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容-avatar-img

高浩容

82 位追蹤者

高浩容

82 位追蹤者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成員。曾任大學講師、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教育顧問。2011年被《南投縣文學發展史》列入「南投縣新生代小說家」之林。 著有《孤獨白》、《心靈馴獸師》、《別害怕當個流淚的大人》等三十部作品。從事哲學教育與諮詢工作。
avatar-img
容我說
114會員
104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前兩天,我第三次看了《芳華》這部電影。可能因為這兩年在實務工作中累積了新的經驗,加上生活上的轉變,這一次,我有了一些不同的觸動。生活中,我見過許多劉峰。他們未必經歷過那樣的時代,卻同樣背負著一種沉重的、名為「善良」的十字架。但他們需要的不是獎勵,而是幫助。幫助他們看見自己,進而活出自己。
Thumbnail
麋鹿林-avatar-img
2025/10/05
真正的善良也可以從先愛自己開始。感覺自私太沈重。
為何面對同樣的困境,有人能扛過去,有人卻被壓垮?為何有些人能在重創後慢慢復原,有些人卻永遠地凍結在了那個受傷的瞬間?從存在心理學的角度,創傷的療癒,第一步就是鼓起勇氣去接受現實,無論它多麼殘酷、接受有些事無法改變、接受這個世界有時就是如此不公。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得尋找到心靈的三根支柱。
Thumbnail
家庭,本應是溫暖的港灣,卻也可能成為情緒傳遞的無形管道。當父母將自己未處理的情緒、焦慮和未解決的問題,無意識地轉移到子女身上。這些投射過程可能導致特定的子女承擔家庭中的情緒負荷或角色。現實中,有些孩子因此過得很受傷,而他們的父母也曾經是個受傷的孩子。這些一代代流傳下去的傷,如何才能復原?
Thumbnail
梅若樺-avatar-img
2025/07/19
謝謝你的包容,我會試著接受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
我們在內卷的洪流中疲於奔命,用工作的忙碌填滿所有縫隙,卻對自我的感受、真實的生活變得麻木。我想問自己,也想問你:當我們都活成了工作的形狀,那我們的人生又該是什麼模樣?當疲憊成為常態,我們又能從疲憊中收穫些什麼?當無效努力成為一個錯誤的示範,我們到底該如何生活,如何取捨,才能收穫真實的幸福?
Thumbnail
喵喵-avatar-img
2025/07/20
失去意謂新的事物要進來,衰老其實是週期的循環,遺忘是明白事物有另一種全新的詮釋和選擇,生命是活生生的,不停的變動,我們追逐的真理,祂也是活生生的。
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公開控訴母親,揭露了這位知名心理學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對於這件事,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我認為,理解比站隊更重要,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她兒子選擇寫書拍紀錄片的價值所在。這無疑是一個悲劇,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悲劇——它讓我們思考: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當中年階段的疲憊與挫折加諸在個體身上,如果周遭盡是敷衍、冷漠或互相消耗的關係,最終就會走向一種帶著自保本能的「無言」。 這種「失語症」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僅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讓個體與自己內在都斷了連繫:一旦連自我都不願傾聽,就只剩隱忍和形同麻木的日常。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狀態?
Thumbnail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永恆的濕季雨。 無休無止的雨並非那種洗滌塵埃、帶來清爽的甘霖,而是種單調、黏稠、無孔不入的浸蝕。 它沒有聲音,或者說,它的聲音過於恆常,以至於成為了寂靜本身的一部分——一種沉悶的、將思考與感知一同溺斃的嗡鳴。 我站在這片無邊無際的雨林中央,或者說,是這片雨林站在我的中央。界限早已模糊。
Thumbnail
如果在清明節這個關於死亡的日子,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生命中必須面對和學習的重要課題,那麼清明節的意義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孩子理應得到大人的尊重,而欺騙絕非尊重。唯有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的真相,以適當的方式引導他們在死亡之前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我想要被理解」,實際上他想要的是「你照我說的做!」,到底真正的理解是什麼呢?
Thumbnail
喵喵-avatar-img
2025/03/27
先理解自己再理解他人,與其希望他人懂,不如先把自己搞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