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世界上最傷人的話莫過於他沒有家了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看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之後我對吳曉樂這個作者的興趣有增無減,我的直覺告訴我,她有我人生想探求的答案,或者,她很靠近我的追求的疑惑。

所以我繼續借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她的體材更像散文,我不能說它是小說,根據事實所記述應該是散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深諳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寫出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前者是以作者身為家教的視角去描寫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拉扯;後者是以老師的身份面對學生和家長,角度不太一樣,但作者很細緻的描寫親子之間關係的流動,讀著讀著會慢慢發現孩子其實都很成熟,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想法,而且想法都其來有自。


我自己在學校體系工作,身邊周遭會碰到學生,看著他們都會不免想起過去同為學生的自己,有些學生品行不壞但因為學校體制以成績作為主要考量,他們會被貼上負面標籤,有些學生是成績很亮眼,但身心已經出現狀況,老師、家長都會片面的以為孩子還好好的待在軌道上,實則不然。


近30年的教育發展其實越來越弔詭,我不是因為在學校體制想幫老師說話或什麼的,我只是陳述我看完書的心情,以前的教育主體是學生,老師只要負責教導學生,近代的教育多了家長,老師即使下班也不能"真正下班",因為家長會打來,在學校待久了,你真的會不想生小孩,因為看過各種奇形怪狀的孩子和狗屁倒灶的家長,小孩在學校做了一堆錯事,家長來了只會怪罪老師,更可怕的是老師的長官,也不站在老師這邊,因為長官想迎合家長,這個職場會不禁讓我想問這個教育體系到底出了甚麼事?

從前,家長對於老師多半是心懷感恩,謝謝老師對學生的提攜。現代家長這麼想得很少了,他們一再擴張老師的義務,把老師額外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老師偶而鬆懈了、失控了,就準備接受一連串抗議吧。這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被告上法院。堅守原則的老師一一絕種,反觀那些絞盡腦汁去迎合、巴結家長的老師順遂壯大......想想不由覺得可悲,接受教育的對象是學生,照理說,老師的教法該以學生為導向吧,怎麼會是家長呢?--P.264

教育的本質從學校對學生變成學校對家長,當家長要什麼,學校就必須得給出什麼,擁有教育這項專業的老師被體制、被家長阻饒無法發揮所長"教學、引導",這一切真的很弔詭,會開始恐懼自己未來是不是也會成為這種詭異的家長或生出小孩你難保他不會長歪

很神奇的狀況我最近在《無限賽局》裡也有看到類似的例子,作者寫到"亞當 · 斯密從來沒想過,市場原本是由供給(賣方)及需求(買方)構成,由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操控,但現代市場裡多了資方(投資者),導致原本賣方對買方負責的體制逐漸轉為賣方得看資方臉色,資方透過購買賣方的股份逐漸侵蝕賣方的決策權,亞當 · 斯密一定會很震驚世代的轉變"


孩子的特質被放在考卷上測量,結果會告訴你孩子的國英數自社程度如何,卻不會告訴你孩子是否的感性、正義、開朗、善良、勇敢、謹慎.......,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孩子彷彿被貼上巨大的標籤,標籤上僅僅顯示了他的學科成績,其他則是一片空白

別為了考試扼殺你的孩子

作者看過多少學生、家庭才寫下這句警世的話,裡面的每一段故事都重重的敲擊著我的心,也能看出作者多方同理家長、學生、老師的心境,真的很細膩。


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孩子是一個有ADHD的孩子,那孩子被家長帶去四處檢查終於找到一間醫生願意診斷這個孩子是過動症患者,作者當時忍不住詢問孩子,孩子覺得自己沒問題,但孩子很開心自己被確診,因為這樣家長會感到安心,孩子從生活支微末節猜到家長需要她“生病”,是不是很詭異?我媽也是這樣,她帶我跑遍各大骨科診所,為了證明我走路有問題,但醫生都告訴她:我覺得妳女兒走路很正常,她不相信,她覺得我腳有問題,那時的我其實覺得母親的行為很莫名其妙,但也只能逆來順受的接受,現在回想起來,我母親是不是也像這個孩子的家長一樣需要一個寄託?


世界上最傷人的話是甚麼?學生踟躕的問著老師。

是我不在乎,老師回道。

學生覺得是,他沒有家了。

世界小的很可笑,我對這位孩子的處境深有所感。

沒有家,是我對父母離異後最深的感受,我跟隨母親到了異地重新生活,當我偶爾回到父親家,阿嬤和叔叔看我的眼神變了,我當下就知道我不屬於這裡,或者說,我被父親家排斥了,那段時間我很茫然,既然我不屬於我出生成長15年的這個家,那我的家在哪裡?母親有了男友,我也知道繞著我轉的母親隨著我跟隨她到異地而離我遠去,那我的家在哪裡呢?

對我而言最傷人的話應該是當我回到父親家,我站在極度厭惡我母親的父親面前,像乖巧的弄臣跪下順著他的意,說出“誰叫你要娶這種女人呢”迎合他討他開心,對深愛的母親口出惡言,你無法想像,我要說出這段話每個字都像碎玻璃一樣爬過我的喉嚨來到我舌尖,當下我甚至沒辦法發揮我察言觀色的本領,去看我說完這句話父親的臉。

事實就是,我必須討好他,即使我不願意。我覺得我很噁心,直到現在我也沒辦法原諒自己,即便現在我明白,當時的我,只是在求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你沒有罪
Thumbnail
avatar
仰山
2024-04-20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必須過動> 電視劇&書心得書本看完約有一個月餘(感謝同事H姐出借), 內容可能記憶有錯, 剛好有空在Line TV看了<必須過動>, 大約記錄一下兩者獨篇心得。 電視劇角色原形設定取其書之骨, 將一個家庭的小故事,擴大框架。 書中的楊母,作者提及第一眼注意到她的肥胖,以及對孩子低期望, 在第一堂課前,楊母向作者(家教老師)提
avatar
2023-09-13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18) —茉莉的最後一天 政大中文影展「你不是一個人憂鬱」時就一直很想看,今天終於鼓起勇氣看了,然後忍不住寫很長😂。我其實沒有親眼看過這樣的人生,或接觸過這樣的心情,儘管如此,我還是很害怕我會因為看到學妹茉莉的破碎而破碎。 我害怕我心目中的北一女中也因此而破碎。畢竟我真的在那所學校擁有很美好、很燦爛的回憶。
Thumbnail
avatar
瑟西
2022-11-14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與子女是獨立個體對子女而言,有屬於子女、學生的壓力,但其實每個家長也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與不安。
Thumbnail
avatar
柒月拾伍°
2022-02-26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Thumbnail
avatar
媽寶米奇
2021-08-18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不論甚麼年紀,都有權利作出自己的選擇紀伯倫說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未來,而這未來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而這思想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欲望,而這欲望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而這人生不屬於你的。所以別把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欲望、未達到的未來都放在孩子身上,這不但是束縛了孩子的自由,亦是一種親情綁
avatar
沒有名字的桃子
2021-05-19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美式賣場買的這本小說,是電視劇都播完的時候。單純抱著想要知道這書紅些什麼的心情,趁著年假,用很舒服的速度看完。雖然故事的內容不怎麼開心,也知道這些故事一天到晚在上演。 親屬作為情感羈絆的基礎,亞洲社會對於這樣的關係,在各種關係網路裡,更難梳理得清楚。從所謂的「西方」傳來的「獨立個體」這個概念,在「
avatar
老蔡書評
2020-10-2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以前帶著湛少參加兩年的步道課 他總是在邊緣遊走 老師抓昆蟲他就撿葉子 老師摸樹皮他就看風景 開始的時候,我還會催促要他跟上、專心聽講 後來久了也就任由他去,讓他用自己的方法
Thumbnail
avatar
黃心怡
2019-02-07