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 4/30~5/11
[書摘]一口氣讀完100部世界文學名著- 李志敏
喜愛指數:★
/ 觀看文學。或許,是為了 沉浸不曾碰觸的軟肋,是為了 強化遺忘許久的情感,是為了發出「哦哦哦,原來你想表達這個的讚嘆」這是我喜歡文學的地方。/
[一句話推薦]
不推薦。
作者比較多,只是做統整概括的工作,在有限篇幅裡,並沒有點出作品本身的影響力、為什麼被人傳頌,看wiki收獲還比較大,如果有介紹世界文學/哲學思想演進,不錯的書,麻煩推薦一下。
[隨想]
為什麼拿起這本書呢?
因為我想開啟一個新的計畫,花人生的一小段時間看完世界文學名著。
似乎我應該更年輕時就該開啟這個計畫,而拖到了現在,是因為前些日子,突然發現我依然挺喜歡文學的,就像是 貓尾巴突然 被狠狠踩到細毛直直炸開,深知被踩到果然很痛的那種突然。
所以我把此書當作一頁序,開啟世界文學這本書,共計48本,參雜其他閒書,預計三年完讀,大概是這樣。
篩選過後,發現自身
不感興趣的
社會階級衝突、戰爭時代、家族歷史劇
差不多是一戰二戰時期特別多
感興趣的
黑色幽默反諷、人生體悟哲理、個人思念之情
比較偏探究個人層面的
這些我會有興趣想直接讀的書,也真的是那些常見的書名,因為常見的書,表達的是共通的情感價值,更容易觸及多數群眾,特別是隔閡了幾百年的時代差距,幾千公里的國界文化,那必定是個人類最基礎的情感需求。
知道這些名著,位於歷史尺度的哪個階段,能對作者/書籍/思想/ 有個深刻的認識,也比較好記憶與歸類。
這本書有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尤利西斯的劇情統整超級短的,我想應該是因為意識流大多是心理活動,會浪費掉大量篇幅,沒有劇情推進,所以關於劇情沒什麼好講的,或者作者也沒看懂(?
___
什麼是文學/ 對我來說
文學是一封寄宿情感的信件。
文字本來是被創造來紀錄信息和傳遞信息用的,最早三千年的蘇美楔型文字就只是為了方便紀錄商業而發明的,為了書寫在泥板上,簡化了筆畫,簡化了資訊,精簡再精簡
例如,今天早上我和鄰居買了一頭牛,他漫天開價搞得我很生氣跟他大吵了一架,最後花了十萬成交
到了楔型文字頂多紀錄,幾月幾號一頭牛十萬元,因為對於那時代來說,書寫是奢侈的。
這其中精簡了多少的情感與劇情,完全無法想像,一位蘇美人用意識流手法洋洋灑灑寫一長篇著重心理活動的尤利西斯,那些泥板,估計可以為國王蓋一整座城池。(這麼一想,蘇美文學家說不定本質是個建築師)
單純的紀錄資訊,是文字本身的用途,情感則是額外加進去的東西,但這些額外的訊息才為這段話賦予真正的價值。
一首會特別抄寫的詩,一段反覆哼唱的歌詞,必定是某些情感觸動了你,而作者(厲害的作家)也應該先從某段強烈想表達(情感)的念頭出發,透過技法,透過文風,讓讀者明確get到想表達的思緒。
因此討論(分析)文學,一個比較好的公式
我覺得是,先問這本書讓你感覺到了“什麼“,作者又“如何“讓你感覺到了這點,在書中的“哪一段哪一行“確實的彰顯這樣的情感。
這個“什麼”,也是文學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觀看文學
或許
是為了 沉浸不曾碰觸的軟肋
是為了 強化遺忘許久的情感
是為了發出「哦哦哦,原來你想表達這個的讚嘆」
這是我喜歡文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