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青文化工作室-avatar-img

蔗青文化工作室

11 位追蹤者
成立於2018年,作為學校與地方社會的橋樑,與多所學校合作地方文化課程設計,轉化在地資源為學習元素,將複雜的田野調查概念,拆解為適合各年齡層的學習方式。2023年完成以洪醒夫文學作品改編之短片作品《歸鄉三部曲》,於全台放映超過百場次。歡迎洽談文化課程設計、教師研習、文學電影放映、田野調查等合作。
avatar-img
10會員
24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聽聞的甘蔗往事」課程由二林高中師生共同規劃,期望透過五分車糖業鐵路改建的自行車道,引領學生認識二林的在地歷史與文化。課程以實地探索為主要方法,以二林蔗農事件及糖業發展為主題,建構了解地方歷史與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的框架。
Thumbnail
洪醒夫作為一個文學家,取材始終來自於對社會的觀察,留下了時代的記憶,在他的許多作品當中,很難區分哪些是他的親身經歷,或是為角色所虛構的情節,又或者他在書寫的同時,並不刻意將兩者明確區分,把這樣的真實保留,描繪出社會真實。
Thumbnail
「微臺語」作為「二林譜系列課程」其中一個課程的嘗試,將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環境反思緊密結合。這門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臺語,並從實際的語言使用經驗中,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語言與個人、家庭、甚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讓學生自然的在生活使用台語,增加與家人互動,很棒!
「聽!鄉音」的課程核心,是透過聲音這一常被忽視的感官,引導學生觀察與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課程設計打破前一階段以視覺為主的田野踏查形式,讓學生不再局限於圖像和文字,轉而關注聲音,並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Thumbnail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是以文學視角結合在地生活,重新連結農村歷史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懷與反思。這門課程以「農村」為核心主題,藉由文學文本、影像觀察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法,探討台灣農業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挑戰,以及二林在台灣農村所具備的特殊性。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
Thumbnail
《落濁lo̍h lô》這支作品不僅是與觀眾互動的媒介,也是我們與這片土地的對話。藉由這次演出,我們可能不只是希望講述濁水溪的故事,而是想邀請觀眾共同思考:對於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我們該如何去親近她並理解她呢?
Thumbnail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課程當中,以實地踏查二林街區的走讀課程,結合師生與文化工作者的協作,課程歷經多次討論、場勘與測試,從地圖重製、故事撰寫到場域探索,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更促使參與者得以二林街區的歷史脈絡與在地風景。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
Thumbnail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程是以台灣社會面臨的「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為主題,目標在於讓高中生理解台灣的社會人口結構,透過數據和實際案例,探討這些社會現象對地方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影響。藉此使學生理解,人口數據背後並非只是冷冰冰的數字。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
Thumbnail
日常生活的觀察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為什麼是從有到無?因為我們要從既「有」的東西,開啟「無限」的想像,當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所見,相信「這裡什麼都沒有」這句話,有一天或許就會轉變為「這裡有著……」,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我們就又更認識自己的土地一些了。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