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裡表面是在抒發傷痛,實際上也隱含著「你為什麼不懂我」的暗示。這種情緒大多數人都能產生共鳴,因為我們都曾在感情或人際互動中,遇到自認「我只是表達感受」,卻希望別人「無條件了解自己」的狀況。
情歌常能打動人,正是因為它替我們唱出了不易啟齒的苦楚。有些人在心情低落時,會反覆播放悲情曲目,似乎能獲得「總算有人懂我」的安慰感。
有些人失戀後,每晚都聽苦情歌淚灑枕頭,第二天跟同事或朋友見面,就忍不住想重複自己的傷心故事,盼望對方給予她在歌曲裡感受到的同情。有同事耐心聽了許多次,後來也顯得力不從心,便不再多說什麼。她立刻更加哀怨,「你們誰也不懂我」的感覺飆升。其實,大家並非沒在安慰她,而是她想要的回應幾乎是「百分百與她同悲」。這麼強的要求,再好的關係也會吃不消。
實際上,這種「被理解」的呼喊不等於實際的人際互動,而比較像是投射:我們把自己的故事套到歌詞上,暫時感到「有人跟我一樣」。但若在真實關係中也如此操作,就容易把負面情緒完全丟給對方,期待對方像歌曲那樣時時共鳴,否則就是「你沒在乎我」。
在諮商工作中,有些來訪會不斷抱怨另一半不體貼。比如,「我只是表達自己的委屈,他卻總是淡淡回應,完全不懂我!」
深入了解後才知道,某些夫妻期望另一半時刻都能洞悉他的心思,一有差池就會怪對方不夠關心。其實對方已經在努力表現了,但不知該怎麼應對來訪多變的情緒,於是最後乾脆選擇沉默,更被他視為「你果然不把我當回事」的表現。
這位來訪者真正想要的,其實是安全感與被重視。
可是他在內心裡,早設定了一套「若你愛我,就該如何如何」的標準。凡伴侶的反應稍與她預期不同,他就覺得「我再怎麼說都沒用」。但他忽略了,對方也有自己的情緒狀況與理解方式,無法事事如他所願。結果,他原本想「單純表達感受」,最後卻成了對伴侶的指責與要求。
英國精神分析家比昂(Wilfred Bion)提出「容器—被容納者」(container-contained)理論,強調若個體成長過程中缺乏適當的情緒容納,就會在成年人際中以各種方式把壓力「丟給」別人。
這並非惡意,而是他真的不知道怎麼自己消化焦慮。當有人跟他意見不合或回應不及時,他就會馬上覺得「你不想理我,你不懂我」,進而爆發更強的抱怨或傷心。
就像那位來訪者,從小父母對她期望很高,卻鮮少正面回應他的情緒。他長大後,一旦感受到對方沒有及時安撫,就聯想到「我又被忽視了」。這種深層不安無法自行消化,只能透過一遍遍的抱怨或情緒爆發,把「不舒服」塞給伴侶承受。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工作場合。
有些上班族會在團隊討論中表達:「我只是把我的想法講出來啊,為什麼你們都不支持?」
她總覺得自己被否定,事後還會私下抱怨其他同事不夠尊重她。實際觀察才發現,她的語氣常帶著強烈批評和情緒字眼,讓同事感到受壓。於是別人對她的提案保留距離,她又認定「你們就是排擠我」。
事實上,她「表達感受」的方式裡,藏著大量個人焦躁與沒被聽見的挫敗。若不先意識到自己在丟情緒,反而一直說「你們都不理解我」,那麼關係就會越搞越僵。
美國心理學家柯胡特(Heinz Kohut)則強調,自體發展需要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獲得「鏡映」——也就是「我被真心看見、被肯定」。
若這部分一直缺乏,個體在成人後容易把「被理解」視為補償童年的缺失。於是,一旦對方無法及時配合,我們就會覺得遭受冷遇,情緒立刻湧現。其實,那份期待來自過往的空洞,想要別人無條件滿足,卻往往忽略了對方也是個獨立個體。
我常比喻: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像一盒拼圖,若有些片段一直沒拼好,便會用各種方式向外尋找補足。
有些人用抱怨來要別人遞出「剛好合適」的碎片,卻不知道對方的拼圖可能也亂七八糟,甚至和我們的圖案完全不同。若我們只是單方面想「我很慘,你就該理解我」,卻不考慮對方其實也有限度,那麼關係只會更疏離。
那麼,要如何才能把自己這塊拼圖拼全?怎麼才能重拾安全感,好避免因為焦慮而傷人呢?
我想,對此我們可以回到存在心理學。存在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在場」(presence),「在場」強調的就是先看清自己的真實狀態,包括那些脆弱面。只有當你接受真實的自己——不是活在過去,也不是活在未來,而是活在當下——你才能與自己同在。
當我們願意承認「我急著找人理解,是因為我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就會少一點對他人的苛責,多一點對自己的照顧。讓「表達感受」成為真誠溝通,而非變成支配他人的工具。
另一面,我們也要承認,身邊的人未必總能百分百給予理解。尤其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大家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壓力。如果我渴望別人聽我傾吐,是不是也要留一些空間與時間,去理解別人的情緒?當我們願意彼此體諒,這個「表達感受」才會逐漸變得更平衡。
說到底,我們希望被了解,但我們是否也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對方的感受?
「被理解」當然重要,但它絕不是要求他人無條件服從,也不是讓自己一味依附外在的回應。往往我們對一件事格外痛心或氣憤,也許背後隱藏著更久遠的傷口,需要先自己看見。
如果能多些自我覺察,先承擔自己的情緒,才不會把「表達感受」變成指責或抱怨的迴圈;我們也才有機會在關係裡真正體驗到更深層、更踏實的互相理解。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