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是中國用語嗎?被挑出來合理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網路上一則消息受到大家關注:

聯絡簿上,同學寫「不換估計是不行的了」,被老師挑出「估計」二字,並提醒:別用中國用語比較好。

所以估計是中國用詞嗎?為什麼不能用?


教育部辭典怎麼說

raw-image


很多人立刻翻出教育部字典,言之鑿鑿地宣稱:
你看!網頁上都說「2.推測」了,可見老師亂改!

但是請抬頭看一下出處:《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然後讓我們看一下《簡編本》的說法:

這時候,就只剩下「大約計算、推測」的意思了。

raw-image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因為《修訂本》跟《簡編本》的用途和收錄範圍並不相同。

《修訂本》是為了語言研究目的而設立的,裡面包含更多古音訓讀、外來用語等,並不一定等同於臺灣平時的用詞與讀音。《簡編本》則是標準讀音與解釋,教學現場也最主要採用《簡編本》的定義。

譬如在《修訂本》裡面,可以查到「視頻」被定義為「大陸地區指影音檔案」,而《簡編本》僅收錄臺灣的用語,所以會直接查無此詞。

raw-image


所以再次提醒!

若想確認國字注音字義時,特別是要考試,需要講究精確度的學生,網路字典要查《簡編本》,不要看《修訂本》。

有時候《修訂本》顯示出來的讀音、解釋,會是古音、更廣泛的定義,並不代表「正解」喔!


老師有必要挑出來嗎?

我會覺得「估計」是一個處於定義轉變中的詞彙。台灣的用法,原本只限於數量估計,但現在和「大概」用法混用在一起。且因為意義很相近,所以若沒有刻意被提醒,很難意識到「喔、原來估計原本只能用在數字」。

所以可以混用嗎?需要被特別挑出來嗎?

其實老師在聯絡簿上,也沒有說學生「寫錯」,僅是提出建議。


我認為,面對這種容易混用的詞彙,在教學現場的重點是「補清楚脈絡」。

也就是和學生說明清楚緣由:

「估計在台灣原先只有『估算數量』的意思,但近期確實有和『大概』混用的情況。老師也不知道後來教育部會不會更改辭典定義,但若想要求精準,建議現階段,特別是在作文、正式文書上不要使用。」

不是直接說這些他們日常常聽到的用語(視頻、晚上好、票人)是錯的,而是說明為什麼不適合在這個場合使用,並建議可以怎麼做。


通常在改作文時,我也是會提醒「這是中國用語喔,臺灣沒有這種用法,建議更改」的麻煩人士。

因為正式場合上,太口語、網路流行語、非正式的外來語,都需要竭力避免。


有些外來語已經徹底融入在中文當中了(應該說、現代中文有太大量的和製漢語了,多到無法一一辨識),當然可以放心使用。

有些則是因為使用廣泛,可作為一種比較活潑、俏皮的方式使用(譬如一級棒、歐巴),但因略微口語,仍不建議大量使用於正式場合。

有些則尚未形成共識,或仍停留在網路流行語階段,就比較容易引起爭議。
譬如這次的「估計」,或者是有時候我會看到學生寫「歐虧」、「我推」、「坑單」等。


這樣會變成「支語警察」嗎?

「是影片不是視頻!」
「質量好是什麼?很重喔!品質好啦!」

因為警覺於「中國用語」藉由社群媒體平台,大量入侵臺灣的語言文化,有一群具敏銳的人會選擇站出來,糾正這些「錯誤用法」。

但也因為聊天聊一聊突然被人挑錯很掃興,並且有時該詞彙並非真的中國用語,又或者是忽視了馬來西亞、香港等其他本來就有別於台灣的中文使用者──「支語警察」一詞誕生,用來諷刺、調侃那些挑錯的人。


所以挑出中國用語就是「支語警察」嗎?

我個人原則是不會用「支語」這個詞,因為我認為這個詞具有貶意,而用貶意詞彙是無法進行溝通的,只剩下標籤跟謾罵。好像用了這些外來語的人是壞人,或挑毛病的人是王八蛋,根本沒有討論的空間。


所以到底該不該挑出呢?

我認為:日常生活可依交際情況判斷,但教學現場特別是國語文的課堂上,絕對有必要提醒同學語言的準確用法。


在此,特別推薦這一系列的文章:

這位作者將中國與臺灣用語,分為五類:

  1. 兩岸用法具明確差異,且有政治或政策性原因者
  2. 兩岸用法具明確差異,但無政治或政策性原因者
  3. 差異非出自兩岸政治邊界,而是中國南北省籍、方言或地區性差異者
  4. 雙方都會使用這幾種用法,僅使用頻率上有所不同
  5. 中國用法才是「原有」用法的狀況


藉以思考:

語言是活的,簡中也必定會影響到繁中。
哪些是可以並存的?哪些是可以內化的?

哪些影響是絕對需要警戒的?


危險的中國用語

「估計」會被我歸為「建議不要使用」的類型,因為這只是有些模糊的用法差異。嚴格來說不算嚴重錯誤,只是不推薦。

把「質量」當「品質」的,則因為「質量」在臺灣已有固定解釋,這是兩方解釋不同而造成的錯誤用法,是必須挑出的錯詞。

但是「有政治或政策性原因」的用語,則是我會單獨拉出來,跟全班解釋問題在哪的。


譬如:狼人殺這個遊戲流行時,所出現的「票人」、「刀人」

喬瑟夫給了一個比較趣味的說明:

所以為什麼是「刀」跟「票」呢?

因為中國節目需要進行審查,為了避免「敏感詞彙」,以刀人取代「殺人」,以票人取代「投票」。而這些中國用語,是不自由的,是臣服於中國審核制度的。

而生在臺灣,不應該習慣於被挾制的語言而不自知



結論:認識後,才能做出選擇

什麼樣的詞可以用?不能用?
老師到底需不需要把這些中國用語一一挑出來?

我認為作為老師,確實應該要將其挑出。我們接受過專業的中文訓練,並且閱讀過更多的文本,有比學生更敏銳的感知。

這時,老師需要扮演「協助分辨」的角色。讓學生明白語言背後的成因。

語言是活的,語言會隨著時間變動。
但前提是學生清楚知道自己在說什麼,而非被環境(不要小看青少年中短影音的氾濫程度)洗腦灌輸,不自覺失去了原先語言的特徵。

38會員
27內容數
希望能藉由寫下一些課程的紀錄, 慢慢構築出心中的「教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