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觀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章節回顧

第一章讓我們明白,道是天地萬法之源,隨時間一直在前進,世間萬物每一刻都可以在道裡。未開創天地、有所作為之前,保持最初始的初心、天地之心,即道心;而在朝往未來目標奮鬥展開行動時,在所有機緣遭遇或個人的千頭萬緒,都是來幫助、確保我們保持道心和如何符合道的運行來行事。這兩者都源自於道,珍惜每個當下,如此練習再練習,就融於道中,無處不玄妙。


本章概要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老子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符合道的運行原則,則是”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之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學習他人的優點,改善自己的缺點。保持道心,讚賞所有的一切,發覺好的地方來效法,反思自己不好的地方來改進。


raw-image


老子以六個關鍵竅門形容了萬物萬象的形成-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而事在人為,無論是事情的規劃或執行都能依此來解析。符合上述道運行原則,規劃建立在先前執行的檢討,依此則能一步一步改善前進。

有無相生,如檢視初心、確定目標、哪些事情要作、有哪些問題。(待商確的部分是否有符合道的內涵)
難易相成,如關鍵點和變化處,困難和簡單。(影響成敗的優劣勢、特質,人時地物事適才適用符合效用)
長短相形,如長度、距離、時間、空間、大小的佈局。(形成一個具體的執行畫面)
高下相傾,如人力組織架構、工作流程、時間流程、動線規劃。(人與事流動的串聯)
音聲相和,如人心所向、氣氛掌握、進行的節奏、服務人員因應做法。(現場互動帶給人的感知)
前後相隨,如流程或進展的連接,規劃、執行、備案、完成、檢討等。(每個相扣的環節視銜接順暢)
備註:包含但不限於上述舉例,可廣泛應用不同層面或事務的思考。


因而人們處無為之事,即效法天地、大自然運行之道來行事,則行不言之教,意即在自我檢討,做中學習,即能自我成長與精進。時時如此,則呼應第一章描述大道運行是與時俱進,而此章則進一步確立行動時,知道處於哪一階段,並反思知道要怎麼做,踏出每一步。


因此,萬物皆能自律自長,無須推辭、諉過。在執行或推動時,讓所遇到的機緣或推動的事情來做我們的老師,自我修正來符合道並行竅門之處,幫助事物的進展,同時也讓自己在其中歷練成長。

世間萬物的一切,包含人,皆是互助互利、共生共榮。因而縱然事情有所成、有所果,應保有不自居的氣度,不佔有、不自以為是。而弗居,則是不居功、不眷戀,繼續前行,如此才能持續保持自我檢討、反思的心態,知道自己的下一步,繼續前行,如此始能保持在大道上,未離開道。


我的閱讀體悟

書寫的過程,猛然發現道祖老子在論述每一篇章似乎有個邏輯,十分讚嘆。在每一篇章裡,先闡述了天地運行的原則、道理,進而解析了其中蘊含的奧妙,也就是關鍵處,然後進一步提出,人要如何效法與實踐呢?關鍵點上又應注意什麼?如此,讀道德經,久而久之,也能慢慢訓練自己的思考邏輯,仿佛從道德經裡以道來建立自己的中心思想,讓我們平日實踐得以反省是否有以道為依歸,才能達到確實學習”道”、效法”道”的目的。


raw-image


在此一篇章令我最感動的是道祖老子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獨特的個體,可以讓自己越來越好。只要我們用對的心態,用對的眼界來看待周遭的事物,能幫助我們專心一致的前進,不斷的修正與成長。而我們在道中,會謹慎自己的行為舉止,不造成別人的困擾,給其他人事有其自然順其道的發展空間。

能感受自己的成長總是能帶來十足的動力,生信心的向前邁進,縱然成長是需要不屈不撓,成果是需要慢慢累積,總總需要努力不懈,但有所蛻變成長後,這些都是值得的。但我們人性最容易犯的就是想要去掌控事情符合我們的預期,若不是如此則心會不安,但越是想控制想越抓越緊,往往事情的發展都不盡理想。真正天地在道中發展是共生共榮的、是美好的,包含自己也能活得很好,僅差在我們的心態、眼界等,是不是如實效法道,有在道中。


#你是否也有體悟?歡迎您與我們分享,讓我們共享道德經的浩瀚智慧,來滋養我們寶貴的人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往美好的方向前進。或有其他建議,也歡迎告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體悟心生活的所在
7會員
51內容數
台灣傳統文化有珍貴豐富的內涵,特別是人性質樸良善的一面,其背後藏著深厚的思想底蘊。為了研究傳統民俗精神,促使我踏入了經典學習。學習之路沒有終點,而它帶著我認識自己、明白生命的價值,知道怎麼重新走出生命中有意義的每一步,讓身心充實健康快樂。在此,記錄與分享這一路”心”生活的反思與成長。
2024/05/14
人的感官常受到外在影響,無意識下就失去正確的判斷、盲目跟從,致使心迷失、行為陷入錯亂,而其根本在道德經十二章裡告訴我們,是因為心未回歸道心,真正由心來主宰,而道心的展現是慈悲、柔和、清淨的……。若能將心境顧好的人,同時會看清五官、感知和行為是否會處在雜染之中,恐會深陷其中,深感此為危險之處,而遠避之
Thumbnail
2024/05/14
人的感官常受到外在影響,無意識下就失去正確的判斷、盲目跟從,致使心迷失、行為陷入錯亂,而其根本在道德經十二章裡告訴我們,是因為心未回歸道心,真正由心來主宰,而道心的展現是慈悲、柔和、清淨的……。若能將心境顧好的人,同時會看清五官、感知和行為是否會處在雜染之中,恐會深陷其中,深感此為危險之處,而遠避之
Thumbnail
2024/05/12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2024/05/12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2024/04/28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2024/04/28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