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仍居住在蘇州時,「扔東西」是一件容易的事:紙類和瓶瓶罐罐拿給想收集去賣錢的清潔阿姨;淘汰下來的舊衣服舊鞋子,讓同事寄回鄉下給他們的親戚;讀過的書和雜誌也有愛書人願意收。任何物品只要是功能仍完整,就一定有人不嫌棄,想接收,即使是壞掉的電器也有人願意接收後再拿去修理。
我不必費什麼力氣就能幫家中的雜物找到新歸宿。知道它們在新家仍可以繼續發揮功能,扔東西是件讓我覺得「心安理得」的事。
回到美國生活後,淘汰物品就再不如從前那樣方便了。住在物質富足的美國,我的「垃圾」不再總是別人的「寶貝」,也不會有人願意「主動」要來幫忙扔(接收)物品。雖然有資源回收和接受舊衣物捐贈的慈善機構,二手拍賣也還算流行,但我好奇,在這個物質過剩的社會,是不是絕大部分被捨棄的雜物都沒法找到新主人,最終都逃不過被當成垃圾的命運?
我是一年多以前開始接觸極簡生活的。告別居住了10多年的蘇州,在疫情期間瀟灑地來到美國,幾乎是從「零」開始佈置新家,添購家具和個人衣物用品,也正好把握機會訓練理性購物。同時為了讓自己養成習慣隨時關注家中物品的狀況,我做了90天的「一日丟一物」練習。
在練習極簡的過程中,我也開始思考與環保有關的議題:極簡與環保有什麼關聯?兩者能畫上等號嗎? 有衝突的地方嗎?我們如何能在極簡生活的同時,也能達成環保的3R(Reduce, Reuse, Recycle) 呢?
在能力範圍內盡量減少製造垃圾,應是對環境資源能盡的最大力量吧!那我們就從源頭做起:理性購買。 這樣才能避免把「未來的雜物」買進來之後,還得花時間精力去把它們清理掉。
與理性購物相反,「衝動購物」是製造垃圾的罪魁禍首,也是大部分人的致命傷。我曾寫過一篇關於如何避免衝動購物的文章,裡面提到了兩個大方向:避免接觸誘惑和讓購買變得困難。
購物之前多思考,確保買進來的物品是符合你的需求的。如果有一些因特殊情況而需要的物品,或許能以租用,借用的方式來解決。
對於有需求的物品,盡量做到精挑細選,購買之前多做功課,注重品質多於價格,以耐用為原則,這樣能減少因物品壽命短而需要再次購買。
若要說極簡和環保之間的矛盾,我認為是在「節約能源」方面。
極簡主義者刻意減少衣物和餐具的數量,以方便管理,並讓物盡其用。不過,「數量少」意謂著頻繁清潔髒衣服和髒碗盤以滿足使用需求。
雖然新型洗衣機和洗碗機絕對比用手洗更省水,而且也比老式機型更省電,但低效率運作(沒有足夠的衣服和碗盤放滿洗衣機/洗碗機)仍會造成能源的浪費。
以我家為例,剛搬來新家的頭一年,添購的鍋碗瓢盆等餐具數量正好滿足一家三口用一餐,疫情嚴峻家中不會來訪客,所以一直沒添購備用餐具。也就是說,用過的碗盤餐具必須隨時清洗,否則下一餐就沒容器裝飯菜了。雖然數量很少,用手洗起來很快又不費力,但我確定用手動洗碗絕對比使用洗碗機浪費更多水。
同樣的道理運用在洗衣服的頻率上,我們是該為了自己操作的方便而頻繁洗衣服呢?還是等到髒衣服累積到家中洗衣機/烘衣機的最大容載量才去洗衣服?
我關注的YouTuber Youheum,她的膠囊衣櫥裡面只有15件衣服,而且她為了環保,完全不使用洗衣機,堅持用手洗所有的衣服物品。
但我想,大部分的人應無法做到像她那樣極端,現代科技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而我們也理所當然地依賴科技。
因此,在「極簡」和「節能環保」之間做取捨,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假如你的目的是為了以最低數量的物品過生活,那麼就必須頻繁地清潔,再重複使用。假若環保對你來說很重要,那就得提升衣服和餐具的數量以提升洗衣機和洗碗機的效率。
剛開始學習極簡,一定有一段「扔」的過程。若能為那些要捨棄的物品找到愛惜它們的新主人,以此減少垃圾,也是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花些心思尋找與你理念相合的慈善機構,將你不再需要的物品捐給希望幫助的人;詢問身邊可能會願意接收你的衣物用品的親戚朋友同事;如果不嫌麻煩,想彌補一些花出去的錢,把價值較高的物品在網路上拍賣掉也很好。
除此之外,若能發揮創意,讓物品以其它的形式被繼續使用,也是個不錯的辦法。例如:想精簡家中的鍋碗盆等器皿,與其丟到垃圾桶,倒不如考慮將它們稍微改造裝飾,用來種花,如此就不必再另買花盆。
總之,多動動腦筋,思考讓物品繼續發揮功能的方法,既能避免製造垃圾,還讓你原本的購買需求有了替代品。你也會因發揮創意而得到滿滿的成就感喔!
逛街時看到標榜「環保」的商品,難免會想多看一眼。環保袋,環保筷,以環保方式製作的商品,彷彿買了它們,自己就能變成環保人士了。但仔細想想,你真的需要多那一份餐具,多那一件衣服,多那一件購物袋嗎?
如果並沒有對那個商品有需求,那就只是落入了商家利用「環保」吸引你的圈套。「按照需求購買」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若想同時兼顧極簡和環保,你可使用家裡現有的袋子去購物,使用家中現有的筷子勺子,做為出門時攜帶的餐具。
以上是幾個關於極簡生活和環保的看法,以及如何讓我們的極簡生活更環保。理性思考購買物品的必要性,精挑細選注重品質,拿捏衣服和餐具數量以取捨節能,捨棄物品時多多下功夫。最後要注意,別輕易落入商家的「環保商品」的圈套。
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你一些幫助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