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媒體環境,是一場持續升級的注意力爭奪戰。從以前新聞標題的聳動化來提高點閱率,到現在短影音因為能快速吸引注意力,進而影響一般長影片的點閱率。
隨著時代變遷、科技進步,媒體的流行形式總會有新的迭代。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如果沒有在影片最初幾分鐘內吸引觀眾注意力,觀眾就可能流失。我的 YouTube 創作者朋友就對短影音造成的衝擊深有感觸,也深受其影響。
我們必須承認,短影音這種「即時滿足」的特性,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接收資訊與娛樂的習慣。
隨手描邊畫畫的寶可夢們
短影音雖然現在大部分仍被俗稱為「幹片」,但它對不同類型的影片衝擊是存在差異的:
- 影響較小: 知識型或有特定主題的影片相對不受影響。因為觀眾帶著明確的學習目的而來,是「需求導向」。
- 衝擊最大: 同樣訴求讓人舒壓、放鬆、搞笑的娛樂影片則受到嚴重影響。長影片必須花 10 分鐘鋪陳的笑點,短影音 15 秒就能達到,觀眾自然轉向「效率導向」的娛樂。
短影音看準你在閒暇片刻、短暫的時間空檔,讓你快速獲得娛樂快感。這是一種「多巴胺循環」:快速接收、快速分泌、快速結束,然後再尋求下一個刺激。
長期下來,我們犧牲的就不只是點閱率,而是我們「深度專注」的能力。
最令人擔憂的是,現在很多人下班回家、吃飽洗好澡後,到睡覺這段最寶貴的「深度閒暇」時間,都在看短影音,因而浪費了能培養興趣或愛好的機會。
因此,我們的戰略不應只是從源頭減少短影音的攝取,更重要的是主動填滿那些空檔,培養能帶來長遠滿足感的興趣或愛好:
界定目標興趣: 找到一個需要「持續、專注」投入的愛好,例如:閱讀、練習樂器、手作或寫作。設計「深度閒暇儀式」: 將手機隔離,為新的興趣創造一個「儀式化」的開始,例如:泡一杯茶、打開桌燈、專注 30 分鐘。用主動取代被動: 短影音是被動接收,興趣是主動創造。主動創造出的滿足感,更能對抗多巴胺循環的空虛。
如果你正被短影音上癮的困擾,或想知道如何將生活重心從「滑手機」轉向「創造價值」,多來我的「時光屋」看看我都在做什麼吧!
在這裡,我會分享我遇到什麼事、看了什麼書、發現什麼新奇小東西,這些都是在「深度閒暇」中才能獲得的,能讓生活更有滋味。
這場與短影音的戰爭,不是輸贏,而是對生活主導權的爭奪。如果你們對於短影音的衝擊或解方有其他心得,也歡迎在底下留言跟我分享喔!
謝謝你們看到這邊,可以幫我點個愛心、留言和我分享你們的想法,
也歡迎追蹤我,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篇文章~
你的每一個愛心都是對我寫作大大的鼓勵~ ❤️
想看看我的日常,歡迎追蹤我的IG:@脩奕
單看文章很無趣,歡迎搭配我的YT:@脩奕夏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