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容

高浩容

44 位追蹤者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成員。曾任大學講師、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教育顧問。2011年被《南投縣文學發展史》列入「南投縣新生代小說家」之林。 著有《孤獨白》、《心靈馴獸師》、《別害怕當個流淚的大人》等三十部作品。從事哲學教育與諮詢工作。
54會員
52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由新到舊
被遺忘的童年樂園:探訪廢棄學校有感或許,我們可以將廢棄的幼兒園重新改造,讓它煥發新的生機。不僅是修繕建築,更要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那份童真和希望。讓它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成為治癒「空心化」的一劑良藥,讓這個曾經充滿歡笑的地方重新成為兒童成長的樂園。就像小林老師為巴學園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樣,我們也可以為這個廢棄的幼兒園帶來新的希望。
Thumbnail
2024-07-25
1
想太多是一種病嗎?某個角度來說,思考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有時當我們想到開心的事情,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樂呵呵的。背後的動力,在於人總想感受「我是特別的」,因此會有一連串自我驗證的行動,但我們並不是通過「一定要成功」、通過「成為不會犯錯的人」才顯現我們的特別,這都是社會上某些偏頗價值觀加諸於我們的壓力。
Thumbnail
2024-07-20
9
逐漸破碎:一個人迷失的五重結構成長,或許始於我們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陰暗面,並真誠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或者,也可能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加堅定地擁抱自己的選擇,無論它們在他人眼中有多麼不堪。畢竟,人生本就是一場充滿矛盾和衝突的旅程,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全部。我們都在自己的迷宮中摸索前行,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出路和答案。
Thumbnail
2024-07-16
14
女兒的告白:我用一生追尋父愛,卻忘了愛是什麼社會中,許多男性表現出「外強內弱」的特徵。他們在公共場合保持堅強形象,卻在親密關係中暴露出內心的脆弱和不安。這種矛盾往往導致他們在家庭中表現出複雜而有害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的危險在於它的代際傳遞性。
Thumbnail
2024-07-12
8
一場關於存在的終極對話這就是我的故事,一個關於存在、虛無和永恆痛苦的故事。也許你會覺得我的經歷很荒謬,我的想法很偏激。但請記住,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著同樣的虛無,只是大多數人選擇了視而不見。而我,選擇了直視這種虛無。這就是我的詛咒,也是我的覺醒。
Thumbnail
2024-07-09
5
幸福母親的假象:那些沈默的隱形壓力真正的孤獨源於「無法逃脫自我的存在」。對於這些母親來說,她們被困在社會對「完美母親」的期待中,無法展現真實的自我。這種孤獨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狀態,更是一種存在的處境。
Thumbnail
2024-07-08
58
人生每個階段都很重要?是,也不是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人生每個階段都很重要。 如果我們不加思索的接受了這個觀點,每時每刻當自己是牛馬一般鞭策自己,卻忽略了每個階段,我們是否活出我們自己,是否獲得真實的幸福?那我們就被騙了!就活在謊言中而不自知。
Thumbnail
2024-07-05
8
孤獨的諮商師:討好、壓抑與自我重塑當我們準備離開咖啡廳時,我突然想到了什麼。「教授,我能問您一個問題嗎?面對……面對死亡,您害怕嗎?」 張教授沈思了一會兒。「當然害怕,」他最後說,「但我更害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思悅,答應我,不要重蹈我的覆轍。趁現在還來得及,去真實地活著吧。」
Thumbnail
2024-07-03
2
孤獨:性的游離、游離的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文以載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他知道,無論如何,生活總會繼續。而他,只是在這複雜的世界中浮沈的一個普通人罷了。 在這個陌生的國度,他經歷了性與愛的啓蒙,卻也體會到了兩者之間的巨大鴻溝。他不再是那個天真地相信「文以載道」的少年了,但或許,這正是成長的意義所在。
Thumbnail
2024-07-01
10
孤獨:沒有終點的旅程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2024-06-30
4
孤獨:在現實與幻想的邊緣諮商師可能有知識,但他們缺乏智慧。他們試圖用他們淺薄的理論來解釋我的行為,但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我的真實。 悉達多在成佛前也經歷了幻覺,但那是通向覺悟的必經之路。 人類的孤獨,來自於一種精神無法被理解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只有他自己才能看見的對象」,只是有些被稱為幻覺,有些不是而已。
Thumbnail
2024-06-28
11
芳琦:一位留學生的抑鬱與新生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互補的」
Thumbnail
2024-06-23
5
畢業,不只是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功課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離家。但透過真摯而坦然的對話,我們和孩子的心是可以永遠靠近的。與其躲避那些複雜的情緒,不如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學著去擁抱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包括畢業。
Thumbnail
2024-06-20
9
自我放棄:當前兒童的生命困境生活的真諦不在於取悅所有人,而在於忠於內心;不在於耀眼的成就,而在於每一天的充實與滿足。與其被動地接受強加的重擔,不如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這個過程也許艱難迷茫,但那都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學會獨行,學會同行;學會堅持,也學會放棄。學會接受生命的困境,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接受、處理與放下。
Thumbnail
2024-06-17
10
直面內心的罪惡:通往救贖之路的心理探索從救贖的手段來看,基督教更強調他力救贖,即依賴於上帝的恩典和基督的犧牲;而佛教則強調自力解脫,通過個人修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最終的解脫。 基督教的救贖觀將救贖視為神的特權,只有通過信仰基督才能得到拯救;而佛教則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修行和覺悟達到解脫。 存在心理學更傾向於佛教的救贖觀。
Thumbnail
2024-06-14
11
何謂「自在」:黃仁勳的兩場夜宴自在是什麼?自在是一種心境,而這種心境是去「允許自己快樂」。 很遺憾的是,有些人做不到這一點。更遺憾的是,有些成人自己做不到,還拿這些觀念教孩子,讓孩子從小就對花錢有羞恥感,對享受有罪惡感。……
Thumbnail
2024-06-05
8
羞恥與臣服:諮商中的「流動」,到底流動的是什麼?許多時候,團體裡的沉默或衝突,都來自於同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就是這裡談到的羞恥與臣服。羞恥會引起我們的死亡焦慮,就像那句話「羞恥的想要找個洞裡鑽進去」。
Thumbnail
2024-06-03
6
痛感與信仰仰頭遠眺天花板,依稀記起當年那些對上帝的質問。如今,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答案——不是每一個質問都有答案。上帝也好,信仰也罷,不過都是個體對他者的投射。畢竟無論頭抬得再高,天花板上沒有上帝,沒有人,沒有希望,什麼都沒有。
Thumbnail
2024-05-27
2
諮商能帶給來訪者快樂嗎?一位出色的心理諮商師,不會片面追求給來訪者帶來快樂,而是努力讓他們認識到自我完整的價值。
Thumbnail
2024-05-23
7
如何去愛?所有的難,都是一種對愛的提問。而我們難以靠自己找到答案,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夥伴,我們需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中去感受愛。 這就是人,在愛中執迷,又通過執迷了解真實的愛。
Thumbnail
2024-05-20
3
「想像力」如何治癒我們的心靈?你站在貨架前,思考該買何種口味的馬鈴薯片。吃龍蝦口味的薯片,不等於吃龍蝦;吃牛排口味的薯片,不等於吃牛排,但在你思考該吃什麼口味時,就像你真的在思考是要吃龍蝦,還是牛排。 所以這些調味食品,與其說賣的是味道,對應的是人的味蕾,不如說賣的是對想像力的刺激。 然而,想像力是一把雙刃劍……
2024-05-14
5
不夠善良的我們,是真誠的,也是幸福的五一勞動節,媒體湧現無數向勞動者致敬的節目和文宣。 彷彿全國從上到下,都是歡慶勞動光榮的氛圍,彷彿每個人都在慶祝勞動的偉大價值。但在這喧鬧的表象下,卻隱藏著一個令人冷冰冰的事實:現代婚姻早已淪為另一種勞動,一份無休止的苦役。
Thumbnail
2024-05-03
1
愛,就是給出真實的承諾直接的承諾不僅是對他人的承諾,更是對自己的。有了真實的承諾,倫理才有可能存在。相反,那些不願意做出這些承諾的人,任何倫理准則對他們來說都不過是紙上談兵,隨時可以拋進馬桶衝掉。從存在心理學的角度,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承諾就是活出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2024-04-22
6
記憶:時間的罅隙記憶,是時間的罅隙,當生命不斷流動,總有一些渣滓會淤積,落進罅隙。遠遠看,似乎什麼都沒有被留住。但當我們有機會俯身細細查看,我們會發現,罅隙里藏了很多,太多。「多」,意味著我們每個人,無論我們怎麼看待我們自己,我們都過了豐富的一生。
Thumbnail
2024-04-12
7
清明逢少子,尋覓新生路清明是屬於活人的,而不是死人的。
Thumbnail
2024-04-05
3
你的靈魂為何飢餓?當一個人的存在感需要被提醒,需要被刺激,需要通過一些方法使之感受到「我確實存在」,這個人多半已經陷入喪失存在感的處境。
Thumbnail
2024-04-02
5
像阿寶這樣的男人到底在玩什麼心理遊戲?真正的安全感不再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即使失去了外在的社會符號,我仍知道我是誰」的穩固自我。
Thumbnail
2024-03-25
5
為什麼有些孩子像蟲子、像動物,就是不像個聽話的孩子?有些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好好待在教室里,沒有辦法當某些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排除掉那些因為先天因素,他們往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該怎麼融入這個環境所造成的結果。他們不是蟲子也不是野獸,他們只是需要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Thumbnail
2024-03-15
3
治癒,從童年開始善待孩子,就是變相的在善待自己
Thumbnail
2024-03-13
3
生活,就是書寫時光每個人都需要通過某種方式,去感受自己活著。我的方法是寫作,你的方式是什麼?
Thumbnail
2024-03-07
6
提升哲學思維,讓孩子成為「幸福的人」培養孩子哲思,並不是要孩子背誦哲學家講的話,或是拿它來考試。而是首先能讓孩子養好對哲學的「胃口」,培養他閱讀相關書籍的意願,進而讓孩子在閱讀中隨著書本的內容展開對於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逐步啓發他的人生智慧,使他成為自己人生問題的解答大師。
Thumbnail
2024-02-26
4
父母是奉獻型人格,孩子有多苦?孝順不等於「愚孝」。所謂愚孝,就是一個孩子「既滿足父母的現實,又滿足父母的幻想。」 滿足父母的現實是孝順。比如父母生病,你帶他們去醫院,你解決的是父母的現實問題。 然而,假使父母要你結婚、生孩子,且這是為了滿足他們自己對你的期待,滿足他們想要抱孫子的期望。你不想做卻做了,你滿足的只是父母的幻想。
Thumbnail
2023-12-06
8
我們都是車陣裡的騎士所謂的成功,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會卡在車陣中。」
Thumbnail
2023-11-03
4
醫不叩門,師不順路,法不輕傳,不問不說任何事,總有一定成分是我們確定的,而我們需要的是盡可能把我們確定的部分做好,並保持勇氣去探索那不確定性。如此,我們方有機會去開拓我們的未來
Thumbnail
2023-10-28
6
「真」兒童:兒童哲學的起點每個人接納真實,真實接納每個人
Thumbnail
2023-10-11
9
《芭比》:一場對存在哲學的誤讀與狂歡從存在心理學視角來說,《芭比》的結局乍看是芭比的昇華,卻更像是芭比的墮落
Thumbnail
2023-08-07
15
【職場與職涯】人生B計劃:如何判斷自己適不適合斜槓?當一個人試著尋求斜槓時,他得明確他必須斜槓的理由,也就是明晰自己「非斜槓不可」的必須性。而其中最重要的必須性,就是他得說明他的斜槓「對自己是有意義的」
Thumbnail
2023-06-11
7
如果你想藉由諮商獲得認同,你恐怕會失望於存在心理治療中,「沈淪」意指一個人「不願傾聽自己內心的召喚,他放棄做真實的自己,而是人云亦云地生活,去過一個失去自我的人生」。如果一個人看世界方式如此,會讓他在家庭、職場、課堂或任何有他人在的地方,無論他付出再多,做得再好,他還是會因為旁人一點小小的批評,陷入負面情緒。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Thumbnail
2023-06-03
7
「我適合參加心理團體嗎?」:一篇文章幫你認識、分析與評估你的需要有時我們選擇孤獨,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喜歡孤獨,而是比起其他的選擇,一個人的代價比較小。然而,心理團體或相關活動,其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能夠從「一個人算了!」的無助感中走出來,進而自我覺察、澄清問題,並獲得支持與溫暖。
Thumbnail
2023-05-23
7
最有效的覺察是「真誠」當我們放下武器,推開城門,我們可能會發現,城外沒有龍,有的是一片祥和的景致。
Thumbnail
2023-05-12
5
你是否也因無處安放的「羞恥感」而痛苦?對於羞耻,我們要「說」出來,要讓羞耻感從內心顯現為可被觀看的對象。
Thumbnail
2023-05-03
7
你對自己認識的不夠多,在於你離自己的距離太近要解開自我的問題,不通過與他者的關係,回歸連結中去自我剖析,能夠獲取的自我面貌永遠是殘缺的、不全的
Thumbnail
2023-04-30
18
我們無法留住時光,但我們可以留住對時光的感受我雖然依舊在老去,但現在的我能感受到老去的自己,感受到時光
Thumbnail
2023-04-23
8
最後一里路:照護年邁父母,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心理準備?我們要接受最後一里路不只是父母離開那一刻,還包括他們走了之後,我們自身也需要被安放的哀傷與悼念,以及相關的儀式、法律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一一完成。
Thumbnail
2023-04-16
11
痛感:你怎麼選,意味著你怎麼活當我們以為我們走到終點,其實我們走到的是起點。就像當我們真正願意面對我們自己,直面我們的苦難。 乍看之下,我們好像放棄抵抗,而命運的海嘯將收拾我們。然而,有意思的是,當我們這麼做,我們往往會發現,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頭緒了!
Thumbnail
2023-04-16
7
做個溫柔的人,難在哪裡?溫柔,前提是「不傷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這難嗎?聽起來好像是人際交往的基本道理。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對了,溫柔的前提是回歸人性,我們渴望愛與被愛,渴望溫暖與關懷,這些需要是溫柔的前提。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我們沒有得到充分對待,以至於我們受傷,進而遺忘。
Thumbnail
2023-02-10
9
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時機寫作的歷程教會我一件事:每一刻都是相遇的時機,也是離別的時機,而每個選擇的當下,無論是相遇或離別都是最好的時機。
Thumbnail
2023-02-01
9
練習「正念冥想」能助我變成社交達人嗎?冥想並非是提升社交生活的萬靈丹,結果顯示,對於自我要求比較嚴格的人,慈愛禪的冥想較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可是對於需要他人更多關注的人,慈愛禪沒有太大的作用,反而減損他們的自尊。
Thumbnail
2023-01-25
10
過年闔家觀影看什麼?推薦十部提升家庭幸福感的電影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描述家庭、拆解家庭問題的電影,幫助我們重新覺知自己的家庭,為打造溫暖的家踏出重要一步。
Thumbnail
2023-01-18
11
重讀佛洛德《哀傷與憂鬱》,我發現裡面藏著平安的寓意平安,就是活成一位「願意面對自己的人」
Thumbnail
2023-01-16
5
為什麼有些人活得很用力,有些人活得很無力,且都活得很糟?認清自己,你才知道從哪裡解題。 認準你要處理的對象,才能避免用力過度或用力不足,然後把每一分力氣用在「刀口上」
Thumbnail
2023-01-13
13
為什麼你的年終總結和新年計畫,最後總是一場空?新的一年,不會是新的。我們只能繼續背負已經發生的過往前行,但願你在前行的路上不再自欺
Thumbnail
2023-01-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