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之父早在1995年寫下的經典情緒說明書。
操控機器要詳讀說明書,情緒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了解他的運作原理,也能幫助情緒聰明一點。
作者是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美國的心理學家兼《紐約時報》科學記者,主要研究行為與腦科學的領域,被譽稱為EQ之父。
三十幾年前,那個年代流行以IQ作為人生成就的最高標準,在1990年丹尼爾.高曼先生說他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最早提出「情緒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 這個概念,提出的人是約翰.梅耶(John Mayer)和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這兩位心理學家。
這個全新的視角讓他感到非常震撼,並在1995年寫出《EQ》這本書,如今EQ早已傳播到世界各地,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EQ的全稱為情緒智慧商數,簡稱情商,維基百科定義:是一種認識、了解、控制情緒的能力。
傳統的IQ注重的是語言和算術能力,多屬於學術上的智能,而EQ則更偏向個人或社會智能,課堂之外的生活領域。
心理學家沙洛維為EQ下的基本定義分為五大類:
我們都或多或少兼具IQ和EQ的不同組合。
而擁有高情商的人,首先要從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進而管控它,只有自己心情平穩,才能感受別人的情緒。
在《EQ》書中指的情緒是指感覺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與心理的狀態及相關的行為傾向。
情緒(emotion)的字根來自拉丁文的動詞,行動(motere)加上表示遠離的字首e,意思是採取趨吉避凶的行動。也就是說,我們會遠離痛苦或恐懼的事物,親近喜愛和熱衷的活動,情緒是一股促進行動的力量。
在古早的原始生活,情緒是人類生存的本能。
情緒的主管是邊緣系統的杏仁核,當感受到危機,杏仁核在負責思考的新皮質還來不及做決定時就搶走控制權,做出反應。
更驚人的是,神經科學家萊杜克斯研究發現情緒系統的運作可以獨立主司理智的新皮質之外。我們可能在無意識情況,啟動杏仁核儲存的記憶與反應模式。
這時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時被情緒沖昏頭。
杏仁核的判斷是粗糙但迅速,而新皮質則是精細而緩慢的。
在危機存亡之際,杏仁核能助我們逃離危險,但也因未經審慎思考,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
察覺情緒是控制情緒的第一步。要能正確察覺也要先認識各種基本情緒。
不過,因為人類的情緒有數百種,且又有無數的混合變化,複雜程度很難用言語描述得清楚。
專家學者對情緒分類持續爭辯中,舊金山加州大學艾克曼發現,全世界任何一種文化都能認出的四種表情是恐懼、憤怒、悲傷和快樂。作者傾向艾克曼等人的方向,以基本族類區分為憤怒、恐懼、快樂、愛、羞恥等大類,再延伸出複雜的層次變化。
情緒輪可以幫助辨認情緒,值得注意的是,同時可能混雜不同情緒。
苦樂同樣使人生多彩,重要的是苦樂必須均衡。如果說人心是一道複雜的數學,幸福感便取決於正負情感的比例。
情緒類似光譜,我們隨時都是處在其中某一點,參雜喜悅和憂思等複雜狀態。
任何情緒的存在都有它的價值,沒有陰鬱的感受也就體會不到喜悅的滋味。真正造成問題的是長期而重複的負面情緒。
例如憂慮原本能為我們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然而過度就成了無解的焦慮,嚴重可能出現強迫症、恐慌症等。
悲傷落淚也能舒緩累積的壓力,但是如果長期重複就可能沒有生氣,抑鬱不歡,嚴重的就偏向憂鬱症或自殘等症狀。
首先,最重要的是,自覺情緒的發生。
比如,觀察自己憂慮時候隨之產生的生理狀況,緊張,冒汗,呼吸急促等。
察覺之後,再設法去除或是轉移注意力等方法,如果嚴重到無法自行排解,就需要求助於專業治療。
最終還是要回歸產生的根本原因,起因通常也是解方。
<第五章—激情的奴隸>提供了一些建議關於減輕焦慮、憂鬱,和沮喪…等的方法,可以參考原文細節。
感情是使我們行動的驅動力。去除掉感情,雖然能夠像一般人一樣生活和工作,但是卻一點情緒起伏都沒有。既沒有低潮也不會振奮,不會厭煩也沒有喜歡,雖然我們總是飽受負面情緒的折磨,然而,沒有情緒的人生,好像活得連怪物都不如。
在《更快樂》提到,要過得快樂,必須做有意義且有樂趣的事情,而樂趣則是來自情緒推動做想做的事情,成為一個正向的循環。
當我自己陷入負面情緒好長一段時間的時候,心裡總是會有個聲音告訴自己,目前的狀況不太對,該調整生活步調,或是休息一下,大概就是情緒中樞在運作吧。
想來真是奇妙,人體的設計,自有一套奧妙的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