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孤獨:兩種不同的「眼淚」與選擇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源:lexica AI

圖源:lexica AI


今天,我想介紹兩首詩,來談談面對孤獨時,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李商隱的纏綿悱惻情懷


首先,是唐朝李商隱所作的《無題》。

唐•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這首詩,寫的是因失去愛情,而產生的孤獨感。意思就是,相見面的機會很難得,但分別時也難捨難分,而正巧春天要結束了,東風將收,百花殘謝。而這時的傷心與悲傷,如同春蠶結繭到死的時候,絲才吐完一樣才結束、蠟燭要燃燒完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乾。


是不是覺得:「哇,真的太扎心了。」


我們就可以知道,李商隱其實非常纏綿悱惻的。


李商隱的特點,就是可以把這等情緒寫到這麼細節與極致,並且還為此有專門為「眼淚」而創作的詩,這在中國文學中是很少見的人物。李商隱,很像《紅樓夢》中的角色「林黛玉」,林黛玉是個很愛哭的女孩子,終其一生都用眼淚去灌溉心中的創傷。


但是可想而知,李商隱很可能太沉浸在自己的眼淚裡了,是一種內耗式的自憐,而不可自拔,甚至也是一種燃燒生命而為悲傷的情調。因此才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陳子昂的廣闊積極


而另一位要介紹的人,也是唐朝的詩人陳子昂,他和李商隱很不同,雖然同樣也流淚,但顯示出了不一樣的感受。我們可以看一下他的《登幽州台歌》,就會知道不同之處了。

唐•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講的是陳子昂站在以前曾在此招納賢才的幽州台上,忽然有所感發。他想到時間向前看,沒有看到一個賢明君主,向後望,當今的君主好像也不怎麼樣。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這世界上還有誰要納用我呢?我倍感淒涼,只好獨自落淚吧。


雖然這首詩講的是詩人自己的懷才不遇的孤獨悲傷,但格局明顯大了許多。在第一句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講的是「宙」,就是「宇宙」的「宙」,講的是時間的無窮無盡。望不到初始點,也看不到未來的盡頭,這是一個非常恢弘的一個視野。至於「念天地之悠悠」,這個是一個空間性的語詞,也就是「宇」,就是上下廣闊的四方。


陳子昂在那麼的孤獨狀況之下,一個人獨自登上了幽州台,他流下了英雄之淚。不過那種淚水不但不是李商隱式的那一種內耗和哀轉纏綿,而像是曠野中,明知吶喊了也沒人聽到,但還是努力吶喊了,因為內心相信總還是會有人聽到。我想陳子昂,寫這首詩的目的或許也是想喚醒上層的某些人,陳子昂的眼淚如果可以鼓舞別人往前走,他當然要獨愴然而涕下,所以他勇敢流淚了。


小節


一位義大利文學家的一首詩很適合作為總結:「兩個囚犯同時望向窗外,一個看到的是星辰,一個看到的是泥濘。」因為每個人的個性與經驗的不同,會造就面對處境時不一樣的態度,我們面對的處境也一樣,我們可以決定要仰望永恆的星辰,還是那要頹喪地低頭沉浮,看到滿地污穢的泥濘。


這篇文章,是我在今晚看歐麗娟老師講的孤獨的多稜鏡,所寫的一些感受想法。有些時候,我們正在做的事,其他人不一定了解,甚至還會給你冷言冷語一句,因為對人們來說,你說的事只不過是稀鬆平常的劇本之一而已,他們感受不到的,同樣地也不會更你甚麼回覆。人的習性,都是想談論自己比較多,聽別人比較少的。


但是陳子昂告訴我的,是塑造的是一個勇者的形象。即使孤獨,即使流淚,他還是大步往前走,以力量來鼓舞自己與後繼不知何者。雖然流淚,但在淚光中所閃爍的是奮鬥與堅持,所以他的眼淚會鼓舞我的原因就在這裡。


面對別人的不理解與困境,我們能做的就是抬起頭來,面對現實,看到未來,將當前的困難一個個鼓起勇氣的去克服。雖然流淚,但含的是英雄之淚,走的是堅持的路。要成為李商隱還是陳子昂,這其實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

17會員
36內容數
【生之道】一個傳遞中華文化的中介者,提供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之思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