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想知道什麼是女性主義?|女性主義探險家

2024/03/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以及我接下來的文章都不打算詳談與介紹什麼是「女性主義」(feminism),對,我才不會自曝其短,花時間跟你們各位詳細介紹那繁複龐雜、盤根錯節的婦運史!而且,本系列專欄的目的就是想要推廣一個概念:「人人都可以是女性主義探險家!冒險者!勇敢的航海王!」

各位讀者到這邊可能會好奇我的來歷,認為我在胡言亂語,又或者猜測我是位苦讀鑽研女性史的研究者或婦運者,想要博取眼球所做的譁眾取寵之舉。其實從我真正拿起書本研讀女性主義的資料年歲很短,從進到研究所才開始,短短兩年。期間當然耗費了心力時間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與論文。(雖然現在還沒畢業,論文主題也跟女性/性別無關就是了^^)

然而,像我這樣一個平凡的女子,憑什麼撰寫文章大聲疾呼這樣聳動的標題,當然不是因為我認為自己有能力、夠資格能夠代替專業的書籍與教授「教導」各位什麼。我想談的是在這短短的兩年,以及過去二十六年的人生中,身為一名女性,我所面對的、思考的那些茫然無助、納悶、憤怒、無奈的日常生活。

raw-image

(我本來想要放一張關於冒險、探險相關的圖,奈何所有免授權圖庫裡,冒險者幾乎都是男性的形象,不然就是小到無法辨認性別,所以選了一張沒有人的圖片。)

回到正題,這系列雖然想要討論的內容核心顯然是「女性主義」(feminism)。然而,我不認同也不贊同我們在日常的情境中使用這個字眼。因為「主義」(-ism)這樣的字詞實在離我們太遙遠,也更像是已經結束、完成的事實。想想看平常生活中會遇見「主義」的時刻:浪漫主義、達達主義、白人至上主義。那些都是停留在教科書、歷史課本裡面冰冷又僵硬,更像是描述一個已完成的狀態。

但是,讓我們回顧一下身處環境社會的狀態,不論是身處亞洲還是其他地區,我們真的認為「女性主義」已經完成了嗎?是已經可以高高束起放進書櫃,編列一本本《女性主義流派大全》、《女性主義簡史》模樣的精裝書,然後讓他們待在角落默默生灰塵嗎?

顯然不是對吧!

那麼現在的問題又回到了最初,我們應該如何稱呼那些人、群體、族類甚至是我?

我們可以自稱是「女性主義者」嗎?


請容我在此率先跳出來反對這個稱呼。各位仔細回想,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情境下,有什麼情況能讓你自在又坦然的說出「我是女性主義者」這樣一句話?腦中是不是想起各種不適且尷尬的場景?而且大部分都是男性的面孔正咄咄逼人的問你「該不會是那個吧?」「女權!」後續連綴著一大堆令人不適的拷問。

我們甚至會在心中質問自己「我夠格說自己是女性主義者嗎?」「好像沒有很全面的了解」「我只是想要平等的權利跟待遇,我應該不算吧?」種種質疑的聲音冒出來。就算真正勇敢的說出來自己是女性主義者的那些人,往往還會被質疑不夠精熟女性主義脈絡。

因此,我想要在本篇提倡一種新的稱呼,也就是用「女性主義實踐者」來代替「女性主義者」這樣的說法。(當然,底線的部分可以替換成冒險家、旅行家、航海王等等都可以)

我提倡這樣的稱呼有兩種理由:

一、「避免輕易替他人越位代言」:首先是女性主義已經形成許多不同的流派,每一個流派都有各自關注的領域與對象。再者是我們不能忘記女性人口大約佔世界人口數的一半(這個數字不太精確,我沒仔細查證其他人為篩選性別這樣的可能性),這樣的作法能避免一次代言所有流派與群體的風險。

試想過去求學的經驗就可以了解,連國小在班級推選幹部都需要投票表決,才能決定代表是否有能力「代表」班級。我們真的能夠在不取得他人同意的狀況下,輕易的說出「我們女生都⋯⋯」這樣的言論嗎?至少我做不到。

二、「將被動性化為能動性」,當我們避免掉幫世界上二分之一的人口所有的思想代言的時候,是時候找回我們的主動權了。既然無法代言他人,那麼把視角放回自己,讓我們來好好想想,身為一位女性,在生活中最想要改變性別困境的地方是什麼?


那些不公平的、窠臼的、迂腐看不過去的日常生活,我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

沒有文字、圖像跟紀錄願意好好描述關於女性冒險家、探險者,但是我們可以成為那樣的人。我想,「女性主義實踐家」的稱號,有一天肯定能更輕鬆的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熟悉的風景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