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快快道:宗喀巴大師〈三主要道〉釋論講記
善緣解脫道:《三主要道》簡略釋文
空正見
這一部分,應成派和自續派在「能察勝義之因理」所要破除的事物上,也有粗細之分。應成派認為一切萬法只是因為分別念而安立,如果萬法不是僅因分別念而安立,而是從一開始本來就存在的話,那麼萬法就會變成實有存在了。
自續派則認為,僅僅依靠妄念,無法安立萬法的存在,萬法的存在是因為能在正常心識上顯現而得以安立。安立瓶子的正常心識所認知的瓶子,在其心上,是以獨立的方式本來就實際存在,這樣子的存在,就是他們承許的「瓶子自身實存」的意思。
然而應成派認為,在認知瓶子本身的「量」上,瓶子並非無需觀待地本來就存在;瓶子和認知瓶子的量,這兩者是相互觀待而存在。《顯句論》說:「雖然若『量』存在,則成立『所量』之義;若有『所量』之義,則成立『量』,但這並不表示量與所量二者之體性為有。」
因此,萬法本非實存,是在能立的分別念的作用下,才暫時得以存在。阿底峽尊者說:「無知孩童為暫時,無義顯空非析境,僅顯觀待不需疑,若析名言即壞滅。」
此外,自續派以下的宗派認為是顯相遮除無邊,空性遣除有邊。他們其實認為顯現是自性存在的。由於自性存在,就不可能產生因緣去新造事物,和安立所依、能依法等等的作為。《中論》即說:「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以及「法若無自性,云何有他性?」
應成派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是:顯相遮除有邊,空性遮破無邊。如果自性存在,就不可能以前不存在,而之後可以新造出來,或者以前存在卻突然消失,或依靠因緣等他物而出生等等。
由於不瞭解這個緣起因的關鍵,實事師們會說:「種子和苗芽兩者之所以自性實有,因為種子有能力生出苗芽。」在應成派看來,此處因與所立之法的關係其實是「違正周遍」。
許多外道也因為不瞭解緣起的關鍵,因此就必須承認事物是由無因、自性因和恆常的自在天等所生出。由因緣而生的緣起,是自續派和一般所認為的緣起。認為這些是由分別念安立而生或存在的說法,則是應成派不共的緣起道理。這樣子的應成派不共的緣起義,即是佛陀所承許的無上不共特殊密義。《中觀寶鬘論》說:「故應知佛法,不死真甘露,離有無甚深,是不共正法。」
此外,由於苗芽自性無實,因此種子、水、肥料、溫度、濕度等因緣的聚合,才有可能生出苗芽,而不是從石頭、木柴餘燼等生出,這說明了空性即是緣起;由於苗芽是因緣聚合而生,而證明苗芽本身的無生,這說明了緣起即是空性的要點。
一些要點已於前兩篇心得所寫,回到圖滇悲桑格西所說的「無自性,但是有」,「無自性」比較容易理解,難在於如何「有」,雖在車子的各個部分都找不到車子本身,但找不到並不代表車子不存在,車子的存在僅僅是靠命名的力量而安立,這才是難懂的所在。
在一篇研究日文「不」「無」「非」「未」之研究論文摘要寫到:
其中「無」與「非」的定義給我些啟發,在如性法師《心類學》課程中提到,對於「否定非瓶」到底是常法還是無常法,這一點在三大寺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而從論文的角度而言,此問題成了「否定非瓶」是「概念性」還是「存在性」?換言之,瓶有兩個層面,「概念性的瓶」和「存在性的瓶」,這似乎也能推至二諦。
話說回來,以此觀點「無自性,但是有」似乎是在說:
不過此一「概念性」雖然不影響「存有性」的作用,但此一「概念性」能承擔輪迴、業果的運作狀態,似乎與普遍認為的輪迴、業果的運作狀態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