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容
58
位追蹤者
追蹤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成員。曾任大學講師、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教育顧問。2011年被《南投縣文學發展史》列入「南投縣新生代小說家」之林。 著有《孤獨白》、《心靈馴獸師》、《別害怕當個流淚的大人》等三十部作品。從事哲學教育與諮詢工作。
容我說
74
會員
73
內容數
加入
前往沙龍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加入
前往沙龍
發佈內容
我的成就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容我說
2024/11/15
沙白的選擇:人是否有死亡的自由
正如柏林和韓炳哲所指出的,自由不應被道德化、功利化或規訓化,而應是個體對自我存在的真實追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在這個充滿喧囂與紛爭的時代,靈魂的高貴,正在於它的獨立性和對自由的堅守。讓我們不再用他者的正義去評判他人的選擇,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尊重每一個獨特的生命。
#
心理
#
安樂死
#
死亡
10
1
山嚮導
喜歡
「一位女性在接受治療後,依然選擇了自殺。賓斯萬格認為,她的死亡是自我實現的必然之路,是對自我存在的最終確認。」這句話很讓我感動。
容我說
2024/11/07
空心時代
我們都在消失,又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
存在主義
#
存在
#
小說
35
1
安立格
喜歡
很能反映時下人心、人性的狀態,可是,"即時快餐式"的資訊流竄,會不會造成無腦、弱智的普遍現象?
容我說
2024/11/03
活得不完美,但完整
療癒的真諦不在於追求完美,而在於接納真實的自己,勇於與他人連結。 正如歐文.亞隆所說:「當我們不再試圖完美時,我們才能真正地完整。」
#
心理
#
心理學
#
心理諮商
6
留言
容我說
2024/10/27
讓痛來得剛剛好!
我們習慣用止痛藥消除身體的疼痛,用社交媒體填補內心的空虛,用忙碌來逃避深層的困擾。但這些方法往往只能暫時掩蓋問題,而不能真正解決它。在某個安靜的時刻,當我們放下手機,停下腳步,內心那些未被說出的故事,那些真實的「痛」與「痛苦」,依然在那裡,等待被看見,等待被理解。
#
諮商
#
心理諮商
#
心理學
33
2
高浩容
1
不管是不是存在心理學流派,諮商中的「非語言訊息」是很重要的,某個角度來說,非語言訊息也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來訪的「言說」。而無論是語言或非語言訊息,當中都可能存在無意識的流露。我們談自我覺察,覺察的其中一個就是對於自己無意識流露的覺察。
容我說
2024/10/21
為何有時我們無法共情他人
共情不同於同情。同情更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對他人的困境表示關心或惋惜,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而共情則需要我們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他們的感受。
#
心理學
#
心理
#
心理諮商
34
留言
容我說
2024/10/14
如何在心中種下改變的信念
有時,它明明存在,我們卻意識不到。直到它不在了,我們才會發現它有多重要。那麼,我們該怎麼把它找回來呢?
#
信念
#
信心
#
信仰
32
4
麻吉
2
結語寫得很好。(改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一個緩慢生長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澆灌和呵護。)
容我說
2024/10/07
如何尋找完整的自己
人性的界限在某種程度上是模糊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清楚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儘管我們有想要弄清楚自我身份的衝動,但我們永遠無法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只能不斷地去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卻永遠找不到最完美的那個。
#
自我
#
自我成長
#
心理學
33
2
一個孤獨跑者的自我傾訴
1
謝謝您的分享,我雖然不是樂觀的人,卻也深深相信:「多數人不會故意傷害他人」我在自我探索的路途上遇見許多坎,也常被質疑為什麼要不斷去詢問人生的意義。但那股本能的衝動,無法透過壓抑解決。我也常想到底我是不是只是裝一個社會期待的角色,是扮演還是欺騙?但或許這也是探索的一部分。
容我說
2024/10/02
十一,拾遺
通過他們,我找到了自己的根,明白了家的所在。家,不正是一群擁有共同語言和共同記憶的人聚集的地方嗎?
#
家
#
家庭
#
親子
22
1
一個孤獨跑者的自我傾訴
喜歡
非常喜歡您充滿哲思的體悟以及文學的筆觸!
容我說
2024/09/29
世上最糟糕的回應之一就是:不回應
「不回應」往往並不能真正避免衝突或解決問題,反而可能釀成更大的誤會,甚至損害重要的人際關係。一個簡單的回復,一個及時的確認,也許就能為彼此省去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重拾這門看似簡單卻又深奧的藝術,正是我們在這個複雜世界中找到歸屬感和意義的關鍵。
#
溝通
#
對話
#
表達
36
2
Ajita
喜歡
很喜歡這篇文章的分析。的確如喵喵所說,我個人也認為服務上不回應,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也是一種不成熟的服務態度。我本身也是從事相關工作,對於作者提到的臨床經驗分析非常認同,也覺得非常值得分享給更多人參考喔!
容我說
2024/09/27
教師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可能是一個危險迷思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少數精英,而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釋放潛能,改善生活,成為獨立自主、有自己想法的人,並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教育不是選擇,而是給予;不是排斥,而是包容;不是限制,而是釋放潛能。 真正的教育,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讓每一個普通的孩子都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
教育
#
教育學
#
教育哲學
20
留言
vocus 勳章
NFT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