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慶樺現任職於外交部,曾派駐德國。很佩服他在公務之餘,還能介紹德國法蘭克福的思想、文化、語言、政治、文學、社會議題等給國人,讓我們在想到法蘭克福時,不再只有刻板的機場、車展、書展、商業高樓。或甚至如當初去德國時領隊所說的,法蘭克福沒什麼、很少人會來此觀光(跟附近的科隆比的話)。蔡慶樺透過6個面向來探討法蘭克福這座城市,分別是:文學之城、社會學之城、六八學運之城、革命世代之城、醫療科學之城、以及正義與不正義之城,讓人重新認識宛如近代德國縮小版歷史的法蘭克福。以下將分享親身至法蘭克福旅行時,看見這座城市的第7個面向─「旅行之城」,作為本書的補充與反思。
首先,法蘭克福是德國最有「現代感」的城市,素有「德國的曼哈頓」之稱。並坐擁德國最大機場的法蘭克福機場。因此,法蘭克福也是許多人對德國的第一印象。第一次到德國是今年的9月初,亦由法蘭克福進出。除了驚嘆機場的結構之外,一出機場,天空灰濛濛的,氣溫在攝氏10度上下(比最近已經12月的台灣還低)。空氣宛如凍結一般,寧靜之餘,傳達了一種德國式的孤寂,一種黑夜即將吞噬白晝的孤寂(德國冬天上午8點天才亮,下午5點天就黑了)。9月的德國是極度適合旅行的,除了天氣和煦之外,早上6點天亮,直到晚上8點天才黑,能夠安排比較多的景點,玩到回旅館直接倒睡。
國人至法蘭克福除了參加一年一度的書展(10月中)、車展(9月底,奇數年舉辦轎車展、偶數年舉辦貨車展)、聖誕市集(11月底開始於羅馬廣場)之外,一般會安排的景點有:羅馬廣場(Römerberg)(正義女神噴泉、市政廳)、法蘭克福大教堂(Kaiserdom St. Bartholomäus)、歌德故居(Freies Deutsches Hochstift Frankfurter Goethe-Museum)、萊茵河遊船、法蘭克福鐵橋、或至美茵河以南的博物館區參觀(如施泰德美術館、建築博物館、電影博物館等)。再一邊喝著蘋果酒(Apfelwein)、一邊吃著香腸(Frankfurter Würstchen)。
此次由法蘭特福進出,第一天去了還沒有聖誕市集的羅馬廣場、附近的法蘭克福大教堂、以及還在整修沒營業的歌德故居。最後一天則去了雨中的法蘭克福大學(Goethe-Universität Frankfurt am Main)。或許因為法蘭克福是旅行的第一個景點以及要離開的最後一個景點,所以即便相較之後的景點不算太特別,對法蘭克福的印象還是宛如劉姥姥逛大觀園的興奮。看!那宛如童話故事的房屋、看!那通行無阻的自行車道、看!早晨有一群台灣的阿北操著國語在路邊慢跑(還穿著台北馬拉松的衣服)、看!那光天化日之下站在馬路中間說著俄語向人要錢的醉漢!或是看(發ㄍ音)!!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吸毒!!!
沒錯,法蘭克福就是這麼一座自由、多元、不拘小節的城市。還記得最後一晚住在車水馬龍的法蘭克福車站附近,當晚為了走去吃晚餐,一行人浩浩蕩蕩的走在人行道上。突然,前方出現彷彿是要迎接我們般或站或坐的人們,我們遂直接走中路穿越。就在穿越時,眼角撇見正在交易毒品、用針頭施打毒品,也才發現這群人各個眼神渙散、衣著凌亂。親眼看到這宛如電影畫面般的場景,除了嚇得吃手手外,趕緊故作鎮定的快步向前,深怕突然被扎一針就去了。
旅行中,我們總是走馬看花的盡量看、盡量玩、盡量感受。為的是回來之後,透過自我學習,將這些片段的場景串聯、加深、加廣並賦予意義(詮釋)。讓我們認識的德國不僅止於觀光、消費的德國,而能夠接近生活、歷史的德國。
例如,法蘭克福不僅是座商業城市,更是一座「思想的世界首都」。德國有兩座國家圖書館,分別位於萊比錫與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更因為藏書多達3,000多萬冊,而獲得「國家的記憶」之名。而法蘭克福大學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起源,許多知名的社會學、哲學家大師都曾任教於此,如阿多諾(Adorno, 1903-1969)、馬庫色(Marcuse, 1898-1979,與毛澤東、馬克思合稱3M)、霍克海默(Horkheimer, 1895-1973)、哈伯瑪斯(Habermas, 1929-)等。原來當我清晨漫步在雨中的法蘭克福大學時,早已經過了有名的「諾伯特·沃爾海姆廣場」(Norbert-Wollheim-Platz),這座悼念第三帝國時期被迫勞動者的紀念碑,紀念了戰後第1位提告的被強迫勞動者諾伯特·沃爾海姆。而在校園附近通亮的轉角處,則是Autorenbuchhandlung 書店,這座以左派思想為主的書店,櫥窗正擺著瑞典女孩桑柏格(Greta Thunberg)的新書《No One Is Too Small to Make a Difference》。
而回來後才知曉,為何羅馬廣場上的正義女神像是不蒙眼罩的。一般的正義女神(Justitia) 雙手分別持天秤與劍,並蒙著眼罩;分別象徵公道、權威及無私。然而,1612年因為羅馬皇帝於法蘭克福加冕,而委託藝術家霍克愛森(Johann Hocheisen)完成的正義女神像卻是不蒙眼罩的。且當初神像基座的噴泉流得竟不是水,而是酒。後於19世紀末由酒商集資重建,神像由石像改為銅像,並於基座刻上拉丁文「在德行的世界裡是第一位也是最偉大神祇,以公正之手,給予每個人其所應得。」(Justitia, in toto virtutum maxima mundo, Sponte sua tribuit cuilibet aequa suum.)。
其實最一開始正義女神的形象是不蒙眼的,直到在1494年塞巴斯提安.布蘭特著的《愚人船》(Das Narrenschiff)中,其插圖描繪了正義女神被好爭辯的愚人給蒙蔽了雙眼,才形塑了蒙眼的形象。蒙眼,象徵著平等、客觀、不徇私、一視同仁的法治精神,卻也因遮蔽了雙眼而無法施展其手執天平與劍的公正之手。而法蘭克福,正是一座掀開蒙眼、掀開德國人不願面對過去的所在地,其看清第三帝國系統性屠殺的法蘭克福大審正是在正義女神像正對面的市政廳舉行。下一篇,將試著探討在旅行的表象之下,看見那沉澱在歷史之中、在德國的血液之中,那些德國之所以為德國的東西。
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