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個案分析」,我從以前上課就不太擅長,因為這個要從閱讀的過程中把「人、事、時、地、物」等重要資訊抓出來,然後再把自己代入主角的那個情境去做分析。
每次我在做個案時,都覺得資訊過少,根本沒辦法還原當時的主角真實的心境及想法,然後只好敷衍了事、盡量把重點資訊抓出來,然後再依樣畫葫蘆給出可能的建議或決策,就糊裡糊塗地矇混過關。
不管是作業或考試,要是用我以前的心態,其實很難有所成長。
等到我自己真的碰到難以抉擇、但又重大的決定時,才明白其實做「個案分析」是在模擬不同的情境,來鍛鍊自己的思維方式。
這次是本次上課的第一個個案,主要是在講「機會辨識」,我想這是創業的第一步,也是相當艱難的一步。個案中的切入點不外乎:
我在第一次看到這一個案時,其實就沒想過從它後面提出的問題開始思考,而是直接想到這個主角所接觸的都是自己親戚、所在公司原產業的人、事、物,現在提出來的這些「機會」到底是她自己挖掘的,還是都是別人眼中的機會,只是要她來代為「執行」而已。
從原產業出發是很正常的事,身邊很多創業的人,幾乎都是從原本工作的產業跳出來;因為在工作中看到某些機會或需求沒被滿足,而公司又因為種種原因不投入資源在這方面,所以就自行創業。
從親戚的公司周遭尋找創業的機會,這也滿常見的;營運已經上軌道的公司,其實都能發現很多客戶潛在的需求沒被滿足,但受限於時間、規模、專注力等種種因素,沒辦法再延伸過去。
這時如果有熟識的人要創業,其實就能以親戚辨識到的機會,再承接部份資源,說不定就能大展身手。
但我想說的是,要想清楚這些機會是自己真的想做的嗎?還是陷在一個框框裡面,只是執行別人看到的、想像到的可能性。
我始終覺得,別一開始就給「創業菜鳥」太多的資源,或許真的有少數天賦異稟的人,可以馬上就駕馭這些資源;但大多數人都是循序漸進地,慢慢地提升自己掌控資源的能力。
讓創業者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反而會激發人的主動性跟敏感度,或許能挖掘出意想不到的創業機會。
創業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如果真的沒辦法一次就創業成功,那寧願先控制風險,在可承擔的最小損失下,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創業中的失敗體驗,是刻骨銘心的痛,那是在學校中難以習得的寶貴經驗;而在真實世界中的決策,永遠都是資訊不足、但又需要快速反應的狀況。
整理以上所述,我對於這個案中所提到的創業機會,其實都不青睞,主角應該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尋求其他的可能性。
有時過度追求眼前的成功,反而會失去未來真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