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科統測試題走得前面,在108課綱前,就已經開發素養題的新式題型,表格、圖文、文白對讀、國家重點產業與自然生態,無所不包。寫一份國文統測試題,就像是把一年來的商業周刊、遠見雜誌做出精彩摘錄,最後的作文還可以讓你在不用訂題目的自由之中,發表不限字數的個人看法,從「怎麼會是我?」、「物美價廉」還是「一分錢一分貨」到「不好意思」,這幾年的統測試卷的確是往和光同塵、接地氣的方向前行。
如果你曾經參加過國中會考、統測或是學測,你一定會知道,國文科考卷前幾題就是課本延伸到生活應用的擂台,常見者如:
新課綱變化多端,仍得承認,字詞音義仍是素養的基礎,從教學到考試,我們都知道這是溝通的起點,豈能小覷?怎能忽視!
在技術高中教書這些年,我一直在想,我們這些教國語文的人,應該要設定怎樣的教學目標呢?若要很流行地用上教育名詞,就得「以終為始」——先想想我們要把學生教成什麼樣子,再逆推著設計出符應的教學內容,配合適當的教材,最好還要能夠「做中學」,讓學生能夠產出像樣的學習歷程(教授說,所謂「像樣」的意思,就是「拿出來,不會引以為恥的」)。
但這其實不是很容易。因為我們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來到教室裡的他們,已經是滿15歲的少男少女,他們擁有怎樣的內涵,從外觀上很難客觀評斷(因為他們在疫情的訓練下,各個都懂容貌焦慮),僅能就偶爾的對話談吐與課堂問答去推論。
你一定會問,這樣準確嗎?——當然不準。
片段的校園對話,堪比Chat Gpt上的咒語,每段碎片對話都是句號,各個短句不相干,我們只能從學生的用字遣詞判斷他們的基本能力,從眼神推敲他們對我們講授的內容略懂幾分?像我這種沒下載抖音、無哀居帳號、還在Threads門外的老師,很難立刻抓到他們新近流行的語言與話題;昨天他們還在聊「超派」,今天是「馬卡巴卡」,沒有關聯、缺乏脈絡,我們也要學著抽絲剝繭認識這些關鍵詞。然後在走進他們話題的世界之後突然發現,超派是網紅社會新聞的延伸應用,綜合了人名代稱與本土與應用;馬卡巴卡則是他們國際化的集體懷舊,童年與青春的跨界聯名。這些看似毫無關係的題材,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不分年齡」。簡單說,就是國小生與高中生會在同樣的題材上獲得共鳴,方便網戀電愛與掛睡。他們的內涵從國小就開始準備,更新狀況與課綱無關,端看Reels、Instagram、Discord或是X想帶大家去哪裡。
如果是國小開始就培養出閱讀的品味的網路原生代,用字遣詞不但富有這時代專有的犀利精準、一語中的,還能超齡演出「失落」的姿態;這類型的學生,字形、字義、字詞都能有漂亮的表現,三題都能全對。反之,這三題通常就會潰不成軍,看完這三題,深覺大勢已去,開始忙亂翻頁,看到文言文測驗題組,再看到對讀的龐然大題,最後的作文......,然後認命地回到這三題,希望猜對。佛祖保佑。哈利路亞。
字形、字義、字詞從來不是高中三年就能練就的功力,那是從國小就開始的一場準備。如果你願意觀察,這三種題目能對的學生,多半能有閱讀能力,甚至還不錯的閱讀習慣,手機裡可能會有還沒讀完的網路小說,抽屜裡會有一些輕小說等他翻頁。
出題很難,越來越難。我是習慣自己命題的老師,書商題庫僅供課堂上基礎使用,但也越來越不好用。之所以不好用,是因為出題的人,無法掌握被測驗者的背景知識與語彙量,導致我們用我們認為的基礎用詞作為選項,但對學生來說,很可能就是「測驗」中的「測驗」,選「答案」,其實是再一次的「測驗」。
那一天,我在檢討選詞測驗,B選項是「懸崖勒馬」。根據過去教學經驗,「崖」(一ㄞ
ˊ)音易錯,帶學生標記注音,我習慣性地說:「懸崖勒馬是常用的詞,大家應該都會,老師就往下講解囉。大家還有問題嗎?」我看著坐在第一排的18歲少年,面露不安,嘴角略抖,欲言又止。我故作輕鬆地說,「孩子,有問題嗎?」這孩子鬆了一口氣,說:「老師,B選項那個『懸崖勒馬』是什麼意思啊?」
出道十多年的我,從來沒想過有學生會對「懸崖勒馬」有問題。
我壓抑內心震驚,努力控制臉部肌肉,根據我對自己的掌握,此時的我看起來一定和藹可親,彷如天使。
我比平常更輕柔、更溫暖地說話,我拿起手邊的一元硬幣,假裝是馬,解釋這匹馬如果跑得太快,到了懸崖邊(就是講桌邊緣),會因為止不住而掉落谷底,造成傷亡。所以,懸崖勒馬,指的就是在馬衝到懸崖邊緣前趕快停下來,就類似你騎車的......這位18歲少年開心的接著說「急煞!」我用力點頭,連連稱許他有慧根、悟性極高。
我們離開了B選項的懸崖勒馬,繼續往下檢討。
我知道我得逐題講解了。「相映成趣」、「不得垂青」、「舌粲蓮花」都不能跳過,每一個「我以為」的「你知道」,都是教學過程中的魔鬼,在所有講述的過程中,藏在我們匆匆路過的細節裡,你放棄停留這些細節,就豢養了一隻魔鬼,那些細節最後因人而異地長出不盡相同的亂舞群魔,橫陳在我們與學生之間,人鬼殊途,豈止發生於學生與學問之間?在我們與學生之間,早就屍橫遍野,無語問蒼天。
「懸崖勒馬」帶給我的衝擊不小,迄今想起,仍背脊發冷。我們迎向世界潮流,向先進國家看齊,矢志發展成人人都能寫程式的科技島國,台北在國小就學Python,偏鄉高中才開始學Arduino;大家能隨時切換語言頻道,雙語本土語第二外語——在台北可以用英文告訴外國觀光客如何點鼎泰豐小籠包、在彰化鄉下可以用閩南語介紹車子零件的功能差異與價格、到了花蓮還可以用客家話或是阿美語買個人親土親的花生與麻糬。課本越來越多、課程越來越多元......其實他們連國語詞彙有限,表達困難,就算學得吃力,也不知道從何說起,老師只能繼續教(不照進度會被投訴)、題庫可以被允許(技高生很願意背題庫,你去看看丙級乙級的檢定,絕對別想釐清原理,背就對了!)、同樣的題目一練再練(熟能生巧是計畫的書面語,只考這六題才是行話)。
這些描述都不是危言聳聽的小說情節,而是我們第一線的真實日常。講究探究與實作的新課綱,立意良善,但到了真實現場之後,五年了,老師與學生在探究中探索救援方式,實作後測量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課程與考試之間多麽遙遠,明白一技之長在真正踏入職場後要打掉重練(學校的機台與工場機具根本是微型積木與實際建築的差距)。若要做成學習歷程,還要先學會打字、畫表格、插入圖片、雲端硬碟,家裡如果沒有電腦的,要自求多福,因為學校也沒辦法一直給你在電腦教室使用電腦,生生在校用平板,但其實還是Word好用、滑鼠方便、鍵盤好選字、大螢幕才做得久。
做一次學習歷程,都是從滿血狀態一路做到失血而亡的過程。老師滿心期待地設計好教學內容,戰戰兢兢地展演了預習過、預判過的教學過程,實際操作的時候,考驗著學校硬體環境是否完善、學生起點不同的理解能力、人人有收穫,卻語彙貧乏無法轉換成書面語、想做成好看有料的學習歷程,但是沒有電腦只有手機,流量有限的情況下,還是打遊戲看抖音好了、老師催促無效,成果不如預期,段考範圍教不完,草草結束,覺得白忙一場......。
師生共譜學習歷程,的確是一段精彩也驚險的旅程,精彩的是我們看見自己總能堅強地演出寫好的腳本,處變不驚地把50分鐘演完,即使對手完全不在狀況內;驚險的是,誰都不知道誰會在這段教學/學習過程中情緒失控、熱情潰散。每一步都像是穿著直排輪滑走,一不小心就出局、更不小心就跌倒,再爬起來的時候,早就遠遠落後,前方救援不及,後方追兵又上。最佳解,是站到旁邊去,看別人優雅滑步,你要假裝不在意,因為成功不是只有考上科技大學,當志願役、去工地、當洗頭小妹,都很好、都是成功致富的機會。只是不會被頒獎、不會在學校圍牆外的榜單上而已。
解決了第1題的B選項,還沒結束。因為統測國文試題共38題,我們還有其他37個B選項要講解。如果從109年的試題開始寫起,110、111、112年都要寫完的話,就有38*4=152個B選項可以講解。先不要擔心國小沒準備好,我們先把課上完,做不完也做不好的學習歷程我們先等等,懸崖勒馬不是壞事,再過幾天要去考試了,我們先檢討完歷屆試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