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過度付出,不是愛,而是一種癡迷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否定自己,是對自己最起碼的尊重


他可能喜怒無常,對你漠不關心,或經常貶損你,你卻說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那表示你愛得太多了。


你不喜歡他性格上的某些特點,但你都隱忍下來,認為只要你變瘦變美,他一定願意為你改變,那表示你愛得太多了。


「過度付出的愛」是一種症候群。從成長經驗看來,過度付出的人,總在某段失衡的關係裡,不自覺地複製童年的經驗。


為什麼,在一段關係裡付出這麼多,卻得不到想要的回報呢?以下是我整理出「過度付出的愛」十個筆記重點:



*許多在愛情裡受困的人,無論是行為模式,或生命經驗,都充分展現為愛過度付出的特徵。面對變調的愛情,如果變得過於執著,那無疑是你愛別人,愛得太多。


*我們寧可接受「是自己有錯」,寧可繼續怪自己,也不願接受,其實是對方缺乏愛人的能力,我們深信自己肯定是哪裡做錯了,但關係會出問題,我們會不快樂,絕對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夠多」。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最接近被愛的感覺,就是「被需要」。但我們沒必要為了「被誰需要」,而去忍受痛苦、混亂和自我犧牲,我們值得更加美好的人生。


*為了逃避痛苦的早期經驗,人會傾向依賴一段感情,甚至關係成癮。失去愛情,意味著我們必須跟自己獨處,一旦生活中只剩下自己,我們可能會承受攪亂內心平靜的痛苦。


*越是難以終結一段不健全的關係,就表示,它包含越多痛苦的童年回憶,陷入為愛過度付出的狀況,意味著,我們正試圖彌補過往,戰勝幼年的恐懼和挫折。


*要是我們所愛之人表現得不夠理想,或情緒反應不如預期,我們便相信某個文化偏見:「若愛得夠多,便能改變一個人」但實際上,我們都不能,也無法讓別人符合我們的期待與需求。


*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無論是面對日常瑣事,或重大變故,都會無意識地啟用「否認」這個防禦機制,而無視自己內在真正的感受,但長此以往,我們也喪失了自主決定的能力。


*強大的自我保護機制也包含了「控制」,我們透過控制最親近的人、周遭的一切,為自己創造安全感,我們封閉內心的感受,以避開自身的痛苦,比如:羞恥、憤怒、無助等等情緒。


*我們必須得先跟自己建立關係,假如我們不愛自己、不理解自己,任何人的愛都無法填滿我們,因為當我們出於空虛去尋求愛,只會得到內心的反射:「更多的空虛」。


*接納,是否認和控制的對立面,它代表你願意擁抱現實,臣服現實,而不是試圖去改變他,接納,是極高形式的愛,它蘊藏著快樂,而這份快樂,源自於內心的平靜,源自於我們都能接受自己,或他人原本的樣子。



raw-image



✍️書中肯定句分享:


說肯定句時,你是在改寫自己的潛意識,並扔開舊有模式。只要你願意真心相信,並用正面的肯定句,取代迴盪在腦海裡的否定句,你就能逐步創造生命的美好,邁向嶄新的生活。


*我釋放過去所有的痛苦,迎向屬於我的健康、喜悅與成功


*有了愛,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愛治癒我,使我強大,使我安定,引領我走向平靜


*每一個問題的完美解法已經顯現出來,我是自由的,內心充滿光芒



✨感想:


就算我們搞砸了許多事,仍舊認為,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事實上,我們確實是人生這艘船的掌舵者。


當我們仔細審視自己時,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欣然接受過去竭力想避開的自我。


在對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前,我們都必須先認識自己,弄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我們得先安靜下來跟自己的內在對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活出真實的自己。



✨結論:


舊事重演,又被稱為「共謀遊戲」,它指的是互相利用,相伴沉淪的關係。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一書裡提到:共謀,就是達成一個秘密協議,你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來造成自己的不快樂。


沉溺於自身的惡習,就像在玩一場名為「可憐的我」的心理遊戲,無論我們有沒有得逞,我們既是贏家,也是輸家。


我們得承認,無論我們是否熱衷於扮演「可憐的我」,否認跟控制,這兩個心理防衛機制,對於我們的人生,以及伴侶關係,一點益處也沒有。


讓自己活得幸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請相信,自己本來的樣子,就配得上這世間所有的愛,我們都有義務讓自己幸福起來,不再一昧地精神內耗,付出過度的愛。


25會員
76內容數
閱讀、瑜珈、日記書寫、和大自然接觸,這些都是協助自己靜心,認識自己的方式。當我們沉浸其中時,我們更能在日常生活裡,享受灑落的陽光,和呼吸清爽的微風、清新的空氣。 繼續昂首闊步的走下去,生命一定會開始改變的,即便中途有短暫的停頓,或是倒退,但只要你堅持,足夠相信自己,現在播下的種子,有朝一日肯定會開花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