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心理學

63公開內容

結合哲學諮商實務經驗,以及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解答。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療癒的真諦不在於追求完美,而在於接納真實的自己,勇於與他人連結。 正如歐文.亞隆所說:「當我們不再試圖完美時,我們才能真正地完整。」
Thumbnail
我們習慣用止痛藥消除身體的疼痛,用社交媒體填補內心的空虛,用忙碌來逃避深層的困擾。但這些方法往往只能暫時掩蓋問題,而不能真正解決它。在某個安靜的時刻,當我們放下手機,停下腳步,內心那些未被說出的故事,那些真實的「痛」與「痛苦」,依然在那裡,等待被看見,等待被理解。
Thumbnail
不管是不是存在心理學流派,諮商中的「非語言訊息」是很重要的,某個角度來說,非語言訊息也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來訪的「言說」。而無論是語言或非語言訊息,當中都可能存在無意識的流露。我們談自我覺察,覺察的其中一個就是對於自己無意識流露的覺察。
共情不同於同情。同情更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對他人的困境表示關心或惋惜,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而共情則需要我們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有時,它明明存在,我們卻意識不到。直到它不在了,我們才會發現它有多重要。那麼,我們該怎麼把它找回來呢?
Thumbnail
結語寫得很好。(改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一個緩慢生長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澆灌和呵護。)
人性的界限在某種程度上是模糊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清楚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儘管我們有想要弄清楚自我身份的衝動,但我們永遠無法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只能不斷地去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卻永遠找不到最完美的那個。
Thumbnail
謝謝您的分享,我雖然不是樂觀的人,卻也深深相信:「多數人不會故意傷害他人」我在自我探索的路途上遇見許多坎,也常被質疑為什麼要不斷去詢問人生的意義。但那股本能的衝動,無法透過壓抑解決。我也常想到底我是不是只是裝一個社會期待的角色,是扮演還是欺騙?但或許這也是探索的一部分。
「不回應」往往並不能真正避免衝突或解決問題,反而可能釀成更大的誤會,甚至損害重要的人際關係。一個簡單的回復,一個及時的確認,也許就能為彼此省去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重拾這門看似簡單卻又深奧的藝術,正是我們在這個複雜世界中找到歸屬感和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avatar
Ajita
很喜歡這篇文章的分析。的確如喵喵所說,我個人也認為服務上不回應,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也是一種不成熟的服務態度。我本身也是從事相關工作,對於作者提到的臨床經驗分析非常認同,也覺得非常值得分享給更多人參考喔!
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被接納,被愛。無論你經歷了什麼,都請相信,你依然擁有掌控自己生活的力量。治癒是一個過程,它需要時間,需要勇氣,但最終,你會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Thumbnail
性慾既是我們的動力,也是我們矛盾的根源。性慾不是我們生命中的敵人,而是我們存在的一部分,它引領我們去探索更深層次的自我,同時也提醒我們接受自身的有限性與不完美。這正是性慾在存在心理學中的深刻意義:它既帶來短暫的快樂,也帶來對生命本質的沈思。
Thumbnail
性慾也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的匱乏,至於能不能與他人發展成關係,看個人動機,更多的是向內探索,發展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性慾也能是內在的一種強烈提示。
在後人類組成的世界,情感被程序化,痛苦被管理,記憶被選擇性保留或刪除。這樣的世界似乎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但也帶來了新問題。當情感變成了一種可以調整的設置,那種因痛苦而產生的堅韌和反思是否會消失?後人類的世界可能是一個無痛的烏托邦,也可能是一個虛無的深淵。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在這個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意義?
Thumbnail
如果在終極的後人類世界,連追求意義的衝動都能夠一鍵關閉的話,那也是一種禪。 後人類世界的假設讓人有機會從情感以外的層次去認識痛苦。現今世界中的痛苦、後人類世界的虛無,好像都只是其他的某些現象的結果,不是問題的根源。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中,這些挑戰要求我們時刻保持堅強。然而,這種堅強往往只是我們用來抵御恐懼的一道心理防線。儘管如此,這份幻覺卻不可或缺,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在逆境中找到力量,繼續前行。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