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真正的「被理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一般情況下,我工作的時候不會聽音樂,因為我很容易因為音樂而分心。然而,有些人的歌聲卻讓我心情平靜,比如蔡琴。

前兩天,我在B站偶然搜到十多年前,小號手Chris Botti 與蔡琴合奏的〈情人的眼淚〉。聽歌的過程中,我不禁注意到一個微妙之處:旋律雖然動人,卻同時暗示了某種指責與期待。

歌裡表面是在抒發傷痛,實際上也隱含著「你為什麼不懂我」的暗示。這種情緒大多數人都能產生共鳴,因為我們都曾在感情或人際互動中,遇到自認「我只是表達感受」,卻希望別人「無條件了解自己」的狀況。

 

「情歌」與「我被理解」的錯覺

情歌常能打動人,正是因為它替我們唱出了不易啟齒的苦楚。有些人在心情低落時,會反覆播放悲情曲目,似乎能獲得「總算有人懂我」的安慰感。

有些人失戀後,每晚都聽苦情歌淚灑枕頭,第二天跟同事或朋友見面,就忍不住想重複自己的傷心故事,盼望對方給予她在歌曲裡感受到的同情。有同事耐心聽了許多次,後來也顯得力不從心,便不再多說什麼。她立刻更加哀怨,「你們誰也不懂我」的感覺飆升。其實,大家並非沒在安慰她,而是她想要的回應幾乎是「百分百與她同悲」。這麼強的要求,再好的關係也會吃不消。

實際上,這種「被理解」的呼喊不等於實際的人際互動,而比較像是投射:我們把自己的故事套到歌詞上,暫時感到「有人跟我一樣」。但若在真實關係中也如此操作,就容易把負面情緒完全丟給對方,期待對方像歌曲那樣時時共鳴,否則就是「你沒在乎我」。

 

當「表達感受」變成「你必須懂我」

在諮商工作中,有些來訪會不斷抱怨另一半不體貼。比如,「我只是表達自己的委屈,他卻總是淡淡回應,完全不懂我!」

深入了解後才知道,某些夫妻期望另一半時刻都能洞悉他的心思,一有差池就會怪對方不夠關心。其實對方已經在努力表現了,但不知該怎麼應對來訪多變的情緒,於是最後乾脆選擇沉默,更被他視為「你果然不把我當回事」的表現。

這位來訪者真正想要的,其實是安全感與被重視。

可是他在內心裡,早設定了一套「若你愛我,就該如何如何」的標準。凡伴侶的反應稍與她預期不同,他就覺得「我再怎麼說都沒用」。但他忽略了,對方也有自己的情緒狀況與理解方式,無法事事如他所願。結果,他原本想「單純表達感受」,最後卻成了對伴侶的指責與要求。

 

比昂「容器—被容納者」理論:無處安放的焦慮

英國精神分析家比昂(Wilfred Bion)提出「容器—被容納者」(container-contained)理論,強調若個體成長過程中缺乏適當的情緒容納,就會在成年人際中以各種方式把壓力「丟給」別人。

這並非惡意,而是他真的不知道怎麼自己消化焦慮。當有人跟他意見不合或回應不及時,他就會馬上覺得「你不想理我,你不懂我」,進而爆發更強的抱怨或傷心。

就像那位來訪者,從小父母對她期望很高,卻鮮少正面回應他的情緒。他長大後,一旦感受到對方沒有及時安撫,就聯想到「我又被忽視了」。這種深層不安無法自行消化,只能透過一遍遍的抱怨或情緒爆發,把「不舒服」塞給伴侶承受。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工作場合。

有些上班族會在團隊討論中表達:「我只是把我的想法講出來啊,為什麼你們都不支持?」

她總覺得自己被否定,事後還會私下抱怨其他同事不夠尊重她。實際觀察才發現,她的語氣常帶著強烈批評和情緒字眼,讓同事感到受壓。於是別人對她的提案保留距離,她又認定「你們就是排擠我」。

事實上,她「表達感受」的方式裡,藏著大量個人焦躁與沒被聽見的挫敗。若不先意識到自己在丟情緒,反而一直說「你們都不理解我」,那麼關係就會越搞越僵。

 

柯胡特:被看見的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柯胡特(Heinz Kohut)則強調,自體發展需要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獲得「鏡映」——也就是「我被真心看見、被肯定」。

若這部分一直缺乏,個體在成人後容易把「被理解」視為補償童年的缺失。於是,一旦對方無法及時配合,我們就會覺得遭受冷遇,情緒立刻湧現。其實,那份期待來自過往的空洞,想要別人無條件滿足,卻往往忽略了對方也是個獨立個體。

我常比喻: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像一盒拼圖,若有些片段一直沒拼好,便會用各種方式向外尋找補足。

有些人用抱怨來要別人遞出「剛好合適」的碎片,卻不知道對方的拼圖可能也亂七八糟,甚至和我們的圖案完全不同。若我們只是單方面想「我很慘,你就該理解我」,卻不考慮對方其實也有限度,那麼關係只會更疏離。

 

練習「在場」:理解自己,也給他人空間

那麼,要如何才能把自己這塊拼圖拼全?怎麼才能重拾安全感,好避免因為焦慮而傷人呢?

我想,對此我們可以回到存在心理學。存在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在場」(presence),「在場」強調的就是先看清自己的真實狀態,包括那些脆弱面。只有當你接受真實的自己——不是活在過去,也不是活在未來,而是活在當下——你才能與自己同在。

當我們願意承認「我急著找人理解,是因為我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就會少一點對他人的苛責,多一點對自己的照顧。讓「表達感受」成為真誠溝通,而非變成支配他人的工具。

另一面,我們也要承認,身邊的人未必總能百分百給予理解。尤其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大家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壓力。如果我渴望別人聽我傾吐,是不是也要留一些空間與時間,去理解別人的情緒?當我們願意彼此體諒,這個「表達感受」才會逐漸變得更平衡。

說到底,我們希望被了解,但我們是否也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對方的感受?

「被理解」當然重要,但它絕不是要求他人無條件服從,也不是讓自己一味依附外在的回應。往往我們對一件事格外痛心或氣憤,也許背後隱藏著更久遠的傷口,需要先自己看見。

如果能多些自我覺察,先承擔自己的情緒,才不會把「表達感受」變成指責或抱怨的迴圈;我們也才有機會在關係裡真正體驗到更深層、更踏實的互相理解。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avatar-img
85會員
95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喵喵-avatar-img
5 天前
先理解自己再理解他人,與其希望他人懂,不如先把自己搞懂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
在這浮躁而不斷變換的時代,多數人都曾滿懷希望地認為,通過與另一人組成生命共同體,便能將個體的孤獨與脆弱轉化為堅實的依託。可現實展示出人生的殘酷,有的人在婚姻中追求到短暫的溫存,卻終因種種壓力和無盡的責任而走向離散;有的人雖堅守彼此,卻始終無法逃脫那份無法填補的空虛。那麼,人們該何去何從?
AI 時代,人「活著」的本質是什麼?本文從哲學教師視角,反思 AI 寫作的優勢與局限,強調人的具身性、不完美性、共情與責任感無法被 AI 取代。面對工具理性與異化,我們仍需保持思考,堅守人性。
即便答案永遠不完美,即便路途充滿荊棘,我們依然可以在不斷的思考與反省中,找回那份真正屬於自己的尊嚴和力量。也許,當我們不再將自己的一切都當作可以被買賣的商品時,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那不可剝奪的尊嚴——那是我們作為人的唯一永恆價值。
真正的自由,絕不是簡單地擁有無數的工具,或是被工具所賦予的強大能力所迷惑,而是即便在工具日益普及、功能日益強大的現代社會,我們仍然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被工具所完全控制、所完全定義,仍然能夠堅守內心深處的價值與信念,成為工具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工具的奴隸。
人只有在自由、開闊、能夠勇敢追求所愛的狀態下,才最能彰顯自身價值,活出自我,獲得幸福。
在同情之餘,一種微妙的情緒也在悄然蔓延。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表達了敬意,也坦言,雖然欽佩杜梅的成就,但並不願意過她那樣的人生。這種矛盾的心態,引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對某些人充滿同情,但在同情之餘,又會不自覺地想要與他們保持距離?
在這浮躁而不斷變換的時代,多數人都曾滿懷希望地認為,通過與另一人組成生命共同體,便能將個體的孤獨與脆弱轉化為堅實的依託。可現實展示出人生的殘酷,有的人在婚姻中追求到短暫的溫存,卻終因種種壓力和無盡的責任而走向離散;有的人雖堅守彼此,卻始終無法逃脫那份無法填補的空虛。那麼,人們該何去何從?
AI 時代,人「活著」的本質是什麼?本文從哲學教師視角,反思 AI 寫作的優勢與局限,強調人的具身性、不完美性、共情與責任感無法被 AI 取代。面對工具理性與異化,我們仍需保持思考,堅守人性。
即便答案永遠不完美,即便路途充滿荊棘,我們依然可以在不斷的思考與反省中,找回那份真正屬於自己的尊嚴和力量。也許,當我們不再將自己的一切都當作可以被買賣的商品時,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那不可剝奪的尊嚴——那是我們作為人的唯一永恆價值。
真正的自由,絕不是簡單地擁有無數的工具,或是被工具所賦予的強大能力所迷惑,而是即便在工具日益普及、功能日益強大的現代社會,我們仍然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被工具所完全控制、所完全定義,仍然能夠堅守內心深處的價值與信念,成為工具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工具的奴隸。
人只有在自由、開闊、能夠勇敢追求所愛的狀態下,才最能彰顯自身價值,活出自我,獲得幸福。
在同情之餘,一種微妙的情緒也在悄然蔓延。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表達了敬意,也坦言,雖然欽佩杜梅的成就,但並不願意過她那樣的人生。這種矛盾的心態,引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對某些人充滿同情,但在同情之餘,又會不自覺地想要與他們保持距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2024.06.30 我問:「你一開始就知道你想要什麼了嗎?」
Thumbnail
【 怎麼說,別人會想要聽 : Honesty, Authenticity, Integrity, Love】
Thumbnail
★幾乎所有的關係衝突都源自誤解。 而誤解,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Thumbnail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wn4HEQAAQBAJ 「你說都對!嗎?」 你曾經說過無數的話,那些話,你以為非常有道理,或者只是一時情緒,可能你從未想過,聽那些話的人,心中所思所想。 自從開始想「你說都對!嗎?」,佩佩幾乎禁言,
Thumbnail
在生命的長河中,有沒有某一個時刻,你希望有一個人能相信你口中說出的話,不論那句話是事實與否。
好理解應該是聽著你的說詞,很輕鬆就理解你在說什麼,甚至依照你的說法一字不漏的跟別人說,別人也可以很好理解。 如果跟 100 個人說一樣的話,95 個人都表示理解,代表的是你的說詞跟用語,甚至表達的邏輯與順序具通用性,可以適用多數人,也表示表達方式是可以模仿學習。 剖析語言的通用性與模仿學習之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幫對方重點整理,當對方說話到一個小段落或開始重複時,可整理一下對方表達內容。 比如說「所以你說的意思是…」「了解,意思是…這樣嗎?」確認理解沒錯。如果理解有誤,對方也會馬上糾正我們說法,釐清了再繼續說,且可能發現有時對方說的跟想的不同。 重點在於了解與尊重對方的觀點,而不是去
對方心裡會認定你真的有在聽他說話,取決於你的肢體動作與回應,除了不要邊做其他事,專心聽並看著對方之外,就是回應附和對方話語的方式,這會大大影響對方是否願意說下去。 肯定對方說話可用「真的」「我也這麽認為」之類,有興趣可說「真的嗎?」「原來是這樣呀」之類。 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對方確信我們真的理解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2024.06.30 我問:「你一開始就知道你想要什麼了嗎?」
Thumbnail
【 怎麼說,別人會想要聽 : Honesty, Authenticity, Integrity, Love】
Thumbnail
★幾乎所有的關係衝突都源自誤解。 而誤解,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Thumbnail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wn4HEQAAQBAJ 「你說都對!嗎?」 你曾經說過無數的話,那些話,你以為非常有道理,或者只是一時情緒,可能你從未想過,聽那些話的人,心中所思所想。 自從開始想「你說都對!嗎?」,佩佩幾乎禁言,
Thumbnail
在生命的長河中,有沒有某一個時刻,你希望有一個人能相信你口中說出的話,不論那句話是事實與否。
好理解應該是聽著你的說詞,很輕鬆就理解你在說什麼,甚至依照你的說法一字不漏的跟別人說,別人也可以很好理解。 如果跟 100 個人說一樣的話,95 個人都表示理解,代表的是你的說詞跟用語,甚至表達的邏輯與順序具通用性,可以適用多數人,也表示表達方式是可以模仿學習。 剖析語言的通用性與模仿學習之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幫對方重點整理,當對方說話到一個小段落或開始重複時,可整理一下對方表達內容。 比如說「所以你說的意思是…」「了解,意思是…這樣嗎?」確認理解沒錯。如果理解有誤,對方也會馬上糾正我們說法,釐清了再繼續說,且可能發現有時對方說的跟想的不同。 重點在於了解與尊重對方的觀點,而不是去
對方心裡會認定你真的有在聽他說話,取決於你的肢體動作與回應,除了不要邊做其他事,專心聽並看著對方之外,就是回應附和對方話語的方式,這會大大影響對方是否願意說下去。 肯定對方說話可用「真的」「我也這麽認為」之類,有興趣可說「真的嗎?」「原來是這樣呀」之類。 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對方確信我們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