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透過一次次的「行動」越發深曉我自己的,也是至近些年才意識到──原來一直以來,無論是作答各式心理測驗、閱讀心理學書籍、算八字、熟悉紫微斗數、星座知識,不外乎皆是為了一件事──更加認識我「自己」,赫然驚覺這件事情,實質上是自我出生以來,始終如一不間斷在做的事,年輕的時候(說的自己好像很老XD但此些年自大二那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後,心境轉換地飛快,有股脫胎換骨之感,故如是說)總覺得自己始終看不清自己,更遑論他人呢?於是乎這倒也成「不願正式進入戀愛關係」的藉口(被揍)。
只不過我的交友圈本就小小的,先前也提及,我只願意將時間花在那些自身靈魂誠摯認為值得的人身上,其餘的隨緣囉!
.
而今透過廣泛閱讀,及去年開始書寫之日記,加諸從有自我意識以來,時不時地自問自答之諸多內心小劇場,總算得以理出自己慣有的某些「行為模式」;縱然如此,這世間唯一不變的即是──「變」,至今我所覺察的,不過是「當下」的「我」的行為模式,而非「每時每刻」的「我」的行為模式,於是你可將每次的我的「分享」,作為僅僅是「此時此刻正在書寫這些文字」的「我」的分享。
說及此,順勢讓我想起前些陣子刻意去做的某項練習──對於相同事物的「每一次相遇」,將該對象視為一張「白紙」──意即放下「過去」所有與其相處後,已然填上的「色彩」,當每一次進行「嶄新的相處」時,即換上一張「新的白紙」,爾後是要再染上新的顏色,抑或是不染上新的顏色,皆由靈魂自由選擇,全是獨一無二的體驗,而我也還在慢慢練習中。
順帶一提,這邊也想與大家分享,我個人做完MBTI人格類型測驗的結果──結果顯示我是「INFJ」(作家型人格),起初我也的確會以「我是INFJ」來簡述自己,而現在的我則會說:「我是一個『擁有INFJ人格類型特質』的人。」若再細說些,我會補充為:「我是一個『擁有大部分INFJ人格類型特質』的人。」源於測驗結果如此,可倘若我就是擁有「INFJ人格類型特質」解說中「截然不同」於此人格類型之「特質」,那麼此些「特質」,難不成會因為自身測驗結果為「INFJ人格類型」,以至於「不存在」──甚至是「被忽視」於生活中了?可我分明觀察到了此些「獨一無二的特質」了,不是嗎?
故上述我所想表達的是:縱然測驗結果為「INFJ人格類型」,但並不代表「『我』完全等同於『INFJ人格類型』」,也並不代表「不屬於」INFJ人格類型的特質,我就「不會擁有」也「不應該擁有」──萬事萬物皆是自由的、無時無刻有彈性的,那些獨一無二的特質依然屬於自身的一部分,而透過「INFJ人格類型」特質的描述,實質上也提供了嶄新的角度觀看自己,我們皆可意識到──原來我的人格特質會有「大部分」、「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屬於「某一類型人格之特質」的──換言之,所有人類皆無法被精準區分為「十六種類型」,每個人皆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只要稍有些許不一樣的地方,即是全新的樣貌。
嚴格來說,言談中描述「自己是哪一種人格類型」,是一種於自身「貼上標籤」的舉動──可每個人依然有絕對的選擇權,決定是否被此標籤所「束縛」住?
誠如上述:「萬事萬物皆是自由的。」僅僅是自己選擇了什麼選擇,即要為該選擇負起全責。
同時,我認為「人類」是一種極其複雜的──尤指「內心狀態」,時時刻刻皆可「被定義」,也時時刻刻皆可「再定義」;一如我上述所說,我只是就我「當下」所想與大家分享的所有,書寫成文字,倘若下一刻的我、下下一刻的我,照舊思考的話,那麼你就能於接續的文章中,閱讀至類似,抑或是相同的語句;可當我意識至該信念不再服務於當下的自己時(此句說法源自本人長期關注之Youtuber──「Soul Good」所分享,在此也大推她的相關影片呦(❁´ω`❁)*✲゚*),那麼自然不會再後續文章中,閱讀至相關的語句,與我前陣子閱讀完《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之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書中所提及之──「不要相信你的每一個念頭」,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想,透過至今為止,「我」對於自身人生的體悟,猶記當時閱讀完此部分內容後,有感而發書寫下如此一段話語:「我仍然可以相信自己的念頭,而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即是『變』;故時刻保持覺察,倘若意識至該信念不再服務於自己,全然擁抱它後,放下它即可;縱然未有其他嶄新信念也無謂,因為人生本就是自己的──『當下』活地真摯、熱忱最為重要。」
故「時時刻刻覺察、時時刻刻變動」──亦是宇宙不變的真理。
.
🌿待續🌼
❖ 推 薦 書 籍 ❖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納維德.莫迪里所著之《我可能錯了:
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