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精神性 (原文作者 : 康丁斯基 )

教科書等級的藝術理論,讀起來很動感。精神層面受外在環境影響而情感流竄的同時,藝術可以作為我們的內涵,我是這樣理解這本書的。

1866年12月4日,康丁斯基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莫斯科大學時期,就讀法律和經濟學。於1896年在慕尼黑學習繪畫(寫生,素描和解剖學)。( 資料來源 : 網路 )

本書的手稿於1911年完成,時值作者44歲。序中提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喚起體驗物質裡及抽象東西之精神性的能力;這能力在未來是必要的,它由無止境的經驗形成。作者還說,對我而言,沒有一件事,比純粹訴諸腦袋和理性還遙遠的。( 頁6 )

換句話說,理論可用文字論述來呈現,而思想這虛無的東西,則需要大量的知識與清晰的經驗感受來傳達。

康丁斯基具有聯覺(知覺混合)的能力,他可以十分清晰地聽見色彩。這一效果對他的藝術產生主要影響。他甚至把他的繪畫命名為「即興」和「結構」,仿佛它們不是繪畫而是音樂作品。( 資料來源 : 網路 )

本書VI形與色彩的語言章節一開始便寫到音樂可以直接傳到心靈,並立刻得到迴響,因為音樂在人裡頭( 即興 )每個人都知道,黃色、橘色和紅色能使人振奮,表現快樂與富裕( 結構 )

以上,這兩句話說明藝術間深切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正是歌德所認為繪畫的主要基礎。繪畫藉著這個關係走向抽象,而成為純粹繪畫性的構成;構成的2個主要媒介就是色彩和形。( 頁 50 )

康丁斯基特別喜歡把「抽象藝術」稱為「具象藝術」。他認為繪畫不能沒有色彩圖像,但物體則可有可無。沒有物體乃抽象或非物象,以具象來概括會更鮮活。

康丁斯基被認為是抽象藝術的先驅。康丁斯基的繪畫售價曾近1500萬美元。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是康丁斯基作品的最大藏家之一。( 資料來源 : 網路 )

康丁斯基在1909年前後開始「印象」畫、「構成畫」和「即興畫」,當時也是寫作《藝術中的精神》的期間。

本書的結論章節,將這三類作品統一稱為「交響式構成」的畫作,這三種畫作容易使我們聯想起一些古老的合聲作品,莫扎特、貝多芬,....或多或少也和哥德式建築,平衡均勻的劃分相似,是這種結構的精神要素。( 頁94 )也許這正是康丁斯基的三種不同的創作靈感來源。

1.直接來自「外在自然」的印象,表現於速寫-著色的方式裏,我稱之為印象作品。

2.不知不覺產生的,大半是內在感覺過程的紀錄,我稱之為即興畫作品。

3.在我內心情感醞釀(緩緩慢慢)而成的作品。...理性、意識、目的性再圖裏扮演極重要角色,我稱之為構成作品。( 頁94 )

不過,為了印象派的作品進行區分,康丁斯基認為自己的創作有更多理性思考的部分,而並非僅靠靈感。( 資料來源 : 網路 )





我很喜歡《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也喜歡《孟子·盡心篇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喜歡讀著讀著而茅塞頓開的時候,那種究竟的快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