不斷拖延?我們是否可以改變這個習慣,讓時間成為我們的盟友? 今天,讓我們一起揭開拖延症的迷思,通過探索這些問題,找到實際的解決的法法。
Thumbnail
【可憐】 令人憐憫、同情的意思。 憐憫:哀憐同情 同情:是對自身以外的生命的痛苦或需要的感知、理解和反應。看到別人的遭遇而感到憐憫。 看到別人的遭遇而感到憐憫。 可憐是一種同理的感知,代表我們曾經歷過,理解這樣的感受,才有的憐憫反應,別人只是投射出我們的經歷以及不願意看到的自己。 我們都誤以為自
Thumbnail
哈囉!2023年才過幾日,探討自己內心的總總立刻湧現,內心宛如抽乾的狀況立刻倒頭就躺著準備到月底。
Thumbnail
暢銷書<<富爸爸 窮爸爸>>可能是許多人的理財啟蒙書,而書中所提到的四象限,也就是ESBI(員工,自營業者,企業家和投資者),當初也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方向選擇. 但是後來按作者說法執行的人,有一些部分並沒有變得富有起來,生活沒有發生什么改變,於是在網絡上開始有了一些對該書說法起懷疑的聲音.
Thumbnail
追逐投機題材是可能有股票價差空間的利益,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投機,可能是沒有時間隨時盯著股價波動,或是對於投機風險的承受能力較低,若是投資人缺乏「主場優勢」,就不適合賺投機的價差利益。
Thumbnail
當遇到我們領域外未知、不了解的事,常會看到有些人將它歸類為某些領域才會知道的事,合理化自己的不了解。 這樣的認知習慣最後在自己人生中,成為了條件反射,只要是看到不熟悉不了解事物,便將之貼上標籤,給自己一個本來就不需要知道的台階。
因為無法擁抱真正的自己,也許,沒有人到了這個年紀還在追求自己的定位。但我確實沒有找到過它。 無助的感覺,無力的感覺,在人生中不斷的搓磨、反覆著像永遠不會停滯的無限迴圈,但是情緒這種東西,只能自己吞,沒有人真的能幫上誰的忙。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我開始對「創傷」(Trauma) 產生興趣,乃是源於自己在運用「瑜珈療癒」(Yoga Therapy) 協助人們改善持續性疼痛的時候。後來在經歷了自己人生的重大變故和接受「浴火鳳凰瑜珈療癒」(Phoenix Rising Yoga Therapy) 培訓時,更深刻地體會到創傷對於一個人或是一個家庭
Thumbnail
一名曾從事性工作的女子不懼世俗眼光,來到海邊小鎮的便當店工作,為往來的寂寞靈魂提供溫暖慰藉。
Thumbnail
今天是個漸入冬天的前奏,秋天的步伐似乎越來越快,枯黃乾涸的樹葉越來越多,也漸漸開始要適應陰涼的氣候。 此時寫著文字的我,正坐在台北的咖啡廳中沈澱心情。 咖啡廳裡的人潮非常地多,每個人好像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同時我也在想,都市裡忙碌的人們,每個人真的都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麼嗎?
Thumbnail
你是否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每天都面臨著一堆待辦事項,卻總是無法及時完成任務?或許你也曾思考過,是什麼讓我們不斷拖延?我們是否可以改變這個習慣,讓時間成為我們的盟友? 今天,讓我們一起揭開拖延症的迷思,通過探索這些問題,找到實際的解決的法法。
Thumbnail
【可憐】 令人憐憫、同情的意思。 憐憫:哀憐同情 同情:是對自身以外的生命的痛苦或需要的感知、理解和反應。看到別人的遭遇而感到憐憫。 看到別人的遭遇而感到憐憫。 可憐是一種同理的感知,代表我們曾經歷過,理解這樣的感受,才有的憐憫反應,別人只是投射出我們的經歷以及不願意看到的自己。 我們都誤以為自
Thumbnail
哈囉!2023年才過幾日,探討自己內心的總總立刻湧現,內心宛如抽乾的狀況立刻倒頭就躺著準備到月底。
Thumbnail
暢銷書<<富爸爸 窮爸爸>>可能是許多人的理財啟蒙書,而書中所提到的四象限,也就是ESBI(員工,自營業者,企業家和投資者),當初也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方向選擇. 但是後來按作者說法執行的人,有一些部分並沒有變得富有起來,生活沒有發生什么改變,於是在網絡上開始有了一些對該書說法起懷疑的聲音.
Thumbnail
追逐投機題材是可能有股票價差空間的利益,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投機,可能是沒有時間隨時盯著股價波動,或是對於投機風險的承受能力較低,若是投資人缺乏「主場優勢」,就不適合賺投機的價差利益。
Thumbnail
當遇到我們領域外未知、不了解的事,常會看到有些人將它歸類為某些領域才會知道的事,合理化自己的不了解。 這樣的認知習慣最後在自己人生中,成為了條件反射,只要是看到不熟悉不了解事物,便將之貼上標籤,給自己一個本來就不需要知道的台階。
因為無法擁抱真正的自己,也許,沒有人到了這個年紀還在追求自己的定位。但我確實沒有找到過它。 無助的感覺,無力的感覺,在人生中不斷的搓磨、反覆著像永遠不會停滯的無限迴圈,但是情緒這種東西,只能自己吞,沒有人真的能幫上誰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