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S又是經歷了什麼階段,睡前的各項準備都有各種理由拖拉。
而隊友辛苦了一天,傍晚時分也是理智線緊緊繃繃。
我們時常在早上準備出門或是睡覺前,因為孩子的拖拉,而令我們全身不暢快。因此控制、急促的態度就出現了。
然後接下來就是像鄉土劇般裡的激動,日復一日的上演。
「你不快點我就要生氣了」與「我還想玩一下會怎樣」的對決。時常都是好說歹說到最後直接火箭升空。
和隊友討論了一下,歸納了實際執行起來我們覺得最有效的方法。
孩子是最活在當下的一群人。所以耳提面命、提前預告這種囉囉唆唆是難免的。而我們需要堅守界線,讓孩子了解事情的全局:若不按時間執行的後果會是什麼?
這是大人需要做的事前準備和溝通。並要有決心執行你和孩子溝通的內容。
以我們家為例,當我們必須出門,而S又陷入了她的小宇宙時,我會跟她說,再X分鐘我們要上車。若她到時候還沒好,我們會去車上等她。然後準備的時間裡,我會一直倒數所剩時間給她,幫助她尚未成熟的時間觀念。避免她最後意外的發現時間這麼不好用。
睡前準備時,我們會在晚餐結束時前就開始提醒她若今天沒有在X分鐘內收完玩具,就沒辦法泡澡,只能沖澡。因為在Y點前要上床明天才有精神上課。然後開始收玩具時大人會一起幫忙,並不斷地提醒她時間。
這兩個例子裡,大人的態度是「讓我幫助你達成目標」而不是「你不快點我要生氣了」。
當孩子感覺到我們在幫忙,通常合作的意願也高了。
預告目標、預留足夠的時間、溫和且堅定的態度是必要的條件。
而孩子在這些帶領之下都還無法達成的話,那就只能讓她去承受後果。
她會崩潰會大哭,都還是得讓她承擔。我們可以抱抱她、同理她他的情緒但不解救她。
越小的孩子需要越多手把手與彈性,默契會慢慢建立起來。
避免用逞罰或獎賞等和事件本身沒有因果關係的方式來當作後果。
孩子是人不是狗,我們不希望她一輩子等著我們獎懲而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