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性侵害防治》-性侵害被害人創傷與復原

2024/04/1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性侵害所帶來的傷害,是非常長期的,就算是事隔十餘年,仍歷歷在目(陳、周,2009;張、陳,2017)。實際上,協助性侵害被害人「重建」與「回歸」社會這件事情,本身並不是線性過程,非經歷某個階段後,就會逐步改變,而是「循環前進」的歷程,也因此在性侵害創傷與復原中,需要花費比一般受傷樣態更長更長的時間進行修復。

 

性侵害被害人在面對性侵害案件之後,協助者給予的回饋,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被害人是否可以被「接住」,例如會有警政、社政、司法、醫療體系的法定程序,被害人期望可以被這些社會正義與協助機構所接納,安置與處遇的作為就顯得格外重要(林、洪,2012),但若是被給予冰冷的回饋,就會令被害人更加不安,甚至產生背叛感(陳、周,2009),也讓自己更傾向不吐露自己的內心,更加封閉,也讓療癒的路更加趨遠。

raw-image


如前所述,讓被害人消彌不安是一大段長期的進程,林、李、釋、姜(2009)深度的紀錄與安置機構少女的14次對談,刻畫了實際上創傷與復原的心路歷程,被害人其實最深的渴望是希望可以被愛,也如張、陳(2017)在文章結論中所提到,性侵害事件的正面意義,到最後或許就是「找回愛的能力」之過程。


參考資料

陳筱萍、周煌智(2009)。性侵害受害者對正式服務體系的求助經驗-以二位婦女爲例。

張羽鳳、陳國彥(2017)。兒少時期女性受性侵者性態度重建歷程之研究。

林妙容、洪素珍(2012)。兒童及少年家內性侵害被害人社工處遇模式之研究-安置評估與創傷復原。

林杏足、李華璋、釋宗白、姜兆眉(2009)。性侵害倖存者的敘事治療歷程分析-以安置機構少女爲例。

3會員
28內容數
尚有舊時書禿筆,偶將蘸墨點葡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