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阿寶這樣的男人到底在玩什麼心理遊戲?

2024/03/2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日前,電視劇《繁花》完結,男主阿寶經歷商場爾虞我詐的考驗,最後順利脫身,讓觀眾隨其跌宕起伏的經歷為主角松了一口氣。

在事業線之外,阿寶的情場際遇留給觀眾不小的遺憾。阿寶「人從花叢過,萬花不沾身」。阿寶身邊有各種愛他、寵他、願意跟隨他的女性,他也樂於與不同女性保持親密關係,可到了對方要與阿寶確定關係時,他會沈默、保持距離,拒絕回應。

現實中,有些女性也為像阿寶這樣的男性黯然神傷,到底為什麼有些男人對女性的態度總是曖昧不清,沒有辦法明確表態?做不到明確拒絕,讓對方死心;也做不到忠於一位伴侶,不讓身邊人留下遺憾呢?


raw-image


§ 曖昧的心理 

從中性的角度來看,而非負面的角度,「曖昧」是人際交往的一種形態,也僅僅只是一種形態。每一種人際交往的形態,都展現出一個人他看待關係的觀點,這個觀點來自他的成長歷程、交往經驗等等。這不能簡單用「好」、「壞」的道德判斷,加以抬高或貶低任何一種模式。

要簡單用「渣」、「海王」、「綠茶」之類的語言去指責搞曖昧的人,或許簡化了我們對於一個人的認識。就像在我們不瞭解一個人的背景,以及經歷的情況下,就批判一個人是好人或壞人,都蘊含著「我比別人好」,一種把自己拔高,同時把他人降格的心理。

眾多相關的心理學理論中,我以為和曖昧最相關的,就是「依附理論「。 

按學者巴瑟洛繆(Kim Bartholomew)和霍羅維茨(Leonard M. Horowitz)的研究,他們從一個人看待其「自我」和「他人」的不同態度,是「正面」,還是「負面」,組合推演出四種親密關係的人際模式。

這四種模式分別為:

 

A. 安全型(Secure)

這類型的人能同時用「正面」的態度看待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他們對自己有比較真實的認知,能接納自我的不完美,同時,他們能用同樣的心態看待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即使發生衝突與不快,他們也能懷抱希望和樂觀的態度,去扮演對人際關係產生正面影響的角色。 

比如一位對關係的心理屬於安全依附的人,當他和別人吵架,別人說「你爛透了」、「你很糟糕! 」,他可能當下會心理動蕩,但過一陣子,他的心態就會恢復。因為他對自己是有自信的,他的自我是穩固的,他人的言語攻擊,不至於撼動他對自己的根本理解。

這樣的人,也比較不容易在關係中掉入PUA的陷阱,或者失去自我,因為他的自我很穩固。 

相反地,自我不穩固的人面對這樣的人,可能會受挫。比如後面我們談到的焦慮依附型,某些人太喜歡測試他人是否愛自己,但對於自我穩固的人,他會反思這段關係中的自我,那麼他很可能會放棄這段有損自我的關係。

 

B. 焦慮依附型(Preoccupied)

這類型的人多用「正面」看待與他人的關係,同時慣於用「負面」的角度看待自己。 

可以說,他們看待自我與他人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很容易在人際交往中處於一種悲觀的心態,認為自己「不夠好」,處於隨時可能被他人批評、拋棄的焦慮情緒中。自然,他們也很容易在親密關係中自責。

 

C. 疏離型(Dismissing)

這類型的人多用「正面」心態看待與自己相處的時刻,同時傾向於用「負面」的評價來看待與他人的關係,彷彿在他們眼中,與他人相處的好處永遠比不上獨處。

比如日劇《不結婚的男人》中的男主就是這種心態,他認為一個人的幸福感遠超戀愛和婚姻生活,所以選擇單身。

對一般人來說,分辨這兩種不同依附心理的對象至關重要,有些人把「疏離型」當成「焦慮依附型」,以為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化解對方的婚戀觀,好進入婚姻或更具有締約性質的關係。這種努力基本是無效的,因為對方根本不是因為焦慮而不敢結婚或戀愛,他們只是覺得「一個人比兩個人更好! 」

誤把「焦慮依附型」心理的人視為疏離型,也會造成誤會,影響關係。因為焦慮依附型的人其實內心「非常渴望連結」,他們只是因為焦慮而做不到,忍不住試探,甚至有時因為被自己絕望的幻想嚇到,寧願提前結束關係。 

所以我們會發現,有些焦慮依附型的人,明明是他(她)主動提分手,卻也是他(她)在分手後不斷試圖回頭聯繫,或要求復合。

真正疏離型的人,他們分手會分得很乾脆,因為分手對他們來說是過得更幸福。而不是像焦慮依附型,他們分手只是想從自己的焦慮中喘口氣,他們很可能十分喜愛身邊的伴侶,並且非常需要對方給予溫暖,只是他對於「被拋棄」等受傷的恐懼想象,致使他展現出各種令人不適或捉摸不定的言行。

 

D. 恐懼依附型(Fearful)

這類型的人看待自我與他人的心態都是負面的、消極的、低評價的。他們對人際關係沒有好感,也不抱什麼希望。他們太害怕了,害怕與人交往,卻又不知如何與自己獨處。 

我們會發現,某些人一個人的時候過得不好,和其他人在一起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心理消耗的狀態。

這類人需要幫助,因為對他們來說,整個人際交往的環境,乃至於整個社會都是不安全的。但一個人無法脫離社會生存,長期處在恐懼中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心理疾病,影響生活的幸福感。

 

raw-image


§ 寶總的底色是阿寶,阿寶的底色又是......

回頭分析阿寶這樣的男人,他在與雪芝你儂我儂的時候,處於安全依附的狀態。當雪芝拋棄他之後,他企圖證明自己「我也能成功」,這時他處於焦慮依附的狀態。

他努力的動力來自「我不夠好」的焦慮,所以我們在劇中看到,他事業很成功,卻每天都得吃安眠藥才能入睡。對他來說,雪芝留下的創傷使得他看待外在關係,總覺得「不穩固」;同時看待自己又擔心「我不夠好,會被拋棄」,雙重焦慮下,一個穩固的關係總隱藏著破裂與消解的風險,那麼曖昧不明反倒讓他的心理壓力小一些。

阿寶不屬於恐懼依附型,因為他對人是有信心的,只是對自己沒信心。比如他很信任爺叔、汪小姐等人,相信他們會幫助自己。可是他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接受他人的幫助,他內心始終有「虧欠感」,這也是為什麼他總是急於回報他人,因為他總覺得「我那麼糟糕,別人對我好,那是我欠別人的。」

安全依附心理的人就沒有這樣的感受,別人對他好,他欣然接受,不會總有虧欠感。 

阿寶也不屬於疏離型,因為他並不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他只是沒有自信能滿足別人的期待。

談到這裡,或許我們可以定義「曖昧」背後的心理,其實就是一種「焦慮依附」的狀態。

阿寶總是站在一個「我比你好,我來拯救你」的高度,但這個高度只是表面上凌駕於對方,實際上,寶總的底色是阿寶,是那個被雪芝拋棄的阿寶,是那個敗給鈔票的阿寶。即使他事業成功,也沒有建立起內心真正的安全感。

真正的安全感不再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即使我失去了那些外在的社會符號,我仍知道我是誰」的穩固自我。

因此,曖昧者往往無法給予對方承諾,因為他們沒有實現承諾的自信。即使表面上在關係中處於主動位置,比如社會地位、財富等條件比對方好,他也無法有效轉化為自信。因此,要曖昧的人做出決定是十分困難的,他們沒辦法過自己那一關。

因此曖昧者往往無法給予對方承諾,因為他們沒有實現承諾的自信。即使表面上在關係中處於主動位置,比如社會地位、財富等條件比對方好,他也無法有效轉化為自信。因此,要曖昧的人做出決定是十分困難的,他們沒辦法過自己那一關。

 

raw-image


§ 如何與焦慮依附的人相處?

在我們澄清焦慮背後的心理上,面對焦慮依附的人就顯得沒那麼抽象了。焦慮依附的人,他們對自己沒信心,對關係缺乏安全感。面對曖昧,就是在面對這樣一個人。

在我看來,我們沒有必要非得和這樣的人建立多麼親密的關係,但如果你非這麼做不可,下面有幾條建議,或可幫你更加從容地面對。

首先、我們要守護自己的安全感。

由於我們面對的是一位缺乏安全感的人,有時會使我們也不禁懷疑對自己的自信、對關係的信心產生懷疑。所以我們要告訴自己,我們面對的人,他的不安全感並非來自於我們,避免捲入。

其次、真誠做自己。

當你越是真誠地做你自己,其實對焦慮依附的人來說,他眼中的你「越穩定」。對焦慮的人來說,生活的變數越少,他越不容易焦慮。(但有時焦慮依附的人會有一廂情願的想法,比如欺騙自己「一切永遠不變」。)

第三、減少讓對方做選擇題的機會。

由於焦慮依附的人喜歡以逃避的態度處理關係,如果今天我們對對方提要求,尋求答案,我們給他們「太多選擇」,只會讓他們更加不知道該怎麼選。所以當我們需要對方做什麼,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訴對方,我希望他怎麼做「。讓對方只要考慮「做或不做」就好,降低他可以逃避的空間。

最後、拒絕「交易式」相處模式。

當曖昧對象試圖通過其他方式尋求你的原諒,留住你。比如他不願意確定關係,卻想通過禮物等方式避免關係破裂。你需要明確拒絕,否則會讓關係變成一場交易,他通過交易心安,而你也把自己變成他可以通過某種「代幣」控制的東西,這樣的關係往往只是延長痛苦,而非增加幸福。

當我們希望關係進入穩定的下個階段,而對方確實無法滿足我們時。相較之下,找個和自己志趣相投,具有安全依附心理的人,是結束自我折磨的好方式。

 

raw-image


§ 結語:每個人都有他的故事,而每個人也有不受傷的權利

每個人的模式背後,往往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比如《繁花》中的阿寶,他之所以沒辦法開啓新一段親密關係,在於他曾經有過一段苦戀,那段苦戀帶來的痛苦,在多年後仍使他傷痛。

也許我們會同情阿寶這樣的人,但同情之余,別忘了我們也有我們被愛、被關心,在穩固的關係中得到安全感的權利。

我們生來都不是誰的救世主,對於無法共創美好,相處宛如折磨的關係,當斷就斷有時是不得不,卻也是最好的選擇。

就像諮商的起點,是一個人願意進入諮訪關係的求助意識。沒有誰能拯救誰,只有當一個人自己願意改變,願意接受幫助,他人的幫助才有意義,也才能使得上力。

你說阿寶懂不懂這個道理?我以為他懂的,只是他還沒準備好,而在他準備好之前,汪小姐也好、玲子也好、李李也好,她們的出現,注定只是錯過。



  •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寫給孩子的哲學思維啓蒙書》等著作。

 

40會員
30內容數
結合哲學諮商實務經驗,以及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解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